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幼儿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幼儿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他还建议:“凡是有心管教儿童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幼儿的养成教育,即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而3~6岁正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们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是农村里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长年在外打工,所以他们的看护人多为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再加上“隔代亲”,造成他们只知道一味地溺爱,让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挑食、不讲卫生、没有礼貌,等。因此,如何让这些孩子端正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是我们幼儿园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也是农村幼儿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应当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中贯穿养成教育,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在环境创设中强化养成教育,在家园合作中优化养成教育。
一、在一日生活中贯穿养成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步规范形成的,它应当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要求老师们认真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抓住每个教育契机。比如,早晨进园时,让孩子主动向老师问好,养成其礼貌的好习惯;洗手后,要求孩子及时关掉水龙头,养成其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体验大型玩具时,应当告诉孩子不要推搡,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游戏过后,要求孩子们将玩具归类,摆放整齐;等等。让孩子从小在脑海中形成规则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的孩子卫生习惯不太好,喜欢乱扔垃圾。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平日在家就不注意,而家长也没有及时地予以提醒。比如,班上有一个孩子叫小磊,每次吃完点心后,总是会随手把包装袋等扔在地上,每次我都会郑重地劝导:“不能把垃圾扔在地上哦。”他当时就把垃圾捡起来了,但是,我若不在场,他又重蹈覆辙。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没有让孩子真正重视这件事。于是,我转而采取积极正面的引导方式。有一次,我见他正准备把垃圾往地上扔,就赶紧说:“小磊可真棒,把垃圾宝宝送回了家,老师真喜欢你!”小磊不好意思地红着脸将垃圾扔到了垃圾篓里。过了几天,他又把食品包装袋扔到了地上,我又趁机说:“这个包装袋可真调皮,不老老实实地在垃圾篓里呆着,非要跑到地上。”孩子听了,连忙把袋子捡了起来,我立刻竖起大拇指给予赞赏。从那以后,再也看不到小磊随手乱扔垃圾了。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尤其是在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孩子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家长的有求必应导致一些幼儿对垃圾食品情有独钟,对一日三餐毫无兴趣。在家里,家长想尽办法哄着他们吃饭,在幼儿园,他们也同样不愿意好好吃饭。为此,我和各位老师在园内专门开拓了一块种植区,老师们带领小朋友亲自种菜,在地里种上青菜、土豆等,同时对孩子们进行科普,并适时地鼓励他们,让其感知种植过程中的乐趣。相应地,我们又在课堂上讲述一则与饮食有关的小故事,比如,提到菠菜,我先介绍吃菠菜的好处,并告诉他们菠菜的幼苗正在其精心呵护下长大,待它们成熟时就能采摘下来,变成碗里有营养的食物。我们还配合性地为孩子讲述经典动画《大力水手》的故事,意在表达:若要像大力水手一样身体强壮,应当食用有营养的餐食,以此激发孩子对一日三餐的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们便爱上吃饭了。
二、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将养成教育渗透于主题活动中,在“以园为本”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挖掘相关素材,将行为习惯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课程结合起来。
小班幼儿刚入园,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礼貌教育,通过社会活动“宝宝有礼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日常礼貌用语。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游戏,课堂上,我出示了一只玩具娃娃,以玩具娃娃的身份向幼儿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引导他们与玩具娃娃打招呼,以玩具娃娃的身份为他们讲故事,课程结束时,又引导他们同玩具娃娃说再见,让他们懂得与人见面要主动问好,与人分别要说再见。紧接着,我又设计了情景游戏“打电话”,老师首先示范接听电话:“喂!您好!我是……再见!”并安排小朋友们进行分组游戏模拟“打电话”场景。像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中强化礼貌用语。最后,通过“做客”游戏,组织孩子到中、大班进行参观,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做有礼貌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掌握并学会了一些日常的礼貌用语。
同时,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设计了相关主题活动。在语言活动中,首先,我尝试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小猪变干净了》,接着,以提问的方式问小朋友:故事中都有哪些动物?小猪想和谁做朋友?它们为什么不和小猪做朋友?提问是为了引导小朋友们认识到:因为小猪不讲卫生,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它做朋友。在活动“好玩的水”中,孩子们了解到,肥皂遇上水会起泡沫,以及,水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勤洗手、讲卫生。除此之外,教师还针对幼儿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设计了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逐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
