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概述】
近年,游学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扩张,有留学机构人士算了一笔账:仅按人均消费3万元来计算,中国赴海外游学的市场总规模大概能达到上百亿,尤其在暑期,中国学生赴美游学更掀热潮。近期发生的一些留学生遇难事件,也阻挡不住中国游学生涌向海外游学的脚步。
出国游学宣传诱人、报价昂贵,却有“华而不实”之嫌。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旅行社、商会、学校等招来“生源”,卖给大型教育培训机构,以赚取10%左右的“返利”,这是业内“潜规则”。只要有承办出境资格的旅行社,通常都会争抢教育机构的出国夏令营项目。很多学校也热衷于组织游学团,这几乎成了教师福利。
多维解读
对海外游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海外游学热的兴起是我国经济腾飞最直观的表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发达了,经济条件优越了,对高端的教育需求增大了,这是一件好事,关键是我们管理者应因势利导,规划游学方向,规范游学市场,健全管理机制,为“游而有学,游而有获”保驾护航。
2.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来看,应对海外游学保持一份理性。热的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要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做足功课,选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让孩子“游而有得”;另一个方面,也要考虑到自家的实际经济状况,量力而行,切不可为一时之盲目而让家长孩子身心皆累,
3.从组织者的角度说,切不可急功近利,为利益而简化游学内容,忽略游学安全,否则,最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应多沟通,多联系,真正成为学子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窗口。这样。既能让游学者学有所获,又能创建自己的游学品牌,做到互利双赢。
【先锋观点】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李素利
透过热闹和喧嚣,如何体现海外游学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气息,发人深思,
海外游学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许多家长早就带孩子参观过国内诸如清华、北大等名校,为了让孩子感受一下世界名校氛围,形成国际视野,趁暑假到海外转一圈,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对海外游学的目的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的情况下,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就值得商榷了。
对父母来说,海外游学当以体验文化和生活、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回归教育本意,理性选择合适的夏令营,切忌一拥而上、人云亦云。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如果家长或组织者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容易把“游学”变成“到此一游”,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因此,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的东西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往深层次看,海外游学的火爆,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之所以选择暑期海外游学,是担心享受不到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孩子留学早做准备,对于这种教育焦虑,一方面应该予以正视,加快国内的教育发展,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育是一项兼容并蓄的事业,需要在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树立自信,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古人說,“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不论是在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找到教育自信,让学生自己得到更好的提升。
(有删改)
【时评频道】
游学不是商业游戏
与留学、游学大众化相对应的,是留学、游学的产业化。但应该明晰,产业化等于规模化,并不等于规范化。据相关调查可知,国内一些没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居然也敢接游学项目,接手后转包给到达地的旅行社。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学校敢于将学生交给那些缺乏资质的机构,这其中除了贪图便宜,是否还有其他利益瓜葛呢?
消费学生、把学生当成赚钱工具,这样的学校显然缺乏基本的责任和道义。在这种商业逻辑下,面对学校的软硬兼施,很少有家长敢不就范。不仅如此,不少学校还不和家长签订安全协议,教师的出国费用也由学生埋单。家长花了大把的钱,本希望孩子能见世面、开眼界,学到真东西,没想到孩子却遭遇“人在囧途”——这不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缺乏安全保障的冒险之旅。这样的游学含“金”量很高,含金量却近乎为零。
游学的落脚点是“学”,因为它应是青春与理想的聚会,是求学与游历的契合,而不能沦为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游戏。强化规范,祛除乱象,游学才能更纯粹一些,才能更加名副其实。
(摘编自“人民网”)
海外游学成生意谁把好经念歪了
海外游学沦为学校与社会机构“合谋”赚钱的工具,令人遗憾。那么,究竟是谁把好经念歪了?
