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诗歌题的六个提醒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4468738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鉴赏是必考之题,且分值较高,但此题学生得分较低,其关键是没有弄清诗歌各类型题的作答步骤从而导致失分。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作答步骤,所以要依类型而答,才能得到较高的分数。下面提醒同学们六种类型的作答步骤,以供参考。
  提醒一:托物(人)言志型鉴赏题要答出“表层”及“深层”两方面
  托物言志型及咏史型的古诗,其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示例: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于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提醒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而言,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解析】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提醒三:意境类鉴赏题要答三步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三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示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解析】按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第一步)。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第二步)。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第三步)。
  提醒四:语言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有这样的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者让考生分析该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这类题要分三步来回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按上述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提醒五:关键字词赏析题要分两步答
  有这样的问题:“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针对这类题,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即: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步来回答:(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从主旨与结构两方面作答。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第一步)。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第二步)。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提醒六:表现手法类鉴赏题要分三步作答
  常常见到这样的题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者直接问:“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要准确解答这类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析】按“什么手法”、“如何运用”、“效果如何”三步组织答案。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南宫中学]
其他文献
煤电铝产业通过将煤炭、电力、电解铝三个相对独立却又密切联系的产业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产业。通辽市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较为适宜发展煤电铝行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通辽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并在工业经济上占有较大比重。通过发展煤电铝产业,逐步解决了通辽市褐煤资源丰富但产生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但是煤电铝产业作为一种高载能产业,在目前国家“去产能”的宏观背景下,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通常是指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DKD属于中医的“消渴”、“肾消”等范畴,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因素。足细胞损伤被认为是DKD发病和发展的中心环节,探讨足细胞的病理损伤和功能改变并抑制这种进展一直是DKD治疗的关注热点。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C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武术拳种是各地域文化特色的鲜活体现。字门拳是江西省土生土长的武术拳种,历史悠久,是江西文化风貌的一面旗帜,是江西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江西字门拳的研究和认知,应基于历史发展的视角,立足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传承。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历时三年,深入江西省高安市、樟树市、新余市、铅山县等字门拳传承的主要地区,进行长时间走访调查。在此期间走访
石墨烯的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它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面内强度非常高。本文主要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连续介质力学研究双层石墨烯的热振动和石墨烯在基底上的热振
采用ICP-AES法测定三碳酸铀酰铵中杂质钛的含量。硝酸分解样品、色层柱分离铀基体后,用ICP-AES法测定钛。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5.2%~99.5%,RSD小于4.10%。方法简便、快速,可满足
苏格拉底对话法是一种特别适合培养学生推理和探究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乃是一个学与教的互动过程。学生通过与教师或者同学的对话获取有关自己内心体验的知识,并形成洞察问题真
“万物皆媒”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逐渐延展至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宠物,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他者,其价值不仅在于玩赏或是陪伴,更在于唤起我们关于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承受两个方向的载荷,一个是叶片在高速旋转时产生的沿叶片展向的低频高应力的低周载荷,另一个是环境中不均匀且不稳定流场造成的垂直于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直以来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随着我们国家的逐渐强大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英语的重视方向也在慢慢的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更注重“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所以,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这三项技能的发展,而且能为开展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否恰当地采取有效的听力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指导课堂教学,不但是关系到听力训练成败的重要因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