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学最大的特质是尊重生命

来源 :创作评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44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7月,我去了福建浦城县荣华山下工作。每天,我会徒步去荣华山走走,有时是十几分钟,有时是半个下午,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我渐渐把自己融入了山林里,似乎是山林的一部分。我一个人,深入深山,去辨识植物,去观鸟,去倾听虫鸣,去认知四季的原色,每一次在山林,都会发现奇异的自然之美。即使在同一座山冈上,因天气因时间因视角的不同,也能发现别样的美。
  荣华山是武夷山南麓的一部分,是一座原生态的国家森林公园,并无人烟。我生活之所,在最矮的一个山冈上。我步行五分钟,便上了进山的山道。采集野花,寻找树上或灌木丛里的鸟巢,探访泉水的源头,都是我十分乐意做的事情。我完全摒弃了浮躁,洗去了虚化。在深山中,众生平等,万物平等,我常想起孟浩然的《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所言:“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我越发珍爱万物的生命。
  我把看到的自然,感受到的自然,写成了非常原始的文字。
  离开荣华山后,我每个月安排出更多的时间,去更远的深山。我去了皖南,去了恩施,去了苗族自治州,去了粤北,去了赣西北,去了浙西南。这些地方,有古老的深山。我怀有这样的想法:以自己的心灵去浸透山林,鸟一样投奔山林的怀抱,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山地美学:有情、有趣、有思、有异、有美、有灵。
  己亥年,我在鄱阳湖流域和饶北河流域,做了为期八个月的观鸟考察。
  每个双休日我都回到故地—江西上饶广信区郑坊镇枫林村。这里是灵山以北的最大盆地,除了有开阔的田畈,还有河水丰沛的饶北河、茅草茂盛的丘陵,以及松木绵密的高山。我对这个盆地,做了细致的观察。庚子春,我在枫林生活了三个月,对每一个山坳、每一块荒坡、每一条峡谷、每一脉山溪,再一次做了实地考察。
  在长达七年的野外考察中,我积累了很多素材。根据这些素材,我为荣华山创作了系列散文、为赣东北鸟类生活创作了系列散文,为饶北河荒野创作了系列散文。荣华山系列散文结集为《深山已晚》,于2020年4月由廣西师大出版社出版;鸟类系列散文结集,已交付广西师大出版社,进入出版流程之中;“荒野系列”正在创作阶段,2020年10月,完成初稿。
  三个系列,均属自然文学。我回归了传统的表达。相比于以往文字而言,自然系列更富有诗性,生机盎然,情感更细腻,描写更细致,有大自然给予人的禅性和道悟。始终如一的是,我热爱生活的情怀从未改变。在大自然中,一个人徜徉久了,会渐渐忘记很多尘俗中的事,或者说,把尘俗中的很多事,看得很淡,甚而全身心投入到万物交融之中。我甚至有些武断地认为,大自然可以治愈人类的心灵疾病。我们不仅仅要去认识生命的伟大,更要去认识生命的渺小,坦诚接受生命渺小的事实,接受生命是一个不断受到挑战并因此受难的过程。我深深地知道,生命之所以辉煌,是因为生命在受难中坚韧不拔,闪耀光辉。
  在大自然中,没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丑陋的,是可恶的,不道德的。这就是生命的自然伦理。在我无数次目睹诸如蛇偷袭鸟、鸟啄食蛇、鼠狼捕杀山兔等捕食事件发生时,我既为个体失去的生命而惋惜,更为强大的生命而兴奋。但我反对人对自然动物的捕杀、圈养和伤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发现,以伤害自然动物为谋生手段的人,心理大多很阴暗,人生的结局或家庭的状况都比较糟糕。我有这样的认识(不敢说是结论):不敬畏自然生命的人,也不会得到自然的滋养。反之,热爱草木热爱虫鸟的人,活到老年了,皆面目慈善,脸如璞玉。
  自2002年开始写散文,我的写作属于率性而为、随兴而作,缺乏严格的自律和规划,也不过于注重实地考察。2013年秋以后,我明显有了一种紧迫感,即长期深入写作地理空间,捕捉鲜活的素材,为自己的文字注入生机。这样的紧迫感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认知—只有不断深入大自然,才会深度认识大自然。
  我们太需要对大自然探寻并确定新的自然文明体系。我们的祖辈父辈、我们、我们的孩子,均缺少大自然的哲学启蒙,缺少自然文明的涵养。相较于其他题材领域的文学,如乡村、爱情、战争、城市、科幻、历史、童话等领域的文学,我们的自然文学至少在体量上,少得可怜;可以称得上当下自然文学的作家,屈指可数。
