无迹可求,而尚空灵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li73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艺术·大家:你从事专业的艺术创作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了,你早期的绘画是什么样的?
  杨加勇:本科时期主要是风景画创作。刚进入美院时,我对现当代艺术的了解很少,而且自己的审美和基础修养还未成熟,因此早期的创作一直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在风景画创作上受到了吴冠中、张东峰、翁凯旋等先生的影响,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写意油画痴迷。
  东方艺术·大家:早期接触绘画的时候,有没有特别迷恋某位大师?
  杨加勇:没上大学前,由于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那时候只知道齐白石、张大干、徐悲鸿、毕加索、梵高等名家。平时会临摹一些他们的作品,初二的时候,我用平时临摹的经验画了齐白石的虾,去县城参加一个青少年书画活动,获了二等奖,这对我也是特别重要的一次鼓励。上大学期之后,在四川美院这所国际知名的美术学院学习,使我了解的艺术家越来越多,视野不断扩大,开始对曾经迷恋的艺术大师提出质疑,开始尝试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
  东方艺术·大家:从原先大型意象表现型风景,到今天接近抽象化的、并带有象征性图示的画面,你的绘画风格似乎经历了几次变化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些变化的?
  杨加勇:对我个人而言,绘画风格一直在变是因为有问题要去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错误也不是为了否定它们,而是一种个人精神诉求,这些问题是我不断变化风格和画下去的理由与动力。具体说来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刚上学时,恩师翁凯旋先生带我们在古镇河边写生,他寥寥几笔就画出了具有中国意境的写意油画,之后四年就一直迷恋写意创作。
  从老老实实注意造型到后来可以笔随心走,最后发现画面已经承载不了我想表达的意图,这时缘逢画家黄健先生,他是我一路走来的另一位重要导师,我们师徒在交流中常常能碰撞出灵感,于是进入第二个阶段,即个人情绪化、人性、哲学、信仰的结合。画面就出现了一些古怪、荒诞的叙事性、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的探索都持续不久,因为怀疑使我一直处于兴奋和困扰的矛盾状态之中。这个阶段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在户外完成,画面大多数有明确的指向性。
  大概在16年初,我开始怀疑自己画面的叙事性,画面中便出现了个人神经质的东西,通过画面传达情感,使其更加深邃趋于真实。这个阶段的创作更多是针对人性、信仰和无厘头的个人精神再现,每件作品的最终结果都始料未及,伴随着惊喜和怀疑延续至今。像2016、2017年创作的的《空欲·系列》、《欲之初·系列>都是在阐述人性,也有我对现实和哲学方面的思考。
  东方艺术·大家:在了解了你的创作历程之后,发现你是一位有着极强的主观创作意识的艺术家,那么一般在什么时候最具创作欲望呢?
  杨加勇:春天吧,就像大部分动物一样。春天最有活力和精力,所以春天最有创作欲望。因此,有朋友见我没日没夜地画画,就笑骂我:你是春天里一条充满情欲的公狗!(因为狗一般在春天交配,精力最为旺盛)
  东方艺术·大家:钟爱绘画的人一般都很享受创作的过程,并且会沉迷其中寻找高潮。那么你在绘画的过程中一般会想些什么?脑海中会闪烁一些奇妙的“电波”吗?
  杨加勇:这个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有时是情绪的宣泄,有时是身边发生的事件或者现象等。诸如,方丈释永信事件,用伪信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就让我产生了《空欲>系列作品,它是对人性和权利的质问;叙利亚毒气弹事件,又给了我创作《中东之祷》系列作品的冲动;除了这些宏大的事件以外,我有时听到一支有感觉的曲子,也会产生创作激情。而这个过程无论是激情、痛苦、还是随性自由舒展,都是一种对画面表达的享受。
  东方艺术·大家:在一天当中,你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创作?
  杨加勇:一般早上和晚上的精力和感觉较好,所以会在这个时间进行创作。
  东方艺术·大家: 在创作过程中,有时间上的规划吗?或者说有创作的时间表吗?
  杨加勇:这个很难说,除了外出展览和交流之外,基本上的时间都是在工作室度过。画画累了,就会看看书、喝喝茶、听听音乐。绘画是需要灵感的,它不是一种机械的运动,我也会有疲惫期,在没有创作感觉的时候,就会去学习一些乐器,像箫、萨克斯、钢琴都是我所喜欢的,因此除了画画,我还会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会理性地、刻意地去创作。
  东方艺术·大家:你的创作风格一直在变化,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所突破,你有没有想要固定成为一种个人化的符号?
