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教育之本海外游学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iao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概述】
  近年,游学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扩张,有留学机构人士算了一笔账:仅按人均消费3万元来计算,中国赴海外游学的市场总规模大概能达到上百亿,尤其在暑期,中国学生赴美游学更掀热潮。近期发生的一些留学生遇难事件,也阻挡不住中国游学生涌向海外游学的脚步。
  出国游学宣传诱人、报价昂贵,却有“华而不实”之嫌。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旅行社、商会、学校等招来“生源”,卖给大型教育培训机构,以赚取10%左右的“返利”,这是业内“潜规则”。只要有承办出境资格的旅行社,通常都会争抢教育机构的出国夏令营项目。很多学校也热衷于组织游学团,这几乎成了教师福利。
  多维解读
  对海外游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海外游学热的兴起是我国经济腾飞最直观的表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发达了,经济条件优越了,对高端的教育需求增大了,这是一件好事,关键是我们管理者应因势利导,规划游学方向,规范游学市场,健全管理机制,为“游而有学,游而有获”保驾护航。
  2.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来看,应对海外游学保持一份理性。热的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要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做足功课,选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让孩子“游而有得”;另一个方面,也要考虑到自家的实际经济状况,量力而行,切不可为一时之盲目而让家长孩子身心皆累,
  3.从组织者的角度说,切不可急功近利,为利益而简化游学内容,忽略游学安全,否则,最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应多沟通,多联系,真正成为学子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窗口。这样。既能让游学者学有所获,又能创建自己的游学品牌,做到互利双赢。
  【先锋观点】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李素利
  透过热闹和喧嚣,如何体现海外游学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气息,发人深思,
  海外游学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许多家长早就带孩子参观过国内诸如清华、北大等名校,为了让孩子感受一下世界名校氛围,形成国际视野,趁暑假到海外转一圈,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对海外游学的目的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的情况下,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就值得商榷了。
  对父母来说,海外游学当以体验文化和生活、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回归教育本意,理性选择合适的夏令营,切忌一拥而上、人云亦云。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如果家长或组织者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容易把“游学”变成“到此一游”,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因此,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的东西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往深层次看,海外游学的火爆,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之所以选择暑期海外游学,是担心享受不到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孩子留学早做准备,对于这种教育焦虑,一方面应该予以正视,加快国内的教育发展,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育是一项兼容并蓄的事业,需要在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树立自信,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古人說,“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不论是在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找到教育自信,让学生自己得到更好的提升。
  (有删改)
  【时评频道】
  游学不是商业游戏
  与留学、游学大众化相对应的,是留学、游学的产业化。但应该明晰,产业化等于规模化,并不等于规范化。据相关调查可知,国内一些没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居然也敢接游学项目,接手后转包给到达地的旅行社。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学校敢于将学生交给那些缺乏资质的机构,这其中除了贪图便宜,是否还有其他利益瓜葛呢?
  消费学生、把学生当成赚钱工具,这样的学校显然缺乏基本的责任和道义。在这种商业逻辑下,面对学校的软硬兼施,很少有家长敢不就范。不仅如此,不少学校还不和家长签订安全协议,教师的出国费用也由学生埋单。家长花了大把的钱,本希望孩子能见世面、开眼界,学到真东西,没想到孩子却遭遇“人在囧途”——这不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缺乏安全保障的冒险之旅。这样的游学含“金”量很高,含金量却近乎为零。
  游学的落脚点是“学”,因为它应是青春与理想的聚会,是求学与游历的契合,而不能沦为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游戏。强化规范,祛除乱象,游学才能更纯粹一些,才能更加名副其实。
  (摘编自“人民网”)
  海外游学成生意谁把好经念歪了
  海外游学沦为学校与社会机构“合谋”赚钱的工具,令人遗憾。那么,究竟是谁把好经念歪了?
