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家权威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强调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但如何落实仍面临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文化积淀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仁人志士。因此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可谓适以相成,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起到了立德树人的作用。鉴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与可行途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古训;核心素养;意义;途径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道德文明逐渐缺失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问题。近年来,国家权威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意义非同寻常。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总开关”,预示着国家对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倾斜和迈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标志着国内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 强调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但如何落实仍面临挑战。我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行动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影响着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因此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可谓适以相成,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起到了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传统古训的特点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也不是“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既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传统古训的特点
传统古训是指中国文化传统中许多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精炼概括、流传至今的古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增广贤文》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名句。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细察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难发现有关人的发展的宝贵思想和所蕴含着的文化精神、科学理性、创新实践的基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吸收“外来”的同时,必须不忘文化的“本來”。这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会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提取对现代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传统古训来培育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奠基。
二、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现实情况是当今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缺乏中国文化自信。他们崇美哈韩尚日,流行吃西餐、过洋节、追美剧,认为中国文化过时、老土,对本国民族的文化缺乏了解和感情。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因此,引导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古训,有利于学生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二)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改教学的必然要求
新一轮教育改革,国家会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编制新教材、实施新课程,学校、教师再据此组织教学、实施考试与评价。可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核心,也是中高考评价的核心,更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其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都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
(三)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学生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期,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阶段。
三、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分类编辑优秀传统古训的校本教材,进入校本课程,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古训优秀基因的熏陶和教育,形成、发展核心素养。
(二)将优秀传统古训融入班级管理和实践活动全过程,使学生在日常规范行为和实践活动中感知、认同优秀传统古训,并演变成能力和习惯。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活动等。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中添加优秀传统古训,营造有利于培育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校园环境,校园每道梁、每面墙、每扇窗都可以成为传统古训的传播途径,成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场所,从而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
(四)通过优秀传统古训融入家庭、社会文明网络建设,拓展利用优秀传统古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外途径,实现学生在一个更加广阔、阳光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总而言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当下教育发展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古训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因此,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从优秀传统古训中吸取精神力量,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青少年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拥有深厚的本国文化底蕴,才能成为有所创新、敢于担当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周鹏程. 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工作新理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5
关键词:传统古训;核心素养;意义;途径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道德文明逐渐缺失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问题。近年来,国家权威正式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意义非同寻常。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总开关”,预示着国家对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倾斜和迈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标志着国内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 强调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但如何落实仍面临挑战。我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行动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影响着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因此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可谓适以相成,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起到了立德树人的作用。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传统古训的特点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也不是“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既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传统古训的特点
传统古训是指中国文化传统中许多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精炼概括、流传至今的古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增广贤文》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名句。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细察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难发现有关人的发展的宝贵思想和所蕴含着的文化精神、科学理性、创新实践的基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吸收“外来”的同时,必须不忘文化的“本來”。这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才会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提取对现代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传统古训来培育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奠基。
二、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现实情况是当今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缺乏中国文化自信。他们崇美哈韩尚日,流行吃西餐、过洋节、追美剧,认为中国文化过时、老土,对本国民族的文化缺乏了解和感情。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因此,引导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古训,有利于学生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二)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改教学的必然要求
新一轮教育改革,国家会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据此编制新教材、实施新课程,学校、教师再据此组织教学、实施考试与评价。可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核心,也是中高考评价的核心,更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其中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都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
(三)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学生处于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期,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阶段。
三、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分类编辑优秀传统古训的校本教材,进入校本课程,融入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古训优秀基因的熏陶和教育,形成、发展核心素养。
(二)将优秀传统古训融入班级管理和实践活动全过程,使学生在日常规范行为和实践活动中感知、认同优秀传统古训,并演变成能力和习惯。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活动等。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中添加优秀传统古训,营造有利于培育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校园环境,校园每道梁、每面墙、每扇窗都可以成为传统古训的传播途径,成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场所,从而充分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
(四)通过优秀传统古训融入家庭、社会文明网络建设,拓展利用优秀传统古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外途径,实现学生在一个更加广阔、阳光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总而言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当下教育发展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古训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因此,利用传统古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从优秀传统古训中吸取精神力量,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青少年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拥有深厚的本国文化底蕴,才能成为有所创新、敢于担当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周鹏程. 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工作新理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