三、在环境创设中强化养成教育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有效地利用环境影响幼儿。”因此,创设和有效地利用幼儿园环境实施养成教育,是幼儿园社会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发生作用,辅助幼儿获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学习,进而形成基本的行为素养。
在环境创设中,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品质。比如,为了让幼儿养成喝水的习惯,我们在饮水机上方的墙面上画了一个水杯图案,旁边写上:今天,你喝水了吗?提醒孩子不要忘记喝水。盥洗室内,我们将洗手步骤以卡通的形象张贴在墙面上,幼儿可以根据提示来学习如何洗手。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喜好,以更多、更加丰富的卡通素材租形象将各种值得提倡的好习惯、好品行,展示于几乎所有空间里,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效仿和学习。比如,我们在草地上将小草修剪成一个卡通图案,并设置爱心提示牌:“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在楼梯口处,我们摆放了一只可爱的Hello Kitty展板,并配以文字:“学小猫,上楼梯,靠右行……”
四、在家园合作中优化养成教育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幼儿园与家庭都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和家委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孩子一天中有40%的时间在园内度过,60%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能只重视知识程度,而忽视个性行为的发展,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创设并保护来之不易的教养环境,根本并彻底地实现有效的行为教育。
家長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头之一,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甚至覆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模范和榜样。如果家长很有礼貌地对待他人,孝敬老人,孩子也会待人有礼,孝敬长辈;如果家长吃饭不挑食,孩子吃饭时也不会过于让人操心;如果家长能够注意个人卫生并有意识地保护公共场所的卫生,孩子也会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与公共素养。比如,班上有位小朋友喜欢骂人,再三教育后总是不改,于是放学后,我便留下等待接孩子回家的奶奶,才和奶奶聊几句,一句脏话便从奶奶的口中不经意地说了出来,我这才找到原因,并委婉地建议这位长辈,孩子总骂人很可能与奶奶平时讲话不注意用词有关,奶奶惭愧地表示日后一定注意。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中,孩子渐渐改掉了骂人的坏习惯。在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下,幼儿园对孩子实施的养成教育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3~6岁正是为幼儿“播种”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牢牢把握这一时期,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在园所的各项活动和家庭生活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为今后美好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一日生活中贯穿养成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步规范形成的,它应当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要求老师们认真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抓住每个教育契机。比如,早晨进园时,让孩子主动向老师问好,养成其礼貌的好习惯;洗手后,要求孩子及时关掉水龙头,养成其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体验大型玩具时,应当告诉孩子不要推搡,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游戏过后,要求孩子们将玩具归类,摆放整齐;等等。让孩子从小在脑海中形成规则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这里的孩子卫生习惯不太好,喜欢乱扔垃圾。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平日在家就不注意,而家长也没有及时地予以提醒。比如,班上有一个孩子叫小磊,每次吃完点心后,总是会随手把包装袋等扔在地上,每次我都会郑重地劝导:“不能把垃圾扔在地上哦。”他当时就把垃圾捡起来了,但是,我若不在场,他又重蹈覆辙。我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没有让孩子真正重视这件事。于是,我转而采取积极正面的引导方式。有一次,我见他正准备把垃圾往地上扔,就赶紧说:“小磊可真棒,把垃圾宝宝送回了家,老师真喜欢你!”小磊不好意思地红着脸将垃圾扔到了垃圾篓里。过了几天,他又把食品包装袋扔到了地上,我又趁机说:“这个包装袋可真调皮,不老老实实地在垃圾篓里呆着,非要跑到地上。”孩子听了,连忙把袋子捡了起来,我立刻竖起大拇指给予赞赏。从那以后,再也看不到小磊随手乱扔垃圾了。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尤其是在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孩子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家长的有求必应导致一些幼儿对垃圾食品情有独钟,对一日三餐毫无兴趣。在家里,家长想尽办法哄着他们吃饭,在幼儿园,他们也同样不愿意好好吃饭。为此,我和各位老师在园内专门开拓了一块种植区,老师们带领小朋友亲自种菜,在地里种上青菜、土豆等,同时对孩子们进行科普,并适时地鼓励他们,让其感知种植过程中的乐趣。相应地,我们又在课堂上讲述一则与饮食有关的小故事,比如,提到菠菜,我先介绍吃菠菜的好处,并告诉他们菠菜的幼苗正在其精心呵护下长大,待它们成熟时就能采摘下来,变成碗里有营养的食物。我们还配合性地为孩子讲述经典动画《大力水手》的故事,意在表达:若要像大力水手一样身体强壮,应当食用有营养的餐食,以此激发孩子对一日三餐的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们便爱上吃饭了。
