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本文首先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引领下市政道路设计的明显优势,其次探讨了在海绵城市理念下优化市政道路设计的具体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规划;分析研究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自然生态排水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当前出现了雨水污染、雨水径流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不仅降低了雨水利用率,而且对部分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导致本就水资源短缺的城市生活用水变得更加紧张。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给排水设计重视,以市政给排水设计作为首要改造对象,尝试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进。目前,尚未给出可行性较高的设计方案,本文通过挖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层含义,提出理念应用研究。
1海绵城市理念引领下市政道路设计的明显优势
1.1减轻道路排水系统的压力
传统道路采用的是管网直排的方式,尽管在排出速度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优势,但是管网直排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应对暴雨天气城市排涝的需求。在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下开展道路设计,能够很好地提升雨水的渗透力,使城市排水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分散排水管网的压力,提升城市排水的整体效果和效率。
1.2优化生态环境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迅速提升,但也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该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改善环境污染的重要性。海绵城市理念的优化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现阶段,我国政府大力宣传海绵城市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为支持,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此举既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够达到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效果,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3能够有效协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平衡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现代化设施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力度不足,市政工程开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当雨季到来时,地表的径流量会明显的提升,很容易造成城市的内涝和积水问题。在海绵城市的理念被实践应用之后,城市的给排水规划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能够强化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和谐度,从而保障现代城市的发展。
2在海绵城市理念下优化市政道路设计的具体途径
2.1强化人行道的排水设计
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市政道路的建设重点之一便是人行道部分的建设规划。人行道是直接保障行人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市政道路部分,具象地体现了市政工程的建设力度。在传统观念的城市道路人行道部分的设计中,人行道路面往往是不透水性的,在阴雨天气状态下,传统的人行道路面会出现严重的积水或者打滑问题,从而导致行人和行车的出行容易遭受安全隐患。在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过程中,重点是对人行道路面的建设材料进行更新,避免雨水堆积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在对人行道路的排水功能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还需要重点控制地面的湿度以及基本温度,从而在保证人行道安全性的同时,适当的补充地下水资源。除此之外,在人行道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还会有其他的因素影响路面的渗水性,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需要将排水管道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设置,并且保证人行道路的路面具有相应的坡度,从而强化排水功能,保证人行道的基本排水能力。
2.2车行道设计
车行道是城市道路中最主要的道路,以往在车行道设计方面经常忽略路面透水性方面的考虑,加剧了车行道的积水问题,缩短了车行道路面应有的使用年限,大幅度增加在市政道路建设和维护方面的各类成本投入。设计人员需要强化城市车行道给排水设计中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在材料的选用方面,设计人员应当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渗水效果的材料,严格依照施工设计方案要求进行路面施工,综合考虑车行道的实际走向,切实降低地表水径流量。进行车行道施工时,应当充分结合车行道的实际使用情况,设计采用分层的方式进行施工,通常可以分为三层,对非透水性材料以及透水性材料进行混合使用,切实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减少雨水因素对于路面造成的破坏。
2.3生物滞留带设计
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将生物滞带拆分为三部分,除了立交桥下的绿带以外,还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分隔绿带、人行道绿带。本市政道路工程主要涉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分隔绿带、人行道绿带两部分生物滞留带,主要用于处理遭受路面污染后的雨水,沿着收水侧流入到凹结构的绿带。为了起到雨水净化作用,此处添加了卵石过滤带。当雨水流入此处,携带的泥沙和大量的漂浮物都会被滤除,干净的雨水将被土壤和植被吸收,下渗至积水层。根据当前蓄水池储水情况,判断是否可以继续储水,如果达到上限,那么这部分雨水就会通过溢流口排放出去。本设计方案滞留带的最低高度为15cm,根据道路布设情况,控制滞留带最高为20cm。另外,控制下凹部分的深度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其与车行道路形成一定高度差,范围20~25cm,从而保证雨水得以流入滞留带。考虑到环境因素容易对滞留带造成破坏,本设计方案在绿化带和路基之间铺设土工膜,在距离地表不足1.0m处均铺贴保护膜。
2.4附属设施设计
道路的附属设施主要有路缘石和雨水口。对路缘石来说,平缘石一般设置为与路面平齐即可,能有效减小路面积水的面积,立缘石则应比平缘石高出少许,从而提升雨水流入绿化带的效率。对于雨水口来说,该项目采用环保型雨水口,雨水口沿道路纵向每隔30m设置一处,且在入口处增设透水溢流堰和截污框,显著改善了下渗水流的污染程度。
2.5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下,一般会采用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绿地衔接形式。针对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由于有着较高的收集、存储和利用雨水的需求,应当加强对于排水管的应用,将路面中的雨水向濕地中进行引流,并采取相应的净化处理措施,进行存储,达到对于水资源的补充效果。如果区域内的水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特点,应当优化采用雨水截污净化处理技术,使雨水经过处理后能够顺利地排放到绿地中,对于径流洪峰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市政道路所在的区域具有较为严重的径流污染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植被缓冲带、植草沟以及雨水花园的措施,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再向绿地进行排放,达到高效控制污染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下开展市政道路设计,需要有关人员从当前市政道路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出发,充分比较和分析传统道路设计的局限,明确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泽阳.滨海地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的反思与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20,520(20):143-146.
[2]杨丽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20(33):201.
[3]颜富.评价海绵城市理念在山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9):2685.
[4]张战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研究[J].城镇建设,2019(3):107.