  在我看来,美国的自然文学在世界自然文学中的影响最大,经典著作很多,产生广泛影响的自然文学作家很多。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 特丽·威廉斯以家族的地域史为文本创作的主体,她的《心灵的慰藉》写的是人生遭遇变故后,寻找拯救内心的方式,极具社会学意义。梭罗的文本有很深厚的文学思考、哲学探索以及博物学的体系。约翰·巴勒斯一生中五分之三的时光都在山间度过,他的文本引人入胜。约翰·缪尔既是冰川学家,也是博物学家,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他对湖泊、地质的构造,尤其是对加州的群山非常了解,他的文本也围绕此而作。还有西格德·F.奥尔森,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荒原,83岁的时候在一场冬雪中钓鱼,因心脏病发作,倒在了雪地里。他的《低吟的荒野》以春夏秋冬四季描述了美国北部的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美国自然文学开山之作之一《瓦尔登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其作者梭罗更是声名远播。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大地伦理”的概念,为人类治理环境提出了科学与哲学的指导。
  当然,还有别的国家作家,如日本的德富芦花,他的散文富于东方文明的自然特质。俄国的米·普利什文作为民俗学家,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对地方民族进行调查,也得以近距离观察到自然,他的文本内容多以民俗、自然、博物学为核心。英国的自然文学有很深的哲学思考。比如理查德·梅比的《杂草的故事》,他把园艺、文学、历史、自然、博物学进行了高度的融合。
  中国为世界贡献的最大自然文明成果,是二十四节气。节气的交替时间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概括了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在季节中多方面的变化,指导着大中华文明下的农业生产。
  因为诸多的原因,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自然文学,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降,国内涌现了徐刚、苇岸、胡冬林、鲍尔吉·原野、刘亮程等一批大家,以及李汉荣、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李青松、辛茜、项丽敏、东珠等一批优秀的作家。但汉语作家中,还没出现世界级的自然文学大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在自然文学方面,还没有出现高瞻远瞩的理论构建者。其实,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胡冬林的《狐狸的微笑》,并不逊色于世界级自然文学大师们的作品,这有待于我们的翻译家,把汉语的自然文学经典著作推向世界。
  据我的了解,国内的自然文学作家中,只有胡冬林是动物行为学家—我们的自然文学作家,源于博物学家身份的,真是太少了!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家基本上是博物学家。我们缺乏扎实的博物学学养,写自然文学显得“营养不良”。所以,“补充营养”和野外实地考察,十分重要和必要。
  “忠于自然,却不雕刻自然之像;忠于内心,却不失丰富浪漫的想象。于自然而言,最大的人性,是尊重生命,尊重一切生灵的生和死;尊重自然原始的风貌;尊重自然的原则;尊重自然的丰富性和残酷性、仁慈性。”这是我写自然文学恪守的原则。我强调在自然中发现生命价值,强调原始之美,强调东方文明中的祥和、宁静、野趣的元素。
  自然文学作品,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难写,但野外考察、写作过程非常享受。这是我个人的写作体会。写作自然文学,不但需要学养、体力、毅力,还需要知行合一的情怀。经典自然文学作品出自大地苦行僧。
  (作者单位:上饶日报社)
其他文献
一  在过去的数年中,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日益便捷和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表情包,作为一种新兴的话语方式,迅速在各年龄阶层的网络用户中普及,成为人们除文字外最为重要的表意工具。在今天的网络媒体中,各式各样的表情包俨然已经成为使用者表情达意的最好辅助,其应用范围之广、渗透力之强,都彰显出表情包作为互联网时代产物的强大生命力。  过去关于表情包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对表情包发展历程和特性的解读上。研究者多侧
期刊
