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以其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力与美;体育,作为一个国家昌盛兴旺的外部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目。一个国家的兴起与昌盛总是和体育有机相连,一个民族的壮大和兴亡又总是被体育所引领。体育科学,这个曾使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美丽神话,曾迷倒了多少英才少女;体育科学,这个使竞技体育走向巅峰的“研制者”,又有多少欢歌笑语。2008年奥运会是对中国体育科学工作者全方位的验收。奥运过后我有幸采访到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亚东同志,真实地感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方面面。
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省体育科研所)始终如一地坚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紧密结合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把体育科技发展纳入体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加大政策投入力度。立足省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张亚东所长说:“体育科研工作伴随着体育运动不断发展,进入竞技体育的时间也不短,但是真正为竞技体育服务,并成为竞技体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是近30年的事情,随着人体学科、生物学科、物理学科、影像学科、材料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科研工作真正大规模为运动员训练比赛服务基本上是从全国八运会前开始的。”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所长田野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曾指出,无论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主要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培养科研机构的创新意识,创新比重复性研究工作难得多,科研人员要有奉献精神,要脚踏实地,要耐得住寂寞;二是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要坚持结合实践的需要,特别是要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全民健身做出贡献。
提升科研服务与国家体育科研接轨
为了提升吉林省体育科研服务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省体育科研所和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管理中心领导通过多次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建立北京科研服务工作站,省体育科研所科医人员可以进入国家女子举重队工作。这是省体育科研所首次直接参与到国家备战奥运的工作中去。成果有二:一是国家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举重部将吉林省运动员穆爽爽奥运科技攻关课题纳入总局科研规划中;二是同意省科研所人员参与运动员技能检测工作。在得到国家总局主管中心同意后,省科研所在第一时间在北京建立工作站,做到科研检测设备和人员及时到位。这项工作从2006年5月开始,到2008年6 月结束,历时2年零1个月。在此期间省体育科研所选派有经验的科研人员跟队,工作从初期的技能检测到后来与教练员一起制定训练计划、比赛计划,科训有机地融为一体,为穆爽爽成绩的稳定提高直至大幅度打破世界记录做出了贡献。
备战奥运,科技引领,协调训练,充当先锋
为了更好地备战奥运,省体育科研所非常注重科技资源的配备。医疗方面,他们聘请医学博士,如中日联谊医院的心血管专家高广滨教授;在运动方面,聘请运动博士、生物、生化的专家为运动员会诊;在饮食结构上,重点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定期沟通,重点研究科学训练、科学恢复、科学营养等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关键要素。密切体育科技与运动训练的结合,运用科学手段检测和挖掘运动员的发展潜能,探索运动员科学训练的规律,开展运动员的选材、身体能力和技战术、运动创伤防治、疲劳恢复和营养手段的研究,围绕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组建由多方面科研人员组成的若干科技攻关小组,确定攻关课题重点突破。为了又快又好地解决备战中的训练难题,省体育科研所主动与各运动管理中心沟通,梳理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深入到外训地点、重大比赛现场,与教练员和中心领导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训练水平、如何评价训练成果、如何找出尖子队员的个体化训练特点和参赛规律等问题。例如,马拉松项目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影响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提高的因素有哪些;魏亚男的训练模式;男子中长跑成绩稳定提高的主要训练成因;男子举重孙海波的潜力;比赛成功率低的原因;女子散打技术与力量的关系,不同对手的技战术选择与运用;女子自行车训练的周期安排等。通过与中心领导面对面的沟通,一方面省科研所了解到运动队有哪些紧迫的科研需求,使科技服务对口对位,另一方面通过思想观点的有效碰撞,激发教练员灵感的火花,对提高训练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当好助手,省体育科研所的随队人员长期跟随各训练中心。其中一位女科研人员兼保健医最长的随队时间半年有余,是训练中心不可缺少的帮手。省体育科研所为训练队服务,有时仅仅是为了一个人,他们也在所不辞。男子举重运动员孙海波在沈阳训练即使入选希望不大,省体育科研所也派出科研人员和完整的检测设备跟踪服务,有一线希望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像女子曲棍球队,所里派出两名医生交替长期跟队。田径、自行车中心备战项目多,省体育科研所为其配备了两套生化检测系统,试剂耗材都由省体育科研所承担。2007年7月,女子散打队备战奥运选拔赛,提出了解决体能力量和体重控制的科研需求,省体育科研所派出专人专车从长春——北京——安徽——广东一路跟踪服务,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评价。男子举重运动员韩文亮虽然没有奥运任务,但作为十一运会的顶尖运动员,省体育科研所仍然全力以赴地提供科技保障。两射中心提出的射击生物反馈系统,省体育科研所按照训练单位提出的品名、厂家和型号,在第一时间落实到位,不仅买了“马”,同时也配了“鞍”。
