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同学写记叙文感到很苦恼,费了很大劲,写出的文章同学看了说“没意思”,老师也会写下“平淡,不能打动人”的批语。什么原因呢?我看,主要是没有在“情”字上下功夫。有人说“真情是作文成功的底蕴”,这话一点不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是要能以情动人的。“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扣读者的心扉,文章才能显得具有内在的魅力。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作基础,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高考作文也要求“感情真挚”,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以情动人呢?从下面几方面着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帮助。
一、学会感动
生活五彩缤纷,有许多事情是令人感动的。有人看到夕阳会流泪,有人看到大海会欢腾,有人看到苍松会振奋。这是因为有的人有多愁善感的心,懂得感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虽然是一种矫情,但从写作角度来看却告诉人们,“愁情”是需要体察、感悟、思考的。一个不会感动的人,即使看到修竹滴翠、山花如火、雨洒梧桐也不会产生丝毫情思。许多同学找不到感人至深的材料,就是因为内心缺少感动。一个情感冷漠的人,很难想象他能捕捉到生活中的感人瞬间。
所以只有学会感动,抓住生活中动情的瞬间,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美文。
例如《浸泡过的陈山楂》(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段:
长大后回到城里,再也没吃到陈山楂。外婆有次来看我,带来了。我无意中发现,外婆皱纹满布的手上有一道道的割伤,我知道她是到林子里,在枯桠之间,给我带来的这香甜。外婆说陈山楂变少了,难找啊,外婆笑着,我却哭了。陈山楂的味道没变,我知道,外婆的爱也从来没变……
这是一段读后让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外婆”“皱纹满布的手上有一道道的割伤”,可见在山林寻找陈山楂的艰难;而外婆却不在意地笑着,“陈山楂变少了,难找啊”。“外婆”割伤的手和慈祥而满足的笑,在此刻聚合成了对“我”无尽的爱。考生抓住了这一令人感动的瞬间,将它述诸于文字,自然令读者感动。
再看高考满分作文《快乐幸福,原来如此简单》的片段:
公交车站,车窗外,一位三十多岁的妈妈不得不跳下自行车,艰难地推着后座上的女儿在人群中穿行。雨披的帽檐下,雨滴顺着那位年轻妈妈得发梢一滴一滴地滑落,而她只顾稳稳地推着车子。多么熟悉的情景!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我的妈妈骑着自行车接送我六年,风雨中,妈妈发梢的雨滴也是这么一滴一滴滑落的吗?看着自行车后座上那个被雨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女孩,我笑了……
原来恼人的雨幕竞让人感受到了拥有母爱的幸福和快乐。
这位考生以一颗善感的心,捕捉到了生活中一个常见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读来倍感温馨、幸福。这样令人感动的画面,能不打动读者吗?
怎样才能学会感动呢?很简单,培养自己的爱心。当你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知道感恩的时候,你也就学会了感动。
二、注重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
许多同学在作文中的确用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材料,但作文依然显得平淡,为什么呢?这类情况大多是因为忽视了描写。缺少描写,人物就是僵硬的,不会鲜活;缺少描写,叙事必然是平铺直叙,难以扣人心弦。名家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比如王熙凤、祥林嫂、“芦材棒”、葛朗台、别里克夫……他们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不能不说是因为作者对人物描写的成功。记叙文写作,不但要注重对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的描写,更要注重细节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限于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一个典型细节的生动描写,能够胜过许多的其他笔墨,而且使人物形象传神。鲁迅在论小说的作用时说:“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如果从刻画人物说,细节描写也有这样的作用,虽然着力描写的是“一斑”“一目”,但那艺术效果却相当可观。恩格斯也说:“除再现真实的细节外,还要再现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这话虽不是直接谈细节问题,但却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成功的细节描写是达到真实艺术境界的途径。
下面是2008年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的片段: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的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梯。楼梯并不高,但对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的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竞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这是江苏一位考生的作文,考生在写“好奇心”驱使下看到的一幕时,成功地进行了细节描写。残疾女孩“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竞将香蕉皮捡了起来”。考生对女孩单腿捡起香蕉皮的一系列精妙的细节描写,再现了这一过程的艰难,极具视觉和情感的冲击力,表达了对女孩美好心灵的赞美。