  游学机构的逐利性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报道,很多游学机构长期与学校绑在一起,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联盟。特别是去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这就相当于一把“尚方宝剑”,迅速掀起了海外游学的热潮。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为了争抢资源,利益的勾兑自然首当其冲。开放市场,游学机构介入,激烈的竞争之下。则必然会出现扭曲,种种回扣、提成便大行其道,“公益性”云云,往往会沦为形式。
  有关部门研学政策出台以前,学校尚不至于组织大规模的游学,政策出台之后,则可以公开组织,并冠以种种“高大上”的名头。当学校的倡导、机构的推动与家长的顺从结合到一起时,必然会出现“市场井喷”。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家境一般的家长,为了孩子融入集体,也会咬着牙勉为其难。   海外游学也好,文化体验也罢,其指向应该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不是盲目攀比,更不是一桩学校与机构均能从中分一杯羹的“生意”。好经念歪了,游学变味了,说到底还在于监管存在疏漏。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切实把研学旅行纳入正常的教育轨道。
  (摘编自“光明网”)
  【青年视角】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陈思博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来自世界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家长预见到培养下一代的国际视野的重要性,纷纷为孩子报名出国游学。初衷是好的,但我认为,出国游学应根据自身需求出发,莫让南方的橘到了北方变成了枳。
  出国游学需谨慎。许多人留学回国后“水土不服”,因为这些海归学生在国外学习时,没有学到真本事。如今的用人单位,在招用人才时,固然看重你的学历,但你若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竞争力,就算是“海归”也只能做一只“海龟”。
  出国游学应列一张“购物单”,自己如果要到国外深造,一定要弄清自己需要什么、希望回国时自己能收获到什么;否则,出国游学只能是浪费时间与金钱的错误选择。
  理性并谨慎对待游学,才能让自己真正从中学到知识,开阔自己视野。
  【广东省深圳市蓝田高级中学】
  游学需谨慎
  邬佩珊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中国学生借游学来开拓自己的视野。但一些中介机构利用“生源”赚取“返利”,已成为不争事实。因此,对待游学我们更需谨慎。
  游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游学能够让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学生可以接触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让自己变得更独立,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游学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但与此同时,游学就一定对学生有大的帮助?不见得。首先,有些学生自制力不够,游学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游”;其次,游学也可能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影响,或是与他人对比下的自卑,抑或是自身游学之后的浮躁心理,等等。
  总之,出国游学有利有弊,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谨慎对待,不可盲目跟风。
  【广东省深圳市蓝田高级中学】
  偏爱游学的中国心态
  马俊隆
  近年来,游学市场正在高速发展。尽管留学生遇难事件频发,但仍无法阻止国人的游学热情。这背后折射出的国人心态,引人深思。
  改革開放后,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有些人成了西方文化的忠实拥护者。这些人不分国情,不辨是非,崇洋媚外,而弃我国丰富的文化宝库于不顾。还有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有人游学的消息的刺激下,为了不输给别人也纷纷加入游学大军,认为这样就能为自家孩子镀金,就会大幅提高孩子的竞争力。
  鉴于当下国人的这些心态,提供游学服务的旅行社应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多推出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游学内容,以减缓当今社会西化的态势,从而促进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工作。游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切身体会学习不同的文化,而不是盯着国外奢华的生活方式,趋之若鹜地涌向出境旅行社,以期获得炫耀的资本。
  【广东省深圳市蓝田高级中学】
  【本版供稿/陶兴国】
其他文献
