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的接受和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让学生这一主体去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开发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用用活教材,去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下面就小学生如何进行体验学习,谈一下本人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也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现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实践证明,学习者如果不实行“发现问题”,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做到真正理解,也就不能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8÷2. 7” 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3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8÷2.7=3.5……3,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3≠9 .48,得出余数应该是0.3而不是3,在竖式上的余数3表示3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教师应站在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提示,要让学生去自己探索、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学习知识。这样他学会后,记忆 也深刻。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练习数学”
“练习数学”是指让学生实践操作。教与学都要以“做”也就是练为中心,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练”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知识,获得大量新的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的模型供学生上课用,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非常好。
在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每名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是3个圆,2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与两个相同圆的周长相等)。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制作的?(2)你们发现了圆柱的什么特征?然后让学生汇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对于小学生来说,题做过了,理解才能深 ,才能透。教师要多用实践教学,放手让学生体验“练习数学”的乐趣。
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运用数学”
联系生活即“运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用数学。
如购物过程用到计算,做家具的几何问题,行程问题等。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一元硬币有多厚,学校操场一周长多少,绕操场100圏相当于学校到县城的距离,学校到县城有多远,用什么样的单位描述最合适?学生通过亲手测量硬币知道了毫米是多大的单位。接着我指导学生测出自己步子的长度,然后用步测法测得操场一周长约为500米,学生开始计算:500×100=50000米。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把50000米化成50千米,数一下子小了许多,同时学生也认识了千米这个单位到底有多大。最后我让学生估计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校园里树有多高。
这样通过生活中用数学,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全过程,经历了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用用活教材,去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下面就小学生如何进行体验学习,谈一下本人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也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现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实践证明,学习者如果不实行“发现问题”,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做到真正理解,也就不能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8÷2. 7” 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3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9.48÷2.7=3.5……3,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5×2.7+3≠9 .48,得出余数应该是0.3而不是3,在竖式上的余数3表示3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教师应站在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提示,要让学生去自己探索、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学习知识。这样他学会后,记忆 也深刻。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练习数学”
“练习数学”是指让学生实践操作。教与学都要以“做”也就是练为中心,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练”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巩固了已学知识,获得大量新的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的模型供学生上课用,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非常好。
在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每名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是3个圆,2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与两个相同圆的周长相等)。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制作的?(2)你们发现了圆柱的什么特征?然后让学生汇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对于小学生来说,题做过了,理解才能深 ,才能透。教师要多用实践教学,放手让学生体验“练习数学”的乐趣。
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运用数学”
联系生活即“运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用数学。
如购物过程用到计算,做家具的几何问题,行程问题等。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一元硬币有多厚,学校操场一周长多少,绕操场100圏相当于学校到县城的距离,学校到县城有多远,用什么样的单位描述最合适?学生通过亲手测量硬币知道了毫米是多大的单位。接着我指导学生测出自己步子的长度,然后用步测法测得操场一周长约为500米,学生开始计算:500×100=50000米。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把50000米化成50千米,数一下子小了许多,同时学生也认识了千米这个单位到底有多大。最后我让学生估计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校园里树有多高。
这样通过生活中用数学,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全过程,经历了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