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衢州位于浙西丘陵地带,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生息,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古村落。本文着重围绕浙西霞山的装饰艺术中的木雕展开描述,包括其风格、寓意及所反映出来的衢州特有的文化积淀。
【关键词】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木雕;研究
传统古建筑中的木雕工艺发展由来已久,宋《营造法式》对当时的雕刻工艺情况有过较详细的记载,将“雕作”分为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五种形式;
明、清时期木雕工艺进一步发展,在宫殿、寺庙、宅邸、会馆及园林、店面建筑中,广泛施用雕刻装饰,留下很多实物,将宋元时期的木雕更趋于立体化,主要采用的形式主要有“采地雕”、“透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贴雕和嵌雕,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木雕工艺。
霞山自古便是木材集散地,木雕工艺位居三雕之首,现存的木雕以清代的居多,线脚曲折严谨,榫卯斗拼精细,充分利用了木料本身的材质属性,最大限度的显露其自然纹理的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受东阳木雕和徽州木雕的影响,图案上糅合了徽州木雕的抽象和东阳木雕对于山水、人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的写实;形式上包含了一般性的浮雕及深浅浮雕、缕空雕、线刻,种类丰富;颜色上木雕梁柱多以白身不施油漆,简素而不刺激,家具也仅用黑色退光漆少加金花,造成一种安静的色调。
从霞山木雕装饰的题材上着手研究,不论是保留在大木构建梁、枋、斗拱上的装饰构件的雕刻还是一些细木雕刻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名族风格和能工巧匠们在创作上寄寓的追求高雅、富丽、吉祥的理想观念。如 文人墨客,清雅居士多以松、竹、梅、兰、博古(古青铜器)等图案装点他们的宅邸,以示文雅、清高、脱俗和气节。 追求富贵则多以福、禄、寿、喜为题材。对于地位显赫、位于万人之极者,他们追求的是增福添寿,在装修中,常以蝙蝠、卍字、寿字、如意为内容,寓意福寿绵长,万事如意。这些雕刻装饰都是和主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理想、追求相呼应的。
祠堂是民间建筑中档次最高的祀祠建筑,其以木雕的宏大、精工、规模集中而著称。
霞田的汪氏宗祠是古村最大的建筑之一,又名“槐里堂”,建于清末,占地842.12平方米,坐南朝北,共有大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古戏台为牌楼式歇山顶建筑,气势宏伟,各进间以廊房相接,梁柱间饰以撑拱, 牛腿雀替、斗拱昂枋皆雕刻精细,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在狭小的面积上表现出了广阔的空间。正门上方赫然悬挂“汪氏宗祠”的匾额,气势逼人。入口门面为平檐廊道穿斗结构,粗壮的牛腿上饰以各种雕刻,包括了镂空雕高浮雕等技法,正中间刻以文官武将9名,形态各异,表情自然,服饰华丽,精致。只可惜有几个因为文革浩劫已被刀劈斧砍,仅留下了服饰部分。牛腿上方的梁托有“双凤飞舞”,通过斗拱斜插,突出“日”、“月”二字,暗喻了汪氏子孙后代“文武双全”、“龙凤呈祥” 、“ 日月同辉”。月陀上刻以鲤鱼和花瓶,寄托了“平(瓶)平安安”“年年有余(鱼)”的美好祝愿。
跨过祠堂的高槛是古戏台,其以雕刻的精美绝伦著称,仅出檐处就有李白醉酒、杜甫吟诗、九世同堂、福寿康宁等一百余个木雕人物。中间大梁上雕刻着生、旦、净、丑、末、贴等南戏各个角色,唱、做、念、打等各个举止神态刻画的十分传神。加上戏台层层叠叠的楼檐,双重翘脚的飞檐,精美中不乏雄伟之气势。整个“槐里堂”中堂分三进,深广宽敞,高达宏伟,气势雄浑,共有30多个牛腿雀替雕刻了飞龙舞凤、四大金刚、狮子麒麟、和合二仙以及历代戏剧故事,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前面临天井的兩根柱子上曾有一对硕大的牛腿,据当地村名说每只牛腿重达数百斤。牛腿分三层,镂空雕花,底座为威武神俊的张嘴狮子、脚捧镂空绣球,狮爪劲厉,雄风霸气。这对牛腿雕刻的丢失,无形之间将建筑物的大气与伟岸逊色不少。中层是花卉及戏曲人物,与戏台横梁上所刻的戏剧故事遥相呼应。