二、在主题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将养成教育渗透于主题活动中,在“以园为本”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挖掘相关素材,将行为习惯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课程结合起来。
小班幼儿刚入园,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礼貌教育,通过社会活动“宝宝有礼貌”,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日常礼貌用语。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游戏,课堂上,我出示了一只玩具娃娃,以玩具娃娃的身份向幼儿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引导他们与玩具娃娃打招呼,以玩具娃娃的身份为他们讲故事,课程结束时,又引导他们同玩具娃娃说再见,让他们懂得与人见面要主动问好,与人分别要说再见。紧接着,我又设计了情景游戏“打电话”,老师首先示范接听电话:“喂!您好!我是……再见!”并安排小朋友们进行分组游戏模拟“打电话”场景。像这样,在特定的情境中强化礼貌用语。最后,通过“做客”游戏,组织孩子到中、大班进行参观,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做有礼貌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掌握并学会了一些日常的礼貌用语。
同时,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设计了相关主题活动。在语言活动中,首先,我尝试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小猪变干净了》,接着,以提问的方式问小朋友:故事中都有哪些动物?小猪想和谁做朋友?它们为什么不和小猪做朋友?提问是为了引导小朋友们认识到:因为小猪不讲卫生,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它做朋友。在活动“好玩的水”中,孩子们了解到,肥皂遇上水会起泡沫,以及,水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勤洗手、讲卫生。除此之外,教师还针对幼儿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设计了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逐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
三、在环境创设中强化养成教育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和有效地利用环境影响幼儿。”因此,创设和有效地利用幼儿园环境实施养成教育,是幼儿园社会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发生作用,辅助幼儿获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学习,进而形成基本的行为素养。
在环境创设中,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其良好的行为品质。比如,为了让幼儿养成喝水的习惯,我们在饮水机上方的墙面上画了一个水杯图案,旁边写上:今天,你喝水了吗?提醒孩子不要忘记喝水。盥洗室内,我们将洗手步骤以卡通的形象张贴在墙面上,幼儿可以根据提示来学习如何洗手。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喜好,以更多、更加丰富的卡通素材租形象将各种值得提倡的好习惯、好品行,展示于几乎所有空间里,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效仿和学习。比如,我们在草地上将小草修剪成一个卡通图案,并设置爱心提示牌:“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在楼梯口处,我们摆放了一只可爱的Hello Kitty展板,并配以文字:“学小猫,上楼梯,靠右行……”
四、在家园合作中优化养成教育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幼儿园与家庭都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只有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和家委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孩子一天中有40%的时间在园内度过,60%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不能只重视知识程度,而忽视个性行为的发展,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创设并保护来之不易的教养环境,根本并彻底地实现有效的行为教育。
家長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头之一,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影响甚至覆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模范和榜样。如果家长很有礼貌地对待他人,孝敬老人,孩子也会待人有礼,孝敬长辈;如果家长吃饭不挑食,孩子吃饭时也不会过于让人操心;如果家长能够注意个人卫生并有意识地保护公共场所的卫生,孩子也会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与公共素养。比如,班上有位小朋友喜欢骂人,再三教育后总是不改,于是放学后,我便留下等待接孩子回家的奶奶,才和奶奶聊几句,一句脏话便从奶奶的口中不经意地说了出来,我这才找到原因,并委婉地建议这位长辈,孩子总骂人很可能与奶奶平时讲话不注意用词有关,奶奶惭愧地表示日后一定注意。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中,孩子渐渐改掉了骂人的坏习惯。在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下,幼儿园对孩子实施的养成教育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3~6岁正是为幼儿“播种”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牢牢把握这一时期,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在园所的各项活动和家庭生活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为今后美好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