由江西修水作家詹文格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寻路中医》2020年3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当月便入选中国出版协会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委员会下属40余家专业文学出版机构联合推荐的3月好书榜。  这部历时四年创作的报告文学是江西纪实文学门类的重大收获,也是我国首部展现中医生存与发展宏大主题的作品。  《寻路中医》既有报告文学直面现实的勇气,又有非虚构现场描摹的逼真细节,还有散文叙述的优美语言。更重要的是,
期刊
毋庸置疑,好的文学写作历来能够展现作者对人类生命处境的把握。浪漫主义文学高歌人的渴望与冲动;现实主义文学反映人对社会的思考、同情和批判;现代派文学在哲学思辨中最大限度呈现个体精神的幽微和紧张,以象征手法提炼抽象的生存命题……它们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成为主导性的文学表达形式,并与相应的时代思潮、哲学思潮密切相关。从这一点上讲,文学从不能脱离历史和人的处境而实现自身被公共接受的目的,写作必然包含作者所存
期刊
汪曾祺作为衔接现当代文学的独特作家,除却为人熟知的小说、散文、戏剧等,还留下了共计293封书信。学界早前对汪曾祺的关注多集中在作家作品、文体风格和文学史意义等方面,思想内容虽在不断深化拓展,但对汪曾祺相关的史料研究尚有空白,而这些书信为解读作家情感世界、文学交往和创作主张提供了直接材料。  2016年徐强的《人间送小温·汪曾祺年谱》首次系统地整理了汪曾祺的生平历程,这是目前仅有的汪曾祺年谱专著。1
期刊
芬兰贸易协会、上海世博会芬兰参展组委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定名为“冰壶(Kirnu)”(Kirnu是瓯穴的意思)。中文名称冰壶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壶”代表纯洁与真诚,而这恰恰是芬兰馆想要向世人传达的核心价值。  芬兰馆建筑设计征集比赛于2008年5月在芬兰全国范围内展开,收到参赛作品共计104件。比赛结果于10月6日在赫尔辛基公布:
期刊
最近几年,非虚构写作重新成为一股热潮。它以真实性相号召,激发了人们对于广阔世界的无限好奇。在讨论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小说与现实的严峻关系。就此来说,虚构作家显然承受着诸多质疑。一个流行的说法便是,“日常事件的动人性已走到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去了”[1]。确实如此,面对非虚构作品,人们会陡然发现,它比虚构类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尽管文学理应比现实更集中,更具有典型意味,但不得不承认,人们容
期刊
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谈到非虚构写作,人们首先会想到卡波特的《冷血》,想到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谈到非虚构写作,人们会联想到早年间的报告文学,也会想到近年来一系列关于乡土和社会的纪实书写:前者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后者则包括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李娟的《羊道·春牧场》、刘亮程的《飞机配件门市部》,以及近年在网络走红的《我是范雨素
期刊
诗人辛笛先生一生交游广泛,与文艺界、出版界、金融界知名人士均有过从,因而他给亲朋好友的书札数量当蔚然可观。然而五卷本《辛笛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收录书信甚少,仅见《给也斯先生的一封信—〈印象·花束〉诗集代跋》。另有致范用、邵燕祥等好友的书信,散见于《旧信重温》《存牍辑览》等书。笔者近日发现了辛笛致友人南星的五封集外书信,特整理于此,并略作考读。  这批书信以《珍简》为题刊于1939年5
期刊
主持人语:面对当代欢腾的中国喜剧电影版图,旧色喜剧“阿满系列”依然具有教义性和引导意义。在当年内地精神生活重塑的大背景下,张刚导演在时代、艺术与市场建构中孤独地行走。他以独立制片人的身份奔波于制片厂、拍摄现场,忙于挑选剧本、演员,有时干脆亲自上阵,人们称他为内地电影第一个个体户。这个标签本身就有传奇色彩。他的才华和能力使得“阿满系列”在艰苦的环境下得以延续,自1983年筹拍《愁眉笑脸》到2005年
期刊
导语:这组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方兴未艾的互动视频。网络科技的进步,促成了影视与游戏的媒介融合,孕育出了互动视频的展现形式。互动环节的引入,使得视频的被动接收模式发生改变;观众参与的热情,则让这款大众文化产品收获了广泛的关注。三篇文章的作者,都着眼于互动视频不同于传统视频的特征,探究了互动视频在内容、形式与精神方面的创新,分析了互动视频中“自由”的范围及其边界。互动视频作为一种允许受众参与创作的叙事文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