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课标提出的这一目标,笔者认为要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要问个“为什么”,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萌芽、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想到了就说出来,不要怕出错,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们要用赞许的目光注视,并用恳切的语言(如“真棒”“真聪明”等)表扬;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或非常浅显时,则用“你提出的问题不错,想一想,怎样提得更有意义”等话语给予肯定和引导。这样,学生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就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就会敢想、敢问。
二、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想问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学中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问题意识,会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导入,迫使学生去思考,去质疑,产生问的欲望。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计算很多相同加数求和,使他们感到那么多相同加数连加很麻烦,也容易出错,激发他们想探索更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二是以谬生疑。当课堂中出现错误时,不马上更正或否定,而是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问题产生的素材。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出了一道练习题:“用9、6、0、5四个数字组成一个能同时被2、3、5整除的四位数。”学生思考了不一会儿,就提出,无论怎么组合,都不可能被3整除。这时,教师没有急着肯定与否定,而是先表扬了这位学生认真思考,反应敏捷,很快发现题中的问题,然后再请学生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成一道能解答的题目。学生认真思考后,有的说:“可以把9改为4。”有的说:“可以将6改为1。”有的说:“可以从9、6、0、5中选三个数,组成一个能同时被2、3、5整除的三位数。”……个个思维活跃,都在想,争着说,认真做,这就是以谬生疑,让学生想问。
三、指导质疑问难,让学生会问
课堂上若提出的问题有时抓不住要领,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指导,教给质疑的方法,学会从哪些方面提问。如:从课题、名称上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质疑。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揭示课题后,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梯形是不是能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梯形是不是能分割成已学过的图形?”我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合作交流。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质疑兴趣。又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时,在理解了运算定律的意义后,我问:“学到现在,大家还有什么困惑或疑问吗?”这时,有同学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的是两个数相加或两个数相乘可以交换位置,三个数可不可以交换位置?”“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那么减法和除法有没有交换律呢?”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
四、合理评价,让学生善问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缺乏兴趣,丧失自信。因此,学生提问以后,教师要耐心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用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鼓励。合理正确的评价使每个学生不仅能主动、积极质疑,还能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第一课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看到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六年来,各年参观科技展的学生人数分别是多少?
师:你问得很全面,能引导大家认真看图,像个小老师!
生:哪几年人数变化最大?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你的问题能让我们关注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真了不起!
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能和以前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不简单!
教师合理的评价,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个个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能不断提出一个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实验小学 江西省万安县芙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恭伟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要问个“为什么”,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萌芽、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想到了就说出来,不要怕出错,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们要用赞许的目光注视,并用恳切的语言(如“真棒”“真聪明”等)表扬;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或非常浅显时,则用“你提出的问题不错,想一想,怎样提得更有意义”等话语给予肯定和引导。这样,学生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就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就会敢想、敢问。
二、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想问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学中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问题意识,会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一是利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矛盾导入,迫使学生去思考,去质疑,产生问的欲望。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计算很多相同加数求和,使他们感到那么多相同加数连加很麻烦,也容易出错,激发他们想探索更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二是以谬生疑。当课堂中出现错误时,不马上更正或否定,而是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问题产生的素材。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出了一道练习题:“用9、6、0、5四个数字组成一个能同时被2、3、5整除的四位数。”学生思考了不一会儿,就提出,无论怎么组合,都不可能被3整除。这时,教师没有急着肯定与否定,而是先表扬了这位学生认真思考,反应敏捷,很快发现题中的问题,然后再请学生把这道题改一改,使它变成一道能解答的题目。学生认真思考后,有的说:“可以把9改为4。”有的说:“可以将6改为1。”有的说:“可以从9、6、0、5中选三个数,组成一个能同时被2、3、5整除的三位数。”……个个思维活跃,都在想,争着说,认真做,这就是以谬生疑,让学生想问。
三、指导质疑问难,让学生会问
课堂上若提出的问题有时抓不住要领,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指导,教给质疑的方法,学会从哪些方面提问。如:从课题、名称上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质疑。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揭示课题后,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 “梯形是不是能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梯形是不是能分割成已学过的图形?”我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合作交流。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质疑兴趣。又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时,在理解了运算定律的意义后,我问:“学到现在,大家还有什么困惑或疑问吗?”这时,有同学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的是两个数相加或两个数相乘可以交换位置,三个数可不可以交换位置?”“加法、乘法都有交换律,那么减法和除法有没有交换律呢?”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
四、合理评价,让学生善问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赏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缺乏兴趣,丧失自信。因此,学生提问以后,教师要耐心倾听,并投以信任、赞许的目光,用亲切、肯定的话语给予鼓励。合理正确的评价使每个学生不仅能主动、积极质疑,还能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第一课时,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看到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六年来,各年参观科技展的学生人数分别是多少?
师:你问得很全面,能引导大家认真看图,像个小老师!
生:哪几年人数变化最大?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师:你的问题能让我们关注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真了不起!
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能和以前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不简单!
教师合理的评价,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个个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能不断提出一个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实验小学 江西省万安县芙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