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而积极的三观,养成健康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生活化理念是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之一,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用理论教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利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本文研究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展开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就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来培养学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理念;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当中引入生活化理念教学是基于新时代的教学改革背景,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之下,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局限于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课本知识,仅会做练习题和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将学过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习课堂教学的知识转变成为掌握学习的方法,从增长学生的知识水平到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小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是如此。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注重将教学的知识和内涵放到生活化的场景当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自然现象以及各种探索活动当中进行学习和感知,获得知识的增长、思维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上,就要求教师们需要跳脱出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造鲜活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当中得到启示和成长。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
将生活化理念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教师总是用理论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生活化,或者部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学习,这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常常会忽略生活化的因素,导致教师的评价相对单元,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改善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进行更深度的创新,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加高效。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更具有生活化色彩的情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上进行生活化理念的教学,教师就要为学生们创设出更加生活化的情境,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教师要利用生活中每个学生都熟悉的场景,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教学的理论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关联,用常见生活情境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牢固的记忆和更深刻的认知,而在生活中出现相应的场景时,学生又能够及时反应,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学会尊重”一节的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时尊重,为什么要相互尊重,该如何相互尊重等。教师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入:在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去赶考。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个正在挖地的老农民,于是很不客气地对老农民说:喂,到京城还有多远?老农民对他说:还有三百丈。书生感觉非常奇怪,因为说起路程都是按里来算的。老农民回答:既然你无礼,我自然也就只能“无里”了。
通过这个生活化的、富有哲理又妙趣横生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礼节”和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学生对于何为尊重有了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受到尊重的故事,然后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说一说自己尊重别人或者别人尊重自己的事例。教师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待人处事都需要互相尊重,只有相互尊重了,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愉快,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去尊重他人。
(2)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传递道德与法治思想
进行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传递道德与法治的思想,让学生从行为规范中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道德与法治,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观念。
比如,在《完善自我,健康成长》这个单元的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在生活当中践行“尊重”、“宽容”和“反思”,将这三大良好品质融入到生活当中。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宽容对方,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为自己过度的行为而道歉。当在课堂上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们学会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思想传递和行为指导,学生将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事件,真正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对于课堂的有效性有很大的提升效果,还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任美娟.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20,(1):43-44.
[2]史有进.生活化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學实践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 5(15):68-69.
[3]周小云.道德贯穿生活,法治走近身边:试论小学道德与 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2021(9):25-26.
[4]郑燕平.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 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 .教育艺术,2021(3):12-13.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理念;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当中引入生活化理念教学是基于新时代的教学改革背景,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之下,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能局限于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课本知识,仅会做练习题和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将学过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习课堂教学的知识转变成为掌握学习的方法,从增长学生的知识水平到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小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是如此。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注重将教学的知识和内涵放到生活化的场景当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自然现象以及各种探索活动当中进行学习和感知,获得知识的增长、思维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上,就要求教师们需要跳脱出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创造鲜活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当中得到启示和成长。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
将生活化理念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教师总是用理论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生活化,或者部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学习,这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常常会忽略生活化的因素,导致教师的评价相对单元,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改善生活化教学的方法,进行更深度的创新,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加高效。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更具有生活化色彩的情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上进行生活化理念的教学,教师就要为学生们创设出更加生活化的情境,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教师要利用生活中每个学生都熟悉的场景,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教学的理论知识的认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关联,用常见生活情境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牢固的记忆和更深刻的认知,而在生活中出现相应的场景时,学生又能够及时反应,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学会尊重”一节的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时尊重,为什么要相互尊重,该如何相互尊重等。教师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入:在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去赶考。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个正在挖地的老农民,于是很不客气地对老农民说:喂,到京城还有多远?老农民对他说:还有三百丈。书生感觉非常奇怪,因为说起路程都是按里来算的。老农民回答:既然你无礼,我自然也就只能“无里”了。
通过这个生活化的、富有哲理又妙趣横生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礼节”和尊重别人的重要性,学生对于何为尊重有了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受到尊重的故事,然后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说一说自己尊重别人或者别人尊重自己的事例。教师通过故事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待人处事都需要互相尊重,只有相互尊重了,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愉快,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去尊重他人。
(2)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传递道德与法治思想
进行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传递道德与法治的思想,让学生从行为规范中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道德与法治,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观念。
比如,在《完善自我,健康成长》这个单元的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在生活当中践行“尊重”、“宽容”和“反思”,将这三大良好品质融入到生活当中。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宽容对方,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为自己过度的行为而道歉。当在课堂上有意见分歧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们学会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思想传递和行为指导,学生将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事件,真正提升自己的思想和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对于课堂的有效性有很大的提升效果,还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任美娟.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20,(1):43-44.
[2]史有进.生活化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學实践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 5(15):68-69.
[3]周小云.道德贯穿生活,法治走近身边:试论小学道德与 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 .天津教育,2021(9):25-26.
[4]郑燕平.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 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 .教育艺术,202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