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境图在计算教学中的功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238b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中计算教学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运算能力是反映人的智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数学乃至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的基础。新教材在安排计算教学的内容时,大多是先提供一幅情境图,再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列出需要学习的算式,从而引入对计算方法的探究。教材这样安排是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那就是密切联系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把数学学习置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这种理念与当前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相符的。问题在于每节课中的情境图对于这节课的计算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笔者不做过多的理论阐述,只从下面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发学习的需要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页例题,情境图的大体意思是:一本书有192页,小明每天看32页,问小明几天可以看完?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除法的知识,知道应该用除法计算,于是列出除法算式192÷32,下面就转入了对这个算式具体算法的探究。情境图在这里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是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确实存在需要用三位数除以非整十的两位数的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这个情境对于如何计算192÷32不再发挥作用,因此它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入新课的敲门砖。
  二、作为学习的线索
  一年级下册第46页例题,情境图的大体意思是:呈现了三辆汽车,分别标出45座、30座、3座。问题有两个:①大巴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②大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然后引入45 30和45 3的口算。我在教学这道例题时作了创造性的处理,在呈现表明座位数的三辆汽车图之后,问学生: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除了书上的两个问题外还提到: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我让学生说出解答这三个问题的算式,并且都板书在了黑板上,然后追问:这三道算式,哪一道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时候学习的?学生回答说30 3学过了,是在认识100以内的数那节课上学习的。我先让学生口算出30 3=33,然后说下面我们来分别研究另外两道算式的算法,不仅要算出结果,还要能说清楚自己是怎么算的。于是,引导学生先后探索45 30和45 3的算法。这节课的情境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我想有三点作用:第一是培养了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训练了用综合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是展示了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在学习过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这样既容易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又有利于将新学习的知识固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三是先解决情境图中的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这就使问题情境引领了全课的学习,情境图在这里成为贯穿全课学习的一条明线。
  三、启动学习的思路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页例题,情境图的大体意思是:有52个羽毛球,画成5筒零2个,每筒都标明10个,平均分给2个班。问题是:每班能分到多少个?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不难列出算式52÷2,老师接下来可以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会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且十位能整除的除法,如46÷2。这节课的新知识是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后有剩余该如何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情境图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除了作为敲门砖引入新课的学习外,还利用提供的直观素材,启发学生探索计算的思路。学生看到5筒零2个羽毛球,就会激活分东西的经验,先每班分得2筒,剩下1筒无法再按筒分,打开筒取出10个羽毛球,与2个散放的羽毛球合在一起继续平均分。这一直观形象的思考就会启发学生在竖式计算时把十位上剩下的1个十化成10个一,与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继续除,从而突破新课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随意更换情境素材,改为一个班有52位同学,体育课上他们排成两队,平均每队多少人?理由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这一改,创设的情境只起到引入新课的作用,对于启发学生探索计算方法没有什么帮助,显然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课的情境创设,除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需要学习新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一功能外,还有其他特殊的功能。有的作为敲门砖引入新课;有的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有的作为新课学习的线索,使课堂教学有层次地进行;有的提供直观材料,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的引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回忆,给新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以启迪。
  大家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就是一节课的开端,而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的确是很有讲究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中情境创设的意图,把其功能发挥到极致,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开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汉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学生需习得汉字数量为1600~1800个,占了小学阶段识字量的六成。如此繁重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必须讲求方法,使学生的汉字习得效率提高,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的规定,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识字的意识,从而获得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  《船长》一课的教学:  师:“诺曼底”号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境。  (学生有的默读,有的朗读,有的分角色练读。当其他同学读完后,有一个学生还在激情朗读,其他学生哄然大笑,读书声戛然而止,这个学生满脸通红。结果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完全被破坏了。)  【思考
儿童诗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充满童真童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对儿童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并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儿童诗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把诗歌引进课堂,让孩子读诗赏诗,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因美而真,因美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语文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因为,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学校内与学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仍然高墙阻隔,相互分离。闭门读书的现象还是十分严重。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切实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书面表达能力仍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写作教学能够有效地弥补学生在书面表达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把口头语言转换为更加正式、简练、精湛的书面语言,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环节。然而,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写作教学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写作任务相对繁重、难度大,导致写作课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写作教学成效不显著。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语文从教经验,基于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独占鳌头,不可替代。但静思细想,“读”占鳌头的朗读是否有效呢?不难发现,很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指导缺失,或指导不得要领,学生们只是有口无心地“和尚念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课堂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可供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内容实在是多之又多。据有关资料显示:近20年来,全世界每年出版的书籍超过50万种,这就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我们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给学生来读呢?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无论书籍多么泛滥,我们读书都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是
《鞋匠的儿子》这篇文章出自台湾作家林清玄之手。作家用生动精准的笔墨再现了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面对参议员无礼羞辱时的不卑不亢,用机智感人的演讲打动了大家,征服了全体参议员的场景。这篇文章在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中都被选为第三学段使用,可见这篇文章有着极高的价值。一篇文章一旦进入了课本,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作品,其中必然要更多地凸显出应用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的教学价值。那么,在面对这篇充满激情同时又文辞精巧的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切听从老师、依赖老师的“顺民”,教师也不再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要想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权力。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中,孩子应该有哪些权力?  一、主动权  不少教师常常感叹:“这些学生怎么了,做了一遍又一遍的题目为什么到现在还是会错。”其实,不是
音乐是小学教育中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重要的课,其作用是教给学生如何正确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音乐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创作潜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节奏游戏、即兴哼唱等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