反兴奋剂工作常抓不懈 全面健身功在千秋
省体育科研所通过自我检测,确保在参加国内、国际比赛中不出现任何问题。至今为止,科研所服务的所有赛事没有一例兴奋剂事件发生。为了做好反兴奋剂工作,2008年以来,省体育科研所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对参加全国少年比赛以上的运动员、对外训运动队和全省青少年的部分第一名的运动员进行血生化分析,从严把关。
谈到全民健身,张亚东所长侃侃而谈,全民健身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将体育科研和服务引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去。以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强化科学指导为目标,以加强国民体质监测评价和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建设及应用为重点。重视对全民健身科学指导的研究,结合实际搞好国民体质数据库建设和数据评价的研究。为指导各类人群和不同体质状况人群的科学健身提供指导依据和方法。广泛开展体育健身的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利用网站、网页、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城乡居民提供科学的健身知识、方法和手段,拓宽体育健身的信息服务渠道。说到这里,张亚东所长告诉记者,现在他正在进行冬泳健康的研究,为长春市冬泳协会开题。市冬泳协会共有会员200多人,年龄大多在40~80岁之间。冬泳,是长春市对外的一张体育名片。推动冬泳运动的健康发展,打造长春市的运动品牌,是吉林省体育科研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张亚东所长向记者介绍了省体育科研所大众健康活动的几个科研课题。
一是人体肥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科学饮食、合理选择运动项目和用可控制的锻炼方法辅之以必要减肥营养品,达到减肥的预期目的。
二是健康下乡活动。2008年省体育科研所将开展健康下乡活动,对农村的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测评。
三是开展科普周活动。2008年省体育科研所将派大量科研人员进入社区、孤儿院、敬老院、机关、学校做健康检查,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这一群体进行健康测评,着重测评亚健康状况。对中老年进行骨质测定普查。
展望全民健身,张亚东所长说:“全民健身,功在千秋!”
采访结束了,当记者走出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大楼时,对这位在体育战线上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体育科学工作者肃然起敬,正是他们辛勤、无私的奉献使体育竞争这个无烟的战场变得更加神圣。他们在捍卫人类健康的同时,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让我们默默地在心里为他,为和他一道从事体育科研的同志敬礼!
(责任编辑:方 涵)
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省体育科研所)始终如一地坚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紧密结合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把体育科技发展纳入体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加大政策投入力度。立足省情和需求,确定若干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张亚东所长说:“体育科研工作伴随着体育运动不断发展,进入竞技体育的时间也不短,但是真正为竞技体育服务,并成为竞技体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是近30年的事情,随着人体学科、生物学科、物理学科、影像学科、材料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科研工作真正大规模为运动员训练比赛服务基本上是从全国八运会前开始的。”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所长田野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曾指出,无论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主要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培养科研机构的创新意识,创新比重复性研究工作难得多,科研人员要有奉献精神,要脚踏实地,要耐得住寂寞;二是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要坚持结合实践的需要,特别是要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全民健身做出贡献。
提升科研服务与国家体育科研接轨
为了提升吉林省体育科研服务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省体育科研所和国家体育总局重竞技管理中心领导通过多次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建立北京科研服务工作站,省体育科研所科医人员可以进入国家女子举重队工作。这是省体育科研所首次直接参与到国家备战奥运的工作中去。成果有二:一是国家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举重部将吉林省运动员穆爽爽奥运科技攻关课题纳入总局科研规划中;二是同意省科研所人员参与运动员技能检测工作。在得到国家总局主管中心同意后,省科研所在第一时间在北京建立工作站,做到科研检测设备和人员及时到位。这项工作从2006年5月开始,到2008年6 月结束,历时2年零1个月。在此期间省体育科研所选派有经验的科研人员跟队,工作从初期的技能检测到后来与教练员一起制定训练计划、比赛计划,科训有机地融为一体,为穆爽爽成绩的稳定提高直至大幅度打破世界记录做出了贡献。