  杨加勇:我不会刻意地将自己的作品符号化。在我看来“符号化”应该是艺术家没有爆发力的表现,在失去创新能力之后,出现了吃老本的现象。与“符号化”不同的是“个性化”,我更赞同艺术家要具有“个性化”,个性化里包含了符号化的特性,也包含了一种往前不断探究的自我突破。
  东方艺术·大家:我很赞同你对于艺术家“个性化”的理解,在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蜕变之后,你有进一步的創作计划吗?
  杨加勇:我一直努力地让作品更深邃更耐得住品读,同时更加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和现实存在本质。每一批创作可能都会有一个主题性的思考与延伸,今后可能由于想法的需要,也会在继续架上绘画创作的前提下,进行更多材料的尝试,同时考虑一些观念性的突破。但目前能在画布上完成的,尽可能在画布上完成。
  东方艺术·大家:在收藏家群体不断地扩大的同时,你也受到了业内的不断肯定。在你看来作品卖得好会不会让你更自信?
  杨加勇:作品的自信和收藏的关系,个人觉得是两个点:首先,当画家或艺术家面临生存与工作困境时,作品被收藏无疑会给他带来喜悦和自信!随着生活与工作的安定,脱离了物质、金钱对生活的困扰时,对艺术的追术与创新便悄无声息地走到前台了。一幅好的作品一经诞生,即使天价收藏也会不舍得。一件作品能够具有划时代意义,是一件连画家自己都难以掌控的奇妙现象。一个伟大的画家或艺术家是不会把眼光盯在钱上的,我坚信:为了卖个好价钱而去画画,一定画不出好作品!时间是一件无情的过滤器,它会帮世人筛选出经典之作,因此一个画家与艺术家的自信永远源于作品,而不在于收藏的价格。
其他文献
A Short Comment on Yang Jiayong's Recent Works
期刊
杨加勇对待绘画的释义深度和行为方式似行者一般在自我塑制的“狭窄”空间里恒定地潜行修渡,每一件作品既是他个体内心心无旁骛对周遭环境的敏锐辨识以及过往经历的诚挚关照,也是他对绘画在现实语境、环境下如僧侣般虔诚修诣和真实表述的察观态度。  绘画在技术层面上,是一种以普质的表面作为经纬线形成另一类架构的支撑面方式。诠释的对象不仅限于简单的变形,而是将形与趣、巧与意的紧密结合。在画面布局中推究少许物象在二维
期刊
Jiayong Yang“Celestial Reincarnations"
期刊
50多年前,毛泽东曾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今天,农村和农民问题依然是个严重的问题。不过,现在已不是简单的“教育农民”了。2001年第一期《读书》杂志发表一组三篇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文章,值得一读。  先说陆学艺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陆先生也许是一位专注于农村问题的学者,其文章作得扎实,读了虽让人沉重,但又不乏理性。中国农村改革已20年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
期刊
1925年5月,女师大事件正处于因为几个学生骨干被开除而逐渐白热化的阶段。5月27日,几个女师大教员在《京报》上发表了《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公开表示了对校方的强烈不满。联合署名的共有七个人,分别是马裕藻、沈尹默、周树人、李泰芬木、钱玄同、沈兼士和周作人。宣言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倒是这几个人的身份很值得注意。除了担任史学系主任教员的李泰芬木之外,其他六位都是任职于女师大国文系。当然
期刊
最近,中国的“行为艺术”走火入魔似地进入一个高潮,有些行为艺术家开始割肉、食人肉、玩尸体、放血、喂人油、虐杀动物,甚至自缢身亡,这些以艺术的名义的所谓“行为艺术”,据说让西方的行为艺术家也瞠目结舌。中国文化部近日发出通知:坚决制止以“艺术”名义表演或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围绕行为艺术的种种表现,行为艺术对社会的影响、行为艺术与人性、道德的关系等问题,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陈池瑜教授于2001年4
期刊
A painter's Practice——The Triumph of the Soul
期刊
The Desire Deep in His Heart
期刊
认识加勇是在2017年5月,参加他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初识,印象颇深,一条细长的小辫子扎在脑后,人小而精干。而他的作品却总是以大尺幅展出,让观者体会到一种痛苦与不安、伤痕与溃烂,这种视觉情感的传递或许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他成长于贵州遵义的偏远山区,家中贫困,不名一钱。每逢下雨,全家都要端着盆碗在屋檐下接雨水,不仅如此,家里缺衣少吃,有半年的时间都只能吃土豆和红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坦然地面
期刊
Something I want to Shar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