纵观整个祠堂的木雕,首先是审美性(艺术性、写意性与装饰性)和写实性的统一。祠堂的木雕艺术性很高,许多作品构图经凑,主题分明,造型多变,讲究立体效果。动物的神采、花瓣的张合、叶片的舒展,表现自然,充分显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既符合自然形象的真实感,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艺术的意象上达到了真实;其次是木雕装饰的实用性。木雕本身多是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出现的,根据所分布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内容与构图,门扇(博古)在相同形状的窗扇中以定型的纹样与浮雕相结合,使得每一扇窗户在大体上统一协调。同时木雕的内容和形式不可脱离建筑的形制,如门窗和隔扇巾的雕刻画面,其构图需囿于门窗原有的形状;梁垫和牛腿的雕刻需符合其所处的位置,且不可雕刻的层数过多,以免破坏其功能。因此,木雕装饰艺术的存在并非仅仅决定于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和故事题材,更重要的是具体体现出来的集体意识贯穿在其中,通过具体的事象将所表达出来的民众信仰、习俗、道德伦理、艺术观念和情感心态等精神内涵的融合。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物质积淀,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如同镶嵌在古建筑上的颗颗明珠,闪烁着先民智慧创造的光辉。在中国古代以木结构为主要形式的殿堂建筑中及各类型的楼阁房屋中都显现出了其特有的作用。霞山的雕刻装饰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却呈现出了衢州及周围地区在各种因素的交叉下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底蕴,呈现出千百万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表现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这些创作者运用手中的工具,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随着时光的推移,其艺术价值必将历久而愈彰。但限于地方经济实力和居民整体认知水平,对衢州的建筑装饰的重视和保护尚且不足,因而如何留住这些创作的神韵、如何留住传统这些都是当前衢州文化遗产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雕饰》[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3,第一版
2、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陈凌广.浙西古名居人文特色-霞山祠堂建筑文化略论.2005
4、陈凌广.浙西霞山郑宅木雕艺术研究.2005
5、汪燕鸣. 浙江明、清宗祠的构造特点及雕饰艺术[J].华中建筑,1997
6、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上)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第一版
【关键词】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木雕;研究
传统古建筑中的木雕工艺发展由来已久,宋《营造法式》对当时的雕刻工艺情况有过较详细的记载,将“雕作”分为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五种形式;
明、清时期木雕工艺进一步发展,在宫殿、寺庙、宅邸、会馆及园林、店面建筑中,广泛施用雕刻装饰,留下很多实物,将宋元时期的木雕更趋于立体化,主要采用的形式主要有“采地雕”、“透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贴雕和嵌雕,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木雕工艺。
霞山自古便是木材集散地,木雕工艺位居三雕之首,现存的木雕以清代的居多,线脚曲折严谨,榫卯斗拼精细,充分利用了木料本身的材质属性,最大限度的显露其自然纹理的魅力,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受东阳木雕和徽州木雕的影响,图案上糅合了徽州木雕的抽象和东阳木雕对于山水、人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的写实;形式上包含了一般性的浮雕及深浅浮雕、缕空雕、线刻,种类丰富;颜色上木雕梁柱多以白身不施油漆,简素而不刺激,家具也仅用黑色退光漆少加金花,造成一种安静的色调。
从霞山木雕装饰的题材上着手研究,不论是保留在大木构建梁、枋、斗拱上的装饰构件的雕刻还是一些细木雕刻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名族风格和能工巧匠们在创作上寄寓的追求高雅、富丽、吉祥的理想观念。如 文人墨客,清雅居士多以松、竹、梅、兰、博古(古青铜器)等图案装点他们的宅邸,以示文雅、清高、脱俗和气节。 追求富贵则多以福、禄、寿、喜为题材。对于地位显赫、位于万人之极者,他们追求的是增福添寿,在装修中,常以蝙蝠、卍字、寿字、如意为内容,寓意福寿绵长,万事如意。这些雕刻装饰都是和主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理想、追求相呼应的。
祠堂是民间建筑中档次最高的祀祠建筑,其以木雕的宏大、精工、规模集中而著称。
