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22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中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患者应用关节镜治疗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7例患者伸膝正常,4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对照组11例患者中5例患者伸膝正常,5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在对于患者屈膝测试中,实验组患者6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X2=O.88,P<0.05,显示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关节镜治疗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临床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关节镜;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
[中图分类号]R857.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044-01
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损伤,非常容易导致外侧半月板损伤等,严重会导致膝关节其他并发症,传统的胫骨踝间棘骨折手术需要暴露整个膝关节的关节腔,手术创伤大,术后膝关节功能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我院采用关节镜用于治疗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踝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范围在17-59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33.42±3.42)岁。22例患者按照Meyers-Mckeever分型方法,有10例患者是属于Ⅱ型,12例患者是属于Ⅲ型。病程时长为3-39天,平均(6.32±3.21)天。有1例患者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合并体部内侧副韧带损伤,为进行治疗;有2例患者内侧半月板损伤,1例患者外侧半月板损伤,均进行部分切除术。将22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人,实验组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范围在17~50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33.49±3.02)岁。11例患者按照Meyers-Mckeever分型方法,有5例患者是属于Ⅱ型,6例患者是属于Ⅲ型。病程时长为3~36天,平均(6.32±3.44)天。对照组1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范围在17-59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33.63±3.02)岁。11例患者按照Meyers-Mckeever分型方法,有5例患者是属于Ⅱ型,6例患者是属于Ⅲ型。病程时长为3-39天,平均(6.77±3.44)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中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关节镜治疗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治疗胫骨坏问棘撕脱性骨折,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
1.2.1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受伤过程进行详细询问,并且对患者进行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等体格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排除患者存在血管及肢体神经的损伤。患者应将肢体固定并适当抬高,若患者没有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应及早进行手术。拍摄患者患肢膝前侧位及后位x线片,并且对患者膝关节进行MR检查,准确了解患者的骨折部位、发生位移的方向及程度、有无合并半月板损伤等。
1.2.2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膝关节前方做标准内外侧切口做关节腔的探查,良好的对灌注系统进行冲洗,以获得清晰的视野。探查的过程准确了解骨折的形态、位移的方向及程度、存在游离的骨块、软骨块及其他合并损伤等。根据探测的结果做出针对性的处理。结合术前的检查及术中的探查结果做出正确的骨折复位和固定的方式。前韧带止点骨折应先用探钩等器械将骨折处的软骨组织清楚,对骨折处进行复位,镜下对复位结果观察,满意后将骨块固定,x线透视确定复位完整后再打螺钉固定。
1.2.3术后护理
术后要进行康复训练,对于使用弹力绷带固定的患者,要保证其加压适中,具有止血及减轻患肢疼痛的作用,进行关节腔引流的患者,应在术后24-48小时将其拔除;为了避免患肢肿大或者形成下肢血栓,应叮嘱患者抬高患者,冰多活动脚趾;术后1周内逐步练习屈伸患膝的运动,动作幅度由小变大,术后2个月内科逐步联系下床走动,术后2个月可以适当增加膝关节的自由活动;术后应进行常规抗炎、止血等治疗,及时复查x射线片。
2.结果
对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7例患者伸膝正常,4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对照组11例患者中5例患者伸膝正常,5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1例患者伸膝中度异常;在对于患者屈膝测试中,实验组患者6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1例患者屈膝中度异常,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3例患者屈膝中度异常,1例患者屈膝重度异常。详见表1。
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买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X2=0.88,P<0.05,显示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结论
胫骨踝间棘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骨折,一旦治疗不当,则直接影响关节功能恢复,不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保证。胫骨踝间棘骨折传统临床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但由于需要暴露整个关节腔,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时间长,同时术后膝关节瘢痕明显,极易出现关节粘连问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的应用日趋成熟,我院将关节镜用于胫骨踝间棘骨折的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节镜技术优势主要如下:(1)能够提供良好的关节内视野,协助术者全面了解关节内各结构损伤;(2)在特殊器械的帮助下,能够确保骨折复位的准确性,良好保留交叉韧带功能;(3)能够帮助术者直接观察骨折块固定后稳定情况,进一步对膝关节屈曲活动时前、后交叉韧带张力正常与否加以判断,保证术后康复效果;(4)帮助术者彻底清除脱落的软骨片、小骨片以及血凝块;(5)可同时处理关节腔内发现的其他损伤、病变,例如:半月板;(6)由于是微创,因此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感染率较低;(7)整个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恢复速度快,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治疗胫骨坏间棘撕脱性骨折,实验组患者则是采用关节镜治疗胫骨踝问棘撕脱l生骨折。结果顯示,关节活动度的调查结果中,实验组患者7例患者伸膝正常,4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对照组11例患者中5例患者伸膝正常,5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1例患者伸膝中度异常;在对于患者屈膝测试中,实验组患者6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1例患者屈膝中度异常,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3例患者屈膝中度异常,1例患者屈膝重度异常。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X2=0.88,p<0.05,显示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关节镜治疗胫骨踝问棘撕脱性骨折临床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骨折块固定方法,如:使用特殊螺钉固定、使用钢丝固定等等,注意固定力道适中,以免压碎骨折块。此外,术后管理也是确保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手术治疗疗效的重要措施,做好术后引流、伸膝位固定、膝关节早期冰敷与功能锻炼,若是患者组织损伤轻、骨折块固定牢固,可较早锻炼;患者组织损伤重,使用钢丝固定,则需在术后2周方可进行锻炼,以有效促进组织愈合、减缓关节软骨退变、避免膝关节粘连,切实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节镜;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
