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舞蹈可以减轻恐惧和焦虑,减少孤僻,治愈抑郁。本文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环境因素及舞蹈功能,阐述对于留守儿童普及舞蹈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留守儿童,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48-01
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省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由此产生的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等等。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以,监护的“盲区”,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社会环境存在“雷区”三个方面表现突出。解决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
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而舞蹈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开设舞蹈课(以形体课为主),目的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从而展现全新的精神面貌,感受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带来的欢乐。同时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 舞蹈学习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促进智力发展
舞蹈学习者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当美妙的音乐响起,心情便不由自主的随着节拍起伏,感情随着韵律激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舞蹈训练与提高人的智力是大有关系的。幼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好动、爱跳的特点,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模仿能力,拓展兴趣爱好和感知能力。此外,舞蹈是舞者用其肢体动作语汇来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通过动作语汇表现人类的内心境界。一个舞者在完成某个动作的过程时,要经过一个模仿、感知、理解、吸收、创造和发挥的过程,此过程本身就需要舞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舞者只有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舞蹈的内涵。激发想象力,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2 有利于提升身体素质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美的精华,科学的、协调的舞蹈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且可以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增强消化功,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留守儿童通过基本的舞蹈训练和舞蹈表演,可以大大提升形体美,而舞蹈通常还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充满自信和面对生活积极乐观,为今后得体的待人接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舞蹈以它寓教于乐的独特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使留守儿童习惯于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假、恶、丑的行径。既可以达到提高境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知识的美育目的,又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美、自然美的理解、想象、感受和创造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1.4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长期的实践证明,舞蹈能够促进人格的态度、意志、情感和理解等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诚实、勇敢、自尊、自主、自制、自信、独立、镇定、果断、认真、负责、热情、奔放、细致、敏锐、等个性特征。舞蹈的节奏、姿态、动作能够塑造健美的形体,培养端庄的举止,净化整个心灵世界。舞蹈注重形、神、意的协调统一,以节律、姿态、动作的完美结合赋予舞者外在与内在独特的美感,气质和魅力。这一切都赋予了舞蹈独特的德育教育效果。
通过舞蹈排练和演出可以大大地增强孩子们的向心力。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2 舞蹈学习的普及
我国儿童舞蹈教育的主体除了教育培训机构外,另一个主要实施者就是学校。然而,不同于音乐、美术和体育这些纳入素质教育的课程,舞蹈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在一些市区的中小学,开设舞蹈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以收费形式开设的舞蹈班。真正能够让孩子接触和学习舞蹈的是幼儿园,在幼儿园,与学习写字和唱歌相比,学生更喜欢跳舞,然而这种对舞蹈的学习和教育会在进入小学后结束。在河南省农村及偏远地区,大多孩子不上幼儿园,这些孩子几乎从未接触过舞蹈教育。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舞蹈早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如美国21世纪初就已在小学,中学,大学设立了舞蹈必修课程,且非常完善,以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协调能力,纠正学生形体,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对“培养人、教育人、美化人、优化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普及舞蹈课,让留守儿童校园生活更快乐
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在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在心理健康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密切关注的现象。而舞蹈作为另一种语言,在很多方面有着话语无法替代的功能,尤其对于儿童,舞蹈更能够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
增强交际能力,改善内向自卑的心理状况。舞蹈使之感受到热情活泼、开朗上进,从而慢慢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变得活泼开朗,改变自卑的状态,获得自信心。在精神方面,舞蹈是一种表演性的艺术。因此,很多孩子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舞蹈学习后都会爱上舞蹈,喜欢欣赏与被欣赏的感觉,迷恋舞蹈的美,会更多关注生活中阳光、正面的事物,从而焕发光彩,展现出全新的精神面貌。现有的研究以及实践证明舞蹈确实在儿童的身心健康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舞蹈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方式,在感受舞蹈艺术美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并改善身心健康,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更快乐。为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所改善和提高,应极力倡导开设舞蹈必修课,提高孩子们的审美和对生活对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昝发秀.留守儿童现状及原因分析[J].新校园:学习版,2012,8:219~219.
[2] 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基于对河南省泌阳县祥瑞学校的调查与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 刘小琼.舞蹈艺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组织与开展形式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神州,2013,25:259~259.
[4] 周志健.浅谈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2,S3:162~162.