霞田的汪氏宗祠是古村最大的建筑之一,又名“槐里堂”,建于清末,占地842.12平方米,坐南朝北,共有大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古戏台为牌楼式歇山顶建筑,气势宏伟,各进间以廊房相接,梁柱间饰以撑拱, 牛腿雀替、斗拱昂枋皆雕刻精细,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在狭小的面积上表现出了广阔的空间。正门上方赫然悬挂“汪氏宗祠”的匾额,气势逼人。入口门面为平檐廊道穿斗结构,粗壮的牛腿上饰以各种雕刻,包括了镂空雕高浮雕等技法,正中间刻以文官武将9名,形态各异,表情自然,服饰华丽,精致。只可惜有几个因为文革浩劫已被刀劈斧砍,仅留下了服饰部分。牛腿上方的梁托有“双凤飞舞”,通过斗拱斜插,突出“日”、“月”二字,暗喻了汪氏子孙后代“文武双全”、“龙凤呈祥” 、“ 日月同辉”。月陀上刻以鲤鱼和花瓶,寄托了“平(瓶)平安安”“年年有余(鱼)”的美好祝愿。
跨过祠堂的高槛是古戏台,其以雕刻的精美绝伦著称,仅出檐处就有李白醉酒、杜甫吟诗、九世同堂、福寿康宁等一百余个木雕人物。中间大梁上雕刻着生、旦、净、丑、末、贴等南戏各个角色,唱、做、念、打等各个举止神态刻画的十分传神。加上戏台层层叠叠的楼檐,双重翘脚的飞檐,精美中不乏雄伟之气势。整个“槐里堂”中堂分三进,深广宽敞,高达宏伟,气势雄浑,共有30多个牛腿雀替雕刻了飞龙舞凤、四大金刚、狮子麒麟、和合二仙以及历代戏剧故事,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前面临天井的兩根柱子上曾有一对硕大的牛腿,据当地村名说每只牛腿重达数百斤。牛腿分三层,镂空雕花,底座为威武神俊的张嘴狮子、脚捧镂空绣球,狮爪劲厉,雄风霸气。这对牛腿雕刻的丢失,无形之间将建筑物的大气与伟岸逊色不少。中层是花卉及戏曲人物,与戏台横梁上所刻的戏剧故事遥相呼应。
纵观整个祠堂的木雕,首先是审美性(艺术性、写意性与装饰性)和写实性的统一。祠堂的木雕艺术性很高,许多作品构图经凑,主题分明,造型多变,讲究立体效果。动物的神采、花瓣的张合、叶片的舒展,表现自然,充分显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既符合自然形象的真实感,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艺术的意象上达到了真实;其次是木雕装饰的实用性。木雕本身多是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出现的,根据所分布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内容与构图,门扇(博古)在相同形状的窗扇中以定型的纹样与浮雕相结合,使得每一扇窗户在大体上统一协调。同时木雕的内容和形式不可脱离建筑的形制,如门窗和隔扇巾的雕刻画面,其构图需囿于门窗原有的形状;梁垫和牛腿的雕刻需符合其所处的位置,且不可雕刻的层数过多,以免破坏其功能。因此,木雕装饰艺术的存在并非仅仅决定于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和故事题材,更重要的是具体体现出来的集体意识贯穿在其中,通过具体的事象将所表达出来的民众信仰、习俗、道德伦理、艺术观念和情感心态等精神内涵的融合。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物质积淀,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如同镶嵌在古建筑上的颗颗明珠,闪烁着先民智慧创造的光辉。在中国古代以木结构为主要形式的殿堂建筑中及各类型的楼阁房屋中都显现出了其特有的作用。霞山的雕刻装饰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却呈现出了衢州及周围地区在各种因素的交叉下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底蕴,呈现出千百万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表现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这些创作者运用手中的工具,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随着时光的推移,其艺术价值必将历久而愈彰。但限于地方经济实力和居民整体认知水平,对衢州的建筑装饰的重视和保护尚且不足,因而如何留住这些创作的神韵、如何留住传统这些都是当前衢州文化遗产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雕饰》[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3,第一版
2、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陈凌广.浙西古名居人文特色-霞山祠堂建筑文化略论.2005
4、陈凌广.浙西霞山郑宅木雕艺术研究.2005
5、汪燕鸣. 浙江明、清宗祠的构造特点及雕饰艺术[J].华中建筑,1997
6、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上)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