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就是朗声诵读,而此种发声,是倾听自己的声音,也是倾听他人的声音。通过声与音、口与耳的配合,让那些沉睡的文字,以一种新的精神、新的气质、新的方式直抵人心。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无论是朗读还是朗诵,都是有声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一。
关键词:有声语言表达;朗诵;朗读;体验
随着《朗读者》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有声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像是为大家打开了一扇倾诉情怀的大门,让越来越多的情感得到释放,越来越多的心事得到倾听,让我们的心有处安放。
一、体验式阅读让经典留痕于心
所谓经典,指的是具有典范性的、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而对文学作品来说,也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佳作。这些作品,时时牵动着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带。比如写母亲的,贾平凹先生的《给母亲的一封信》;比如写自然,王宗仁先生的《藏羚羊的跪拜》;比如写思乡,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比如写爱情,席慕蓉先生的《一棵开花的树》,等等。
文字跃然于纸上,这是作家们一度创作的结晶。而将其朗诵或者朗读出声,则是阅读者的二度创作。学识渊博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要对经典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失其意境不失其内涵,就必将促使朗读者进行深入理解、具体分析、形之于声的过程,最后将其及于受众。深入理解不仅包括作品主题、基调、重点,还包括作品的体裁、形式,更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比如琦君的《桂花雨》,我们初感文字是作者对儿时童真童趣的怀念,但在了解了琦君的生平经历和她更多的作品后,我们从中还体驗到了她对家、对母亲深深的感情。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文字潇洒脱俗,积极向上,但是深入理解作者的生平后才发现,这篇作品背后是无奈是悲哀,是对尘世的厌倦。
第二步则要对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结合言辞语境和言辞外语境,调动自己经历过的相似的场景、相似的情怀、相似的人事,受知于心形之于声。通过对《桂花雨》的表达,体验作者追忆过去、深爱母亲、眷恋家乡的感情。有声语言表达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将这些美好的痕迹留在心间。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诗歌虽引发的是消极的联想,但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将其情感释放,也是有声语言为我们带来的福祉。
对经典的诸多体验,让阅读者领略了更多的意境,升华成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人类各种体验形式的最高层次”。
二、体验式阅读能提高感知能力
要进行有声语言的表达,就必须调动身体所有的官能对作品进行理解、感受,表达者要通过对词语的认知、感受并反映现实世界,这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个特质——第二信号系统功能。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其创作中的感受则属于艺术感觉的范畴,“艺术感觉的世界是感觉和知觉的世界”,这种艺术感觉是对普通感觉和已有经验世界的一种象征和超越。在著名的朗诵艺术家齐越先生播出了作者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后,魏巍写信表示“你把我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又把我想表达而又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也充分地表达出来了”。郭沫若的诗由夏青朗诵后,得到了“三分写七分读”的赞扬。
由此可以见得,更多的经典之作通过体验式的阅读,让它彰显出更强烈的光芒。而人们通过有声语言的方式,让自己进入到了更高的审美层次,拥有了更强的感知能力。
三、结语
如果能以审美体验的态度来进行体验是阅读,那么这种审美体验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必能够促使阅读者的感受活动呈现出一种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也定能驱使人们主动客观地感受生活中的意、理、情、趣、蕴。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2版.北京2003.1
[2]播音主持创作基础.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2
[3]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
[4]杨建民.艺术感觉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
关键词:有声语言表达;朗诵;朗读;体验
随着《朗读者》的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有声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像是为大家打开了一扇倾诉情怀的大门,让越来越多的情感得到释放,越来越多的心事得到倾听,让我们的心有处安放。
一、体验式阅读让经典留痕于心
所谓经典,指的是具有典范性的、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而对文学作品来说,也就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佳作。这些作品,时时牵动着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带。比如写母亲的,贾平凹先生的《给母亲的一封信》;比如写自然,王宗仁先生的《藏羚羊的跪拜》;比如写思乡,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比如写爱情,席慕蓉先生的《一棵开花的树》,等等。
文字跃然于纸上,这是作家们一度创作的结晶。而将其朗诵或者朗读出声,则是阅读者的二度创作。学识渊博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要对经典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失其意境不失其内涵,就必将促使朗读者进行深入理解、具体分析、形之于声的过程,最后将其及于受众。深入理解不仅包括作品主题、基调、重点,还包括作品的体裁、形式,更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比如琦君的《桂花雨》,我们初感文字是作者对儿时童真童趣的怀念,但在了解了琦君的生平经历和她更多的作品后,我们从中还体驗到了她对家、对母亲深深的感情。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文字潇洒脱俗,积极向上,但是深入理解作者的生平后才发现,这篇作品背后是无奈是悲哀,是对尘世的厌倦。
第二步则要对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结合言辞语境和言辞外语境,调动自己经历过的相似的场景、相似的情怀、相似的人事,受知于心形之于声。通过对《桂花雨》的表达,体验作者追忆过去、深爱母亲、眷恋家乡的感情。有声语言表达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将这些美好的痕迹留在心间。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篇诗歌虽引发的是消极的联想,但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将其情感释放,也是有声语言为我们带来的福祉。
对经典的诸多体验,让阅读者领略了更多的意境,升华成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人类各种体验形式的最高层次”。
二、体验式阅读能提高感知能力
要进行有声语言的表达,就必须调动身体所有的官能对作品进行理解、感受,表达者要通过对词语的认知、感受并反映现实世界,这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一个特质——第二信号系统功能。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其创作中的感受则属于艺术感觉的范畴,“艺术感觉的世界是感觉和知觉的世界”,这种艺术感觉是对普通感觉和已有经验世界的一种象征和超越。在著名的朗诵艺术家齐越先生播出了作者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后,魏巍写信表示“你把我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又把我想表达而又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也充分地表达出来了”。郭沫若的诗由夏青朗诵后,得到了“三分写七分读”的赞扬。
由此可以见得,更多的经典之作通过体验式的阅读,让它彰显出更强烈的光芒。而人们通过有声语言的方式,让自己进入到了更高的审美层次,拥有了更强的感知能力。
三、结语
如果能以审美体验的态度来进行体验是阅读,那么这种审美体验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必能够促使阅读者的感受活动呈现出一种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也定能驱使人们主动客观地感受生活中的意、理、情、趣、蕴。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2版.北京2003.1
[2]播音主持创作基础.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2
[3]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
[4]杨建民.艺术感觉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