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 从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约翰·洛克说:“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跟着来到;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托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尽早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包括学习习惯还应该包括生活习惯。人在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信任和尊重,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的年龄越小欲望越少,这时的学生最容易培养;学生的年龄越大,养成的坏习惯越多,这时再让学生改掉坏习惯去强调新的习惯就比较困难了。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而且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如学生第一次不完成作业的时候,老师一定要严肃对待,对其讲清道理,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如果姑息的话学生还会多次重复同样的错误,因为学生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在学生早期,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到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这比让学生考一个高分更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2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约翰·洛克建议我们让儿童反复去做,直到他们做好为止,并且列举了这样做的两种好处:一是可以借此知道某件事情儿童是否能做,是否应当希望儿童去做;二是一种动作多次的练习,可以在他们身上变成习惯,他便不必再靠记忆与回想,自然而然就做得出了,记忆与回想是谨慎与年岁的伴随物,不是童年的伴随物。另外,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一定要和颜悦色地去劝导他们,提醒他们,持之以恒地渗透,而不是严厉地责备他们,好像他们有意违反似的。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鼓励下看到自己的进步,也会做得越来越好。
因为学生年龄的原因,心理发展的原因,以及每个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在养成自觉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动摇或反复。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针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问题,在具体帮助个别学生的同时,努力营造班集体学习的氛围,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3 培养反思习惯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 ),在改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总之,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当作育人成功的核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活动的主角,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正所谓习惯成自然。
1 从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约翰·洛克说:“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跟着来到;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托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尽早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包括学习习惯还应该包括生活习惯。人在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对老师和家长充满信任和尊重,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的年龄越小欲望越少,这时的学生最容易培养;学生的年龄越大,养成的坏习惯越多,这时再让学生改掉坏习惯去强调新的习惯就比较困难了。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而且习惯培养要特别重视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比如学生第一次不完成作业的时候,老师一定要严肃对待,对其讲清道理,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如果姑息的话学生还会多次重复同样的错误,因为学生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的后果,他只关心大人的反应。在学生早期,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到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这比让学生考一个高分更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2 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约翰·洛克建议我们让儿童反复去做,直到他们做好为止,并且列举了这样做的两种好处:一是可以借此知道某件事情儿童是否能做,是否应当希望儿童去做;二是一种动作多次的练习,可以在他们身上变成习惯,他便不必再靠记忆与回想,自然而然就做得出了,记忆与回想是谨慎与年岁的伴随物,不是童年的伴随物。另外,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一定要和颜悦色地去劝导他们,提醒他们,持之以恒地渗透,而不是严厉地责备他们,好像他们有意违反似的。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鼓励下看到自己的进步,也会做得越来越好。
因为学生年龄的原因,心理发展的原因,以及每个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在养成自觉习惯的过程中,会出现动摇或反复。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针对不同的情况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问题,在具体帮助个别学生的同时,努力营造班集体学习的氛围,采用组对互助的形式,促进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创新的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3 培养反思习惯
皮亚杰认为:“一切认识在初级水平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实际效果并不佳,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以自己"发明"的方法为快乐。这是三年级课堂练习中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 ),在改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答案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作业本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同学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明天老师带几根黄瓜给大家看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些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教学中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不应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本应具有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就会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
总之,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当作育人成功的核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活动的主角,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正所谓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