三、要渲染、烘托感情
一些同学在写作文时也是被文中的人、事所感动了的,但写出的文章却不能让读者感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对所记叙的事件和所表达的感情进行渲染、烘托。运用渲染、烘托的手法,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将读者引入作者的心灵世界,达到读者同作者及作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共鸣。即使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琐事,从选材“新”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势的材料,但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在叙事伊始,就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也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下面是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希望又一次坠入无底的深渊。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本来就是黄昏,这样一来,天空显得越发阴沉。她独自躲在小小的雨巷,任凭风雨吹打着苍白的面庞。也许这里是最安全的栖息地。
肩上的书包仿佛更重了,她害怕那些被自己揉得已经是褶皱的考卷,还怕爸爸的责骂,还怕妈妈的眼泪……
夏天的细雨,人们似乎盼了好久,她诧异地看着小巷稀疏的人影里那一张张洋溢微笑的脸,,仿佛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舒心的,愁容满面的她一遍遍小声地问着:“为什么我不会有快乐?”……不,我不信谁的生活是顺利的,他们一定也有我一样的不如意,可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呢?在陌生人面前那么快乐,那么洒脱,而我呢?
这样想着,她走向回家的路,她用心看着周围每一样事物,雨声原来这么美妙。看着周围的一个个陌生人,她也笑了。
划线处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第一句渲染了“她”阴暗、沉重的心情,第二句则为心情由低沉转向明朗进行烘托,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而且渲染、烘托了感情,使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一篇成功的记叙文,要让人读后眼热,要能叩响人的灵魂,要能够引发人的情思。能够做到这一点,内里是要以真情为基础的。若非自己动情,即便是文字上再怎样去雕饰,也会被人一眼看穿。若是真情到处,一切便顺理成章。所以说,为文先得为“情”。当然,表“情”也要讲技巧,如果不去描写,不会渲染、烘托,“情”也是很难表达真的。
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以情动人呢?从下面几方面着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帮助。
一、学会感动
生活五彩缤纷,有许多事情是令人感动的。有人看到夕阳会流泪,有人看到大海会欢腾,有人看到苍松会振奋。这是因为有的人有多愁善感的心,懂得感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虽然是一种矫情,但从写作角度来看却告诉人们,“愁情”是需要体察、感悟、思考的。一个不会感动的人,即使看到修竹滴翠、山花如火、雨洒梧桐也不会产生丝毫情思。许多同学找不到感人至深的材料,就是因为内心缺少感动。一个情感冷漠的人,很难想象他能捕捉到生活中的感人瞬间。
所以只有学会感动,抓住生活中动情的瞬间,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美文。
例如《浸泡过的陈山楂》(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的片段:
长大后回到城里,再也没吃到陈山楂。外婆有次来看我,带来了。我无意中发现,外婆皱纹满布的手上有一道道的割伤,我知道她是到林子里,在枯桠之间,给我带来的这香甜。外婆说陈山楂变少了,难找啊,外婆笑着,我却哭了。陈山楂的味道没变,我知道,外婆的爱也从来没变……
这是一段读后让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外婆”“皱纹满布的手上有一道道的割伤”,可见在山林寻找陈山楂的艰难;而外婆却不在意地笑着,“陈山楂变少了,难找啊”。“外婆”割伤的手和慈祥而满足的笑,在此刻聚合成了对“我”无尽的爱。考生抓住了这一令人感动的瞬间,将它述诸于文字,自然令读者感动。
再看高考满分作文《快乐幸福,原来如此简单》的片段:
公交车站,车窗外,一位三十多岁的妈妈不得不跳下自行车,艰难地推着后座上的女儿在人群中穿行。雨披的帽檐下,雨滴顺着那位年轻妈妈得发梢一滴一滴地滑落,而她只顾稳稳地推着车子。多么熟悉的情景!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我的妈妈骑着自行车接送我六年,风雨中,妈妈发梢的雨滴也是这么一滴一滴滑落的吗?看着自行车后座上那个被雨衣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女孩,我笑了……
原来恼人的雨幕竞让人感受到了拥有母爱的幸福和快乐。
这位考生以一颗善感的心,捕捉到了生活中一个常见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读来倍感温馨、幸福。这样令人感动的画面,能不打动读者吗?