[5]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6] 平心著.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系2014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467025?】《河南省留守儿童艺术素质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期研究成果。河南科技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基金项目【2014CX073?】《河南省留守儿童艺术素质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姬英涛,(1978—),女,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舞蹈学。
[关键词]留守儿童,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48-01
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省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由此产生的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等等。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以,监护的“盲区”,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社会环境存在“雷区”三个方面表现突出。解决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
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而舞蹈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开设舞蹈课(以形体课为主),目的在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从而展现全新的精神面貌,感受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带来的欢乐。同时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 舞蹈学习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促进智力发展
舞蹈学习者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当美妙的音乐响起,心情便不由自主的随着节拍起伏,感情随着韵律激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舞蹈训练与提高人的智力是大有关系的。幼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好动、爱跳的特点,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模仿能力,拓展兴趣爱好和感知能力。此外,舞蹈是舞者用其肢体动作语汇来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通过动作语汇表现人类的内心境界。一个舞者在完成某个动作的过程时,要经过一个模仿、感知、理解、吸收、创造和发挥的过程,此过程本身就需要舞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舞者只有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舞蹈的内涵。激发想象力,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2 有利于提升身体素质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美的精华,科学的、协调的舞蹈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而且可以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增强消化功,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留守儿童通过基本的舞蹈训练和舞蹈表演,可以大大提升形体美,而舞蹈通常还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充满自信和面对生活积极乐观,为今后得体的待人接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舞蹈以它寓教于乐的独特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使留守儿童习惯于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假、恶、丑的行径。既可以达到提高境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丰富知识的美育目的,又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艺术美、自然美的理解、想象、感受和创造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1.4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长期的实践证明,舞蹈能够促进人格的态度、意志、情感和理解等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诚实、勇敢、自尊、自主、自制、自信、独立、镇定、果断、认真、负责、热情、奔放、细致、敏锐、等个性特征。舞蹈的节奏、姿态、动作能够塑造健美的形体,培养端庄的举止,净化整个心灵世界。舞蹈注重形、神、意的协调统一,以节律、姿态、动作的完美结合赋予舞者外在与内在独特的美感,气质和魅力。这一切都赋予了舞蹈独特的德育教育效果。
通过舞蹈排练和演出可以大大地增强孩子们的向心力。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2 舞蹈学习的普及
我国儿童舞蹈教育的主体除了教育培训机构外,另一个主要实施者就是学校。然而,不同于音乐、美术和体育这些纳入素质教育的课程,舞蹈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在一些市区的中小学,开设舞蹈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以收费形式开设的舞蹈班。真正能够让孩子接触和学习舞蹈的是幼儿园,在幼儿园,与学习写字和唱歌相比,学生更喜欢跳舞,然而这种对舞蹈的学习和教育会在进入小学后结束。在河南省农村及偏远地区,大多孩子不上幼儿园,这些孩子几乎从未接触过舞蹈教育。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舞蹈早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如美国21世纪初就已在小学,中学,大学设立了舞蹈必修课程,且非常完善,以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协调能力,纠正学生形体,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对“培养人、教育人、美化人、优化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普及舞蹈课,让留守儿童校园生活更快乐
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在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在心理健康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密切关注的现象。而舞蹈作为另一种语言,在很多方面有着话语无法替代的功能,尤其对于儿童,舞蹈更能够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
增强交际能力,改善内向自卑的心理状况。舞蹈使之感受到热情活泼、开朗上进,从而慢慢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变得活泼开朗,改变自卑的状态,获得自信心。在精神方面,舞蹈是一种表演性的艺术。因此,很多孩子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舞蹈学习后都会爱上舞蹈,喜欢欣赏与被欣赏的感觉,迷恋舞蹈的美,会更多关注生活中阳光、正面的事物,从而焕发光彩,展现出全新的精神面貌。现有的研究以及实践证明舞蹈确实在儿童的身心健康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舞蹈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方式,在感受舞蹈艺术美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并改善身心健康,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更快乐。为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所改善和提高,应极力倡导开设舞蹈必修课,提高孩子们的审美和对生活对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昝发秀.留守儿童现状及原因分析[J].新校园:学习版,2012,8:219~219.
[2] 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基于对河南省泌阳县祥瑞学校的调查与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 刘小琼.舞蹈艺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组织与开展形式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神州,2013,25:259~259.
[4] 周志健.浅谈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2,S3:162~162.
[5]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6] 平心著.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文系2014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467025?】《河南省留守儿童艺术素质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期研究成果。河南科技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基金项目【2014CX073?】《河南省留守儿童艺术素质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姬英涛,(1978—),女,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