[5]罗国宏.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169-170.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规划;分析研究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自然生态排水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当前出现了雨水污染、雨水径流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不仅降低了雨水利用率,而且对部分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导致本就水资源短缺的城市生活用水变得更加紧张。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给排水设计重视,以市政给排水设计作为首要改造对象,尝试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进。目前,尚未给出可行性较高的设计方案,本文通过挖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深层含义,提出理念应用研究。
1海绵城市理念引领下市政道路设计的明显优势
1.1减轻道路排水系统的压力
传统道路采用的是管网直排的方式,尽管在排出速度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优势,但是管网直排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应对暴雨天气城市排涝的需求。在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下开展道路设计,能够很好地提升雨水的渗透力,使城市排水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分散排水管网的压力,提升城市排水的整体效果和效率。
1.2优化生态环境
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水平迅速提升,但也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该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改善环境污染的重要性。海绵城市理念的优化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现阶段,我国政府大力宣传海绵城市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作为支持,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此举既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够达到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效果,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3能够有效协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平衡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重视现代化设施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力度不足,市政工程开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这种开发模式下,当雨季到来时,地表的径流量会明显的提升,很容易造成城市的内涝和积水问题。在海绵城市的理念被实践应用之后,城市的给排水规划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城市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能够强化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和谐度,从而保障现代城市的发展。
2在海绵城市理念下优化市政道路设计的具体途径
2.1强化人行道的排水设计
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市政道路的建设重点之一便是人行道部分的建设规划。人行道是直接保障行人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市政道路部分,具象地体现了市政工程的建设力度。在传统观念的城市道路人行道部分的设计中,人行道路面往往是不透水性的,在阴雨天气状态下,传统的人行道路面会出现严重的积水或者打滑问题,从而导致行人和行车的出行容易遭受安全隐患。在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过程中,重点是对人行道路面的建设材料进行更新,避免雨水堆积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在对人行道路的排水功能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还需要重点控制地面的湿度以及基本温度,从而在保证人行道安全性的同时,适当的补充地下水资源。除此之外,在人行道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还会有其他的因素影响路面的渗水性,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人员需要将排水管道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设置,并且保证人行道路的路面具有相应的坡度,从而强化排水功能,保证人行道的基本排水能力。
2.2车行道设计
车行道是城市道路中最主要的道路,以往在车行道设计方面经常忽略路面透水性方面的考虑,加剧了车行道的积水问题,缩短了车行道路面应有的使用年限,大幅度增加在市政道路建设和维护方面的各类成本投入。设计人员需要强化城市车行道给排水设计中对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在材料的选用方面,设计人员应当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渗水效果的材料,严格依照施工设计方案要求进行路面施工,综合考虑车行道的实际走向,切实降低地表水径流量。进行车行道施工时,应当充分结合车行道的实际使用情况,设计采用分层的方式进行施工,通常可以分为三层,对非透水性材料以及透水性材料进行混合使用,切实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减少雨水因素对于路面造成的破坏。
2.3生物滞留带设计
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将生物滞带拆分为三部分,除了立交桥下的绿带以外,还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分隔绿带、人行道绿带。本市政道路工程主要涉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分隔绿带、人行道绿带两部分生物滞留带,主要用于处理遭受路面污染后的雨水,沿着收水侧流入到凹结构的绿带。为了起到雨水净化作用,此处添加了卵石过滤带。当雨水流入此处,携带的泥沙和大量的漂浮物都会被滤除,干净的雨水将被土壤和植被吸收,下渗至积水层。根据当前蓄水池储水情况,判断是否可以继续储水,如果达到上限,那么这部分雨水就会通过溢流口排放出去。本设计方案滞留带的最低高度为15cm,根据道路布设情况,控制滞留带最高为20cm。另外,控制下凹部分的深度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其与车行道路形成一定高度差,范围20~25cm,从而保证雨水得以流入滞留带。考虑到环境因素容易对滞留带造成破坏,本设计方案在绿化带和路基之间铺设土工膜,在距离地表不足1.0m处均铺贴保护膜。
2.4附属设施设计
道路的附属设施主要有路缘石和雨水口。对路缘石来说,平缘石一般设置为与路面平齐即可,能有效减小路面积水的面积,立缘石则应比平缘石高出少许,从而提升雨水流入绿化带的效率。对于雨水口来说,该项目采用环保型雨水口,雨水口沿道路纵向每隔30m设置一处,且在入口处增设透水溢流堰和截污框,显著改善了下渗水流的污染程度。
2.5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下,一般会采用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绿地衔接形式。针对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由于有着较高的收集、存储和利用雨水的需求,应当加强对于排水管的应用,将路面中的雨水向濕地中进行引流,并采取相应的净化处理措施,进行存储,达到对于水资源的补充效果。如果区域内的水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特点,应当优化采用雨水截污净化处理技术,使雨水经过处理后能够顺利地排放到绿地中,对于径流洪峰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市政道路所在的区域具有较为严重的径流污染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采取植被缓冲带、植草沟以及雨水花园的措施,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再向绿地进行排放,达到高效控制污染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下开展市政道路设计,需要有关人员从当前市政道路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出发,充分比较和分析传统道路设计的局限,明确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泽阳.滨海地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的反思与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20,520(20):143-146.
[2]杨丽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20(33):201.
[3]颜富.评价海绵城市理念在山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9):2685.
[4]张战峰.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研究[J].城镇建设,2019(3):107.
[5]罗国宏.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