[中图分类号]R857.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7)01-044-01
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损伤,非常容易导致外侧半月板损伤等,严重会导致膝关节其他并发症,传统的胫骨踝间棘骨折手术需要暴露整个膝关节的关节腔,手术创伤大,术后膝关节功能也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我院采用关节镜用于治疗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踝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范围在17-59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33.42±3.42)岁。22例患者按照Meyers-Mckeever分型方法,有10例患者是属于Ⅱ型,12例患者是属于Ⅲ型。病程时长为3-39天,平均(6.32±3.21)天。有1例患者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合并体部内侧副韧带损伤,为进行治疗;有2例患者内侧半月板损伤,1例患者外侧半月板损伤,均进行部分切除术。将22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人,实验组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范围在17~50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33.49±3.02)岁。11例患者按照Meyers-Mckeever分型方法,有5例患者是属于Ⅱ型,6例患者是属于Ⅲ型。病程时长为3~36天,平均(6.32±3.44)天。对照组1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范围在17-59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为(33.63±3.02)岁。11例患者按照Meyers-Mckeever分型方法,有5例患者是属于Ⅱ型,6例患者是属于Ⅲ型。病程时长为3-39天,平均(6.77±3.44)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中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关节镜治疗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治疗胫骨坏问棘撕脱性骨折,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
1.2.1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受伤过程进行详细询问,并且对患者进行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等体格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排除患者存在血管及肢体神经的损伤。患者应将肢体固定并适当抬高,若患者没有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应及早进行手术。拍摄患者患肢膝前侧位及后位x线片,并且对患者膝关节进行MR检查,准确了解患者的骨折部位、发生位移的方向及程度、有无合并半月板损伤等。
1.2.2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膝关节前方做标准内外侧切口做关节腔的探查,良好的对灌注系统进行冲洗,以获得清晰的视野。探查的过程准确了解骨折的形态、位移的方向及程度、存在游离的骨块、软骨块及其他合并损伤等。根据探测的结果做出针对性的处理。结合术前的检查及术中的探查结果做出正确的骨折复位和固定的方式。前韧带止点骨折应先用探钩等器械将骨折处的软骨组织清楚,对骨折处进行复位,镜下对复位结果观察,满意后将骨块固定,x线透视确定复位完整后再打螺钉固定。
1.2.3术后护理
术后要进行康复训练,对于使用弹力绷带固定的患者,要保证其加压适中,具有止血及减轻患肢疼痛的作用,进行关节腔引流的患者,应在术后24-48小时将其拔除;为了避免患肢肿大或者形成下肢血栓,应叮嘱患者抬高患者,冰多活动脚趾;术后1周内逐步练习屈伸患膝的运动,动作幅度由小变大,术后2个月内科逐步联系下床走动,术后2个月可以适当增加膝关节的自由活动;术后应进行常规抗炎、止血等治疗,及时复查x射线片。
2.结果
对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7例患者伸膝正常,4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对照组11例患者中5例患者伸膝正常,5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1例患者伸膝中度异常;在对于患者屈膝测试中,实验组患者6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1例患者屈膝中度异常,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3例患者屈膝中度异常,1例患者屈膝重度异常。详见表1。
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买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X2=0.88,P<0.05,显示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结论
胫骨踝间棘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骨折,一旦治疗不当,则直接影响关节功能恢复,不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保证。胫骨踝间棘骨折传统临床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但由于需要暴露整个关节腔,手术创伤大、术后康复时间长,同时术后膝关节瘢痕明显,极易出现关节粘连问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的应用日趋成熟,我院将关节镜用于胫骨踝间棘骨折的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节镜技术优势主要如下:(1)能够提供良好的关节内视野,协助术者全面了解关节内各结构损伤;(2)在特殊器械的帮助下,能够确保骨折复位的准确性,良好保留交叉韧带功能;(3)能够帮助术者直接观察骨折块固定后稳定情况,进一步对膝关节屈曲活动时前、后交叉韧带张力正常与否加以判断,保证术后康复效果;(4)帮助术者彻底清除脱落的软骨片、小骨片以及血凝块;(5)可同时处理关节腔内发现的其他损伤、病变,例如:半月板;(6)由于是微创,因此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感染率较低;(7)整个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恢复速度快,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治疗胫骨坏间棘撕脱性骨折,实验组患者则是采用关节镜治疗胫骨踝问棘撕脱l生骨折。结果顯示,关节活动度的调查结果中,实验组患者7例患者伸膝正常,4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对照组11例患者中5例患者伸膝正常,5例患者伸膝轻度异常,1例患者伸膝中度异常;在对于患者屈膝测试中,实验组患者6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1例患者屈膝中度异常,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屈膝正常,4例患者屈膝轻度异常,3例患者屈膝中度异常,1例患者屈膝重度异常。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X2=0.88,p<0.05,显示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应用关节镜治疗胫骨踝问棘撕脱性骨折临床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骨折块固定方法,如:使用特殊螺钉固定、使用钢丝固定等等,注意固定力道适中,以免压碎骨折块。此外,术后管理也是确保胫骨踝间棘撕脱性骨折手术治疗疗效的重要措施,做好术后引流、伸膝位固定、膝关节早期冰敷与功能锻炼,若是患者组织损伤轻、骨折块固定牢固,可较早锻炼;患者组织损伤重,使用钢丝固定,则需在术后2周方可进行锻炼,以有效促进组织愈合、减缓关节软骨退变、避免膝关节粘连,切实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