怎样才能学会感动呢?很简单,培养自己的爱心。当你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知道感恩的时候,你也就学会了感动。
二、注重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
许多同学在作文中的确用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材料,但作文依然显得平淡,为什么呢?这类情况大多是因为忽视了描写。缺少描写,人物就是僵硬的,不会鲜活;缺少描写,叙事必然是平铺直叙,难以扣人心弦。名家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比如王熙凤、祥林嫂、“芦材棒”、葛朗台、别里克夫……他们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不能不说是因为作者对人物描写的成功。记叙文写作,不但要注重对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的描写,更要注重细节描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限于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一个典型细节的生动描写,能够胜过许多的其他笔墨,而且使人物形象传神。鲁迅在论小说的作用时说:“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如果从刻画人物说,细节描写也有这样的作用,虽然着力描写的是“一斑”“一目”,但那艺术效果却相当可观。恩格斯也说:“除再现真实的细节外,还要再现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这话虽不是直接谈细节问题,但却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成功的细节描写是达到真实艺术境界的途径。
下面是2008年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的片段: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的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梯。楼梯并不高,但对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的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竞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这是江苏一位考生的作文,考生在写“好奇心”驱使下看到的一幕时,成功地进行了细节描写。残疾女孩“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竞将香蕉皮捡了起来”。考生对女孩单腿捡起香蕉皮的一系列精妙的细节描写,再现了这一过程的艰难,极具视觉和情感的冲击力,表达了对女孩美好心灵的赞美。
三、要渲染、烘托感情
一些同学在写作文时也是被文中的人、事所感动了的,但写出的文章却不能让读者感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对所记叙的事件和所表达的感情进行渲染、烘托。运用渲染、烘托的手法,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将读者引入作者的心灵世界,达到读者同作者及作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共鸣。即使生活中的一些寻常琐事,从选材“新”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势的材料,但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情感化处理,在叙事伊始,就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气氛,也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下面是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希望又一次坠入无底的深渊。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本来就是黄昏,这样一来,天空显得越发阴沉。她独自躲在小小的雨巷,任凭风雨吹打着苍白的面庞。也许这里是最安全的栖息地。
肩上的书包仿佛更重了,她害怕那些被自己揉得已经是褶皱的考卷,还怕爸爸的责骂,还怕妈妈的眼泪……
夏天的细雨,人们似乎盼了好久,她诧异地看着小巷稀疏的人影里那一张张洋溢微笑的脸,,仿佛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都是舒心的,愁容满面的她一遍遍小声地问着:“为什么我不会有快乐?”……不,我不信谁的生活是顺利的,他们一定也有我一样的不如意,可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呢?在陌生人面前那么快乐,那么洒脱,而我呢?
这样想着,她走向回家的路,她用心看着周围每一样事物,雨声原来这么美妙。看着周围的一个个陌生人,她也笑了。
划线处是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第一句渲染了“她”阴暗、沉重的心情,第二句则为心情由低沉转向明朗进行烘托,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而且渲染、烘托了感情,使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一篇成功的记叙文,要让人读后眼热,要能叩响人的灵魂,要能够引发人的情思。能够做到这一点,内里是要以真情为基础的。若非自己动情,即便是文字上再怎样去雕饰,也会被人一眼看穿。若是真情到处,一切便顺理成章。所以说,为文先得为“情”。当然,表“情”也要讲技巧,如果不去描写,不会渲染、烘托,“情”也是很难表达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