【妙文品評】  不扭曲,不变形  【题目紧扣材料,观点明确,富有警示意义。】  “不扭曲,不变形,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档国学节目的开场白。这句话深藏智慧和信条。【开篇引用节目开场白引出论点,呼应题目,又使文章多了厚重之气,富有文化底蕴。精彩!】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的这句话,和前面的开场白不谋而合。【再次引用名人名言,既是对论点的强化,也是作为论据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杜维明教授说过:“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做了也不见得有效果,不见得被人称道,但你做和不做,就是不一样。”  王元化先生说:“一个人太热闹了,这个人就完了。”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里写道:“为了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哭。”  读了上面三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
期刊
青春这花,如王阳明先生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们,对青春寻寻觅觅,千百度后,一无所依。真正偷走青春的,不是岁月,而是我们的虚度。站在终点看起点,细数一生的悲欢离合,蓦然悟到:最初的,才是最美的。可那又怎样?不如趁现在,珍惜与青春的每一次邂逅,让心稍安些罢!  青春恋歌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青春,在我千百度于你的
期刊
【事件概述】  据报道,近日青岛的旧衣物回收箱越来越多,箱子上往往写着“公益”“慈善”“爱心”等字样。当地记者跟拍了李沧区的旧衣物回收过程,没想到说好了给贫困山区捐助的衣物,途经沂水县高桥河南村进行处理后,竟出口非洲,商家因此牟取暴利。  无独有偶,很多城市的社区里都有一些这样的旧衣物回收箱,上面同样也写着“公益”“爱心”等字样,但它们背后或许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  多维解读  1.人们的“爱心捐
期刊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题记  梦想是一股清泉,没有它,生命便只剩干涸的河床;梦想是一双船桨,没有它,命运只能任风摆布;梦想是一支画笔,没有它,思想只会苍白无力。因为有了梦想,生命才有了意义。  曾经问,山的那边是什么?有人说是海,是变幻莫测的海。那蔚蓝色的海水,充满了力量,总会掀起千层波浪,向岸边翻滚,咆哮,撞在黝黑的岩石上,碎散成白色的泡沫,发出惊天动地
期刊
在城市的边缘,有一个热闹的村子。村子没什么突出特点,与其他村子相差无几:唯一的差别,大概就是村口的小塔了吧。  与村子的热闹不同.平日里的小塔很安静,只会有几声低沉咳嗽。  塔里住着一位已经八十岁的老人,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他是最后一位守塔人。村里的孩子都叫他“塔爷爷”。老人姓吴,家里世世代代都守着这座塔.塔后就是村子。  晌午与午夜的十二点.塔上的大钟都会准时响起.一分不差。  总有人来到小塔和
期刊
【技法指导】  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里提出了“见解新颖”的要求,就是要我们在写作时“见他人之所未见,道他人之所未道”,不能人云亦云,老曲常弹。因此,我们要联系生活现实和个人经历、感触,在寻常里发现新奇,挖掘新意,以给人耳目一新、心灵震颤的感觉,也给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具有思辨快感的观点。只有见解新颖的作文,才能让阅卷老师放缓节奏,用心品读,不吝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实现“见解新颖”
期刊
构思,又称“布局”,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古人云:文章全在布局。文章体式繁多,佳作胜在不拘一格。但是一篇文章落笔时若布局未定,任随思绪游走,则容易主次不分,详略不当。因此,每作一文,理应确定一种思路,然后以此为线而作。  具体来说,怎样构思出一篇精巧的文章呢?  【技法指导】  一、多维度联想,产生可供构思的丰富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巧的构
期刊
【技法指导】  高考作文在“写作能力”里提出了“材料新颖”的要求。  所谓材料,指的是经过作者选择和提炼加工,用在文章中用来表现主题的人物、事件和事理。古今中外的动人故事、启发思想的人物、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那些有光有热的名人名言,甚至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虫鱼、风云雨雪雾霭,都可以作为作文材料来使用。新颖的材料,就是指能够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凸显主题,给人以新鲜感,引人注目的材料。  材
期刊
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文章的个性.指的是文章在语言、见解、材料和构思等方面的独特性。刘勰《文心雕龙》中《体性》篇谈到文章“因内而符外”,是作者内在的外化,又因为“各师成心”,所以文章风格“其异如面”。那么,如何让文章具有个性色彩呢?  【技法指导】  一、我手写我心,主旨要推陈出新。  文章的个性.主要体现在文中作者流露出的独特情思。首先.针对所谈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