游学机构的逐利性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报道,很多游学机构长期与学校绑在一起,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联盟。特别是去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这就相当于一把“尚方宝剑”,迅速掀起了海外游学的热潮。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为了争抢资源,利益的勾兑自然首当其冲。开放市场,游学机构介入,激烈的竞争之下。则必然会出现扭曲,种种回扣、提成便大行其道,“公益性”云云,往往会沦为形式。
有关部门研学政策出台以前,学校尚不至于组织大规模的游学,政策出台之后,则可以公开组织,并冠以种种“高大上”的名头。当学校的倡导、机构的推动与家长的顺从结合到一起时,必然会出现“市场井喷”。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家境一般的家长,为了孩子融入集体,也会咬着牙勉为其难。 海外游学也好,文化体验也罢,其指向应该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不是盲目攀比,更不是一桩学校与机构均能从中分一杯羹的“生意”。好经念歪了,游学变味了,说到底还在于监管存在疏漏。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切实把研学旅行纳入正常的教育轨道。
(摘编自“光明网”)
【青年视角】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陈思博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来自世界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家长预见到培养下一代的国际视野的重要性,纷纷为孩子报名出国游学。初衷是好的,但我认为,出国游学应根据自身需求出发,莫让南方的橘到了北方变成了枳。
出国游学需谨慎。许多人留学回国后“水土不服”,因为这些海归学生在国外学习时,没有学到真本事。如今的用人单位,在招用人才时,固然看重你的学历,但你若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竞争力,就算是“海归”也只能做一只“海龟”。
出国游学应列一张“购物单”,自己如果要到国外深造,一定要弄清自己需要什么、希望回国时自己能收获到什么;否则,出国游学只能是浪费时间与金钱的错误选择。
理性并谨慎对待游学,才能让自己真正从中学到知识,开阔自己视野。
【广东省深圳市蓝田高级中学】
游学需谨慎
邬佩珊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中国学生借游学来开拓自己的视野。但一些中介机构利用“生源”赚取“返利”,已成为不争事实。因此,对待游学我们更需谨慎。
游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游学能够让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学生可以接触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让自己变得更独立,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游学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但与此同时,游学就一定对学生有大的帮助?不见得。首先,有些学生自制力不够,游学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游”;其次,游学也可能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影响,或是与他人对比下的自卑,抑或是自身游学之后的浮躁心理,等等。
总之,出国游学有利有弊,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谨慎对待,不可盲目跟风。
【广东省深圳市蓝田高级中学】
偏爱游学的中国心态
马俊隆
近年来,游学市场正在高速发展。尽管留学生遇难事件频发,但仍无法阻止国人的游学热情。这背后折射出的国人心态,引人深思。
改革開放后,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有些人成了西方文化的忠实拥护者。这些人不分国情,不辨是非,崇洋媚外,而弃我国丰富的文化宝库于不顾。还有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有人游学的消息的刺激下,为了不输给别人也纷纷加入游学大军,认为这样就能为自家孩子镀金,就会大幅提高孩子的竞争力。
鉴于当下国人的这些心态,提供游学服务的旅行社应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多推出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游学内容,以减缓当今社会西化的态势,从而促进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工作。游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切身体会学习不同的文化,而不是盯着国外奢华的生活方式,趋之若鹜地涌向出境旅行社,以期获得炫耀的资本。
【广东省深圳市蓝田高级中学】
【本版供稿/陶兴国】
近年,游学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扩张,有留学机构人士算了一笔账:仅按人均消费3万元来计算,中国赴海外游学的市场总规模大概能达到上百亿,尤其在暑期,中国学生赴美游学更掀热潮。近期发生的一些留学生遇难事件,也阻挡不住中国游学生涌向海外游学的脚步。
出国游学宣传诱人、报价昂贵,却有“华而不实”之嫌。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旅行社、商会、学校等招来“生源”,卖给大型教育培训机构,以赚取10%左右的“返利”,这是业内“潜规则”。只要有承办出境资格的旅行社,通常都会争抢教育机构的出国夏令营项目。很多学校也热衷于组织游学团,这几乎成了教师福利。
多维解读
对海外游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海外游学热的兴起是我国经济腾飞最直观的表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发达了,经济条件优越了,对高端的教育需求增大了,这是一件好事,关键是我们管理者应因势利导,规划游学方向,规范游学市场,健全管理机制,为“游而有学,游而有获”保驾护航。
2.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来看,应对海外游学保持一份理性。热的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最适合的,要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做足功课,选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让孩子“游而有得”;另一个方面,也要考虑到自家的实际经济状况,量力而行,切不可为一时之盲目而让家长孩子身心皆累,
3.从组织者的角度说,切不可急功近利,为利益而简化游学内容,忽略游学安全,否则,最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应多沟通,多联系,真正成为学子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窗口。这样。既能让游学者学有所获,又能创建自己的游学品牌,做到互利双赢。
【先锋观点】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李素利
透过热闹和喧嚣,如何体现海外游学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气息,发人深思,
海外游学热,一定程度上是国内游学热的延续,许多家长早就带孩子参观过国内诸如清华、北大等名校,为了让孩子感受一下世界名校氛围,形成国际视野,趁暑假到海外转一圈,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对海外游学的目的和内容缺乏成熟考虑的情况下,抱有“别人去了,我们也得去”的想法,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跟风,就值得商榷了。
对父母来说,海外游学当以体验文化和生活、提升孩子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回归教育本意,理性选择合适的夏令营,切忌一拥而上、人云亦云。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如果家长或组织者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容易把“游学”变成“到此一游”,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因此,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的东西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
往深层次看,海外游学的火爆,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家长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之所以选择暑期海外游学,是担心享受不到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孩子留学早做准备,对于这种教育焦虑,一方面应该予以正视,加快国内的教育发展,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育是一项兼容并蓄的事业,需要在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树立自信,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古人說,“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不论是在国内名校,还是海外游学,都应该回归教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本意,在增广见闻、开放融合之中找到教育自信,让学生自己得到更好的提升。
(有删改)
【时评频道】
游学不是商业游戏
与留学、游学大众化相对应的,是留学、游学的产业化。但应该明晰,产业化等于规模化,并不等于规范化。据相关调查可知,国内一些没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居然也敢接游学项目,接手后转包给到达地的旅行社。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学校敢于将学生交给那些缺乏资质的机构,这其中除了贪图便宜,是否还有其他利益瓜葛呢?