备战奥运,科技引领,协调训练,充当先锋
为了更好地备战奥运,省体育科研所非常注重科技资源的配备。医疗方面,他们聘请医学博士,如中日联谊医院的心血管专家高广滨教授;在运动方面,聘请运动博士、生物、生化的专家为运动员会诊;在饮食结构上,重点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定期沟通,重点研究科学训练、科学恢复、科学营养等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关键要素。密切体育科技与运动训练的结合,运用科学手段检测和挖掘运动员的发展潜能,探索运动员科学训练的规律,开展运动员的选材、身体能力和技战术、运动创伤防治、疲劳恢复和营养手段的研究,围绕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组建由多方面科研人员组成的若干科技攻关小组,确定攻关课题重点突破。为了又快又好地解决备战中的训练难题,省体育科研所主动与各运动管理中心沟通,梳理训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深入到外训地点、重大比赛现场,与教练员和中心领导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训练水平、如何评价训练成果、如何找出尖子队员的个体化训练特点和参赛规律等问题。例如,马拉松项目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影响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提高的因素有哪些;魏亚男的训练模式;男子中长跑成绩稳定提高的主要训练成因;男子举重孙海波的潜力;比赛成功率低的原因;女子散打技术与力量的关系,不同对手的技战术选择与运用;女子自行车训练的周期安排等。通过与中心领导面对面的沟通,一方面省科研所了解到运动队有哪些紧迫的科研需求,使科技服务对口对位,另一方面通过思想观点的有效碰撞,激发教练员灵感的火花,对提高训练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当好助手,省体育科研所的随队人员长期跟随各训练中心。其中一位女科研人员兼保健医最长的随队时间半年有余,是训练中心不可缺少的帮手。省体育科研所为训练队服务,有时仅仅是为了一个人,他们也在所不辞。男子举重运动员孙海波在沈阳训练即使入选希望不大,省体育科研所也派出科研人员和完整的检测设备跟踪服务,有一线希望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像女子曲棍球队,所里派出两名医生交替长期跟队。田径、自行车中心备战项目多,省体育科研所为其配备了两套生化检测系统,试剂耗材都由省体育科研所承担。2007年7月,女子散打队备战奥运选拔赛,提出了解决体能力量和体重控制的科研需求,省体育科研所派出专人专车从长春——北京——安徽——广东一路跟踪服务,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评价。男子举重运动员韩文亮虽然没有奥运任务,但作为十一运会的顶尖运动员,省体育科研所仍然全力以赴地提供科技保障。两射中心提出的射击生物反馈系统,省体育科研所按照训练单位提出的品名、厂家和型号,在第一时间落实到位,不仅买了“马”,同时也配了“鞍”。
反兴奋剂工作常抓不懈 全面健身功在千秋
省体育科研所通过自我检测,确保在参加国内、国际比赛中不出现任何问题。至今为止,科研所服务的所有赛事没有一例兴奋剂事件发生。为了做好反兴奋剂工作,2008年以来,省体育科研所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对参加全国少年比赛以上的运动员、对外训运动队和全省青少年的部分第一名的运动员进行血生化分析,从严把关。
谈到全民健身,张亚东所长侃侃而谈,全民健身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将体育科研和服务引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去。以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强化科学指导为目标,以加强国民体质监测评价和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建设及应用为重点。重视对全民健身科学指导的研究,结合实际搞好国民体质数据库建设和数据评价的研究。为指导各类人群和不同体质状况人群的科学健身提供指导依据和方法。广泛开展体育健身的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利用网站、网页、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城乡居民提供科学的健身知识、方法和手段,拓宽体育健身的信息服务渠道。说到这里,张亚东所长告诉记者,现在他正在进行冬泳健康的研究,为长春市冬泳协会开题。市冬泳协会共有会员200多人,年龄大多在40~80岁之间。冬泳,是长春市对外的一张体育名片。推动冬泳运动的健康发展,打造长春市的运动品牌,是吉林省体育科研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张亚东所长向记者介绍了省体育科研所大众健康活动的几个科研课题。
一是人体肥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科学饮食、合理选择运动项目和用可控制的锻炼方法辅之以必要减肥营养品,达到减肥的预期目的。
二是健康下乡活动。2008年省体育科研所将开展健康下乡活动,对农村的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测评。
三是开展科普周活动。2008年省体育科研所将派大量科研人员进入社区、孤儿院、敬老院、机关、学校做健康检查,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这一群体进行健康测评,着重测评亚健康状况。对中老年进行骨质测定普查。
展望全民健身,张亚东所长说:“全民健身,功在千秋!”
采访结束了,当记者走出吉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大楼时,对这位在体育战线上摸爬滚打十几年的体育科学工作者肃然起敬,正是他们辛勤、无私的奉献使体育竞争这个无烟的战场变得更加神圣。他们在捍卫人类健康的同时,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让我们默默地在心里为他,为和他一道从事体育科研的同志敬礼!
(责任编辑:方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