消费学生、把学生当成赚钱工具,这样的学校显然缺乏基本的责任和道义。在这种商业逻辑下,面对学校的软硬兼施,很少有家长敢不就范。不仅如此,不少学校还不和家长签订安全协议,教师的出国费用也由学生埋单。家长花了大把的钱,本希望孩子能见世面、开眼界,学到真东西,没想到孩子却遭遇“人在囧途”——这不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缺乏安全保障的冒险之旅。这样的游学含“金”量很高,含金量却近乎为零。
游学的落脚点是“学”,因为它应是青春与理想的聚会,是求学与游历的契合,而不能沦为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游戏。强化规范,祛除乱象,游学才能更纯粹一些,才能更加名副其实。
(摘编自“人民网”)
海外游学成生意谁把好经念歪了
海外游学沦为学校与社会机构“合谋”赚钱的工具,令人遗憾。那么,究竟是谁把好经念歪了?
游学机构的逐利性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据报道,很多游学机构长期与学校绑在一起,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利益联盟。特别是去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这就相当于一把“尚方宝剑”,迅速掀起了海外游学的热潮。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为了争抢资源,利益的勾兑自然首当其冲。开放市场,游学机构介入,激烈的竞争之下。则必然会出现扭曲,种种回扣、提成便大行其道,“公益性”云云,往往会沦为形式。
有关部门研学政策出台以前,学校尚不至于组织大规模的游学,政策出台之后,则可以公开组织,并冠以种种“高大上”的名头。当学校的倡导、机构的推动与家长的顺从结合到一起时,必然会出现“市场井喷”。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家境一般的家长,为了孩子融入集体,也会咬着牙勉为其难。 海外游学也好,文化体验也罢,其指向应该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不是盲目攀比,更不是一桩学校与机构均能从中分一杯羹的“生意”。好经念歪了,游学变味了,说到底还在于监管存在疏漏。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切实把研学旅行纳入正常的教育轨道。
(摘编自“光明网”)
【青年视角】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陈思博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来自世界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家长预见到培养下一代的国际视野的重要性,纷纷为孩子报名出国游学。初衷是好的,但我认为,出国游学应根据自身需求出发,莫让南方的橘到了北方变成了枳。
出国游学需谨慎。许多人留学回国后“水土不服”,因为这些海归学生在国外学习时,没有学到真本事。如今的用人单位,在招用人才时,固然看重你的学历,但你若没有拿得出手的核心竞争力,就算是“海归”也只能做一只“海龟”。
出国游学应列一张“购物单”,自己如果要到国外深造,一定要弄清自己需要什么、希望回国时自己能收获到什么;否则,出国游学只能是浪费时间与金钱的错误选择。
理性并谨慎对待游学,才能让自己真正从中学到知识,开阔自己视野。
【广东省深圳市蓝田高级中学】
游学需谨慎
邬佩珊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中国学生借游学来开拓自己的视野。但一些中介机构利用“生源”赚取“返利”,已成为不争事实。因此,对待游学我们更需谨慎。
游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游学能够让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学生可以接触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让自己变得更独立,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游学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但与此同时,游学就一定对学生有大的帮助?不见得。首先,有些学生自制力不够,游学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游”;其次,游学也可能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影响,或是与他人对比下的自卑,抑或是自身游学之后的浮躁心理,等等。
总之,出国游学有利有弊,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谨慎对待,不可盲目跟风。
【广东省深圳市蓝田高级中学】
偏爱游学的中国心态
马俊隆
近年来,游学市场正在高速发展。尽管留学生遇难事件频发,但仍无法阻止国人的游学热情。这背后折射出的国人心态,引人深思。
改革開放后,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有些人成了西方文化的忠实拥护者。这些人不分国情,不辨是非,崇洋媚外,而弃我国丰富的文化宝库于不顾。还有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有人游学的消息的刺激下,为了不输给别人也纷纷加入游学大军,认为这样就能为自家孩子镀金,就会大幅提高孩子的竞争力。
鉴于当下国人的这些心态,提供游学服务的旅行社应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多推出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游学内容,以减缓当今社会西化的态势,从而促进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工作。游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切身体会学习不同的文化,而不是盯着国外奢华的生活方式,趋之若鹜地涌向出境旅行社,以期获得炫耀的资本。
【广东省深圳市蓝田高级中学】
【本版供稿/陶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