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畜牧养殖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养殖业逐渐转变养殖模式,从传统的散养逐步过渡到规模化圈养,养殖技术不断更新完善,基础性设施比较先进,为圈养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以山羊规模化养殖为例,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有时会因某一种疾病感染而使整个群体发病,造成大批的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就山羊巴氏杆菌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给山羊养殖者提供参考,使其能够正确预防及治疗山羊巴氏杆菌病,降低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极性或慢性的传染病。巴氏杆菌是一种致病性极强的病菌,对人和猪、牛、羊、兔、禽类等都有致病性。巴氏杆菌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近年来,我国的山羊感染巴氏杆菌病毒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巴氏桿菌已经成为山羊养殖中影响最大的传染病之一。由于巴氏杆菌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已经严重威胁到山羊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但是,许多养殖者难以辨认巴氏杆菌病,即使认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防治,往往在发病时束手无策,从而导致病情延误,带来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详细介绍山羊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提升养殖者对巴氏杆菌病的认识,降低其经济损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流行特点
巴氏杆菌病的流行范围极广,从地域上来说,发病区域遍布全世界;从时间上来说,一年四季皆有可能发病。在气候变化较为剧烈时,如秋末、春初等时间发病较多。山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病与环境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时,发病概率越高。与已经发病的山羊相关的一切都会成为传染源,如其接触过的饮水和饲料,其排泄物、分泌物,叮咬过已经发病的山羊的蚊子等昆虫都会成为传染源。因此,山羊巴氏杆菌病一旦发生,很容易成井喷式流行。
二、临床症状
山羊巴氏杆菌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潜伏期为1~5 d,根据其潜伏期及发病病程,可将其分为3类: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详细介绍如下。
1.最急性型 该类型的山羊巴氏杆菌病在流行初期发病较多。病程较短者,出现初期症状,如呼吸困难,然后会迅速恶化。病程较长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寒战,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色斑。呼吸极度困难时,呈犬坐式伸颈呼吸,有时发喘鸣音,口鼻流白色泡沫状液体,有时混有血液。最急性型山羊巴氏杆菌病基本无救,发病后山羊会在1~2 d内死亡。
2.急性型 急性型山羊巴氏杆菌病最为常见,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初体温升至41 ℃左右,干性痉挛性短咳,后湿性痛咳,咳出浓黏液或有粘稠性鼻汁,有时混有血液。病情加重后呈犬坐姿势,呼吸极度困难,可视黏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或小出血点。心跳加快,消瘦无力,卧地不起。一般病程5~8 d,多窒息而死或转为慢性。
3.慢性型 慢性型山羊巴氏杆菌病一般出现于疫病流行的后期,多数为急性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症状。继而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咳嗽,持续性咳嗽与呼吸困难,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出现痂样湿疹、关节肿胀、跛行,最后极度消瘦。慢性型山羊巴氏杆菌病如果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可以治愈,如果治疗不当则会引起山羊死亡。
三、防治措施
巴氏杆菌病毒的存在极为广泛,一般情况下,任何山羊的养殖环境中都可能会存在病原体,但是这些病原体不具备致病性。只有当山羊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时,巴氏杆菌才能侵入到山羊体内,并进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山羊发生巴氏杆菌病。因此,只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方式,不给巴氏杆菌病毒以可乘之机,从而大大降低山羊发病的概率。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学饲养,及时对羊圈内的粪便及排泄物进行清理,保持羊圈的干净整洁,对羊圈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杀菌,保持羊圈内外的环境卫生。
2.注意对羊圈的气温进行控制,尽量不要使其有较大波动。因为气温波动较大时,山羊免疫力会减弱,可能造成巴氏杆菌乘虚而入,引起山羊发病。注意控制山羊的养殖密度,加强羊舍的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羊舍内的蚊子、苍蝇等害虫是巴氏杆菌病的重要传播者。定期对其进行杀灭,可降低巴氏杆菌病的传染概率。
4.在秋末、春初等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给山羊接种巴氏杆菌疫苗,可有效抵抗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必须立即隔离,并报告畜牧防疫站,对其他山羊进行灭菌、灭虫处理,降低疾病发生及传染的概率。
山羊巴氏杆菌病是条件性致病,只要及时清理羊圈内的排泄物,维护好环境卫生,采取合理的预防策略,必定可以将山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有效避免山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减小养殖者的经济损失。
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极性或慢性的传染病。巴氏杆菌是一种致病性极强的病菌,对人和猪、牛、羊、兔、禽类等都有致病性。巴氏杆菌病毒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分布。近年来,我国的山羊感染巴氏杆菌病毒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巴氏桿菌已经成为山羊养殖中影响最大的传染病之一。由于巴氏杆菌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已经严重威胁到山羊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但是,许多养殖者难以辨认巴氏杆菌病,即使认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防治,往往在发病时束手无策,从而导致病情延误,带来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详细介绍山羊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提升养殖者对巴氏杆菌病的认识,降低其经济损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流行特点
巴氏杆菌病的流行范围极广,从地域上来说,发病区域遍布全世界;从时间上来说,一年四季皆有可能发病。在气候变化较为剧烈时,如秋末、春初等时间发病较多。山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病与环境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时,发病概率越高。与已经发病的山羊相关的一切都会成为传染源,如其接触过的饮水和饲料,其排泄物、分泌物,叮咬过已经发病的山羊的蚊子等昆虫都会成为传染源。因此,山羊巴氏杆菌病一旦发生,很容易成井喷式流行。
二、临床症状
山羊巴氏杆菌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潜伏期为1~5 d,根据其潜伏期及发病病程,可将其分为3类: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详细介绍如下。
1.最急性型 该类型的山羊巴氏杆菌病在流行初期发病较多。病程较短者,出现初期症状,如呼吸困难,然后会迅速恶化。病程较长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卧地不起,寒战,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耳根、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色斑。呼吸极度困难时,呈犬坐式伸颈呼吸,有时发喘鸣音,口鼻流白色泡沫状液体,有时混有血液。最急性型山羊巴氏杆菌病基本无救,发病后山羊会在1~2 d内死亡。
2.急性型 急性型山羊巴氏杆菌病最为常见,主要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初体温升至41 ℃左右,干性痉挛性短咳,后湿性痛咳,咳出浓黏液或有粘稠性鼻汁,有时混有血液。病情加重后呈犬坐姿势,呼吸极度困难,可视黏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或小出血点。心跳加快,消瘦无力,卧地不起。一般病程5~8 d,多窒息而死或转为慢性。
3.慢性型 慢性型山羊巴氏杆菌病一般出现于疫病流行的后期,多数为急性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症状。继而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咳嗽,持续性咳嗽与呼吸困难,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出现痂样湿疹、关节肿胀、跛行,最后极度消瘦。慢性型山羊巴氏杆菌病如果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可以治愈,如果治疗不当则会引起山羊死亡。
三、防治措施
巴氏杆菌病毒的存在极为广泛,一般情况下,任何山羊的养殖环境中都可能会存在病原体,但是这些病原体不具备致病性。只有当山羊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时,巴氏杆菌才能侵入到山羊体内,并进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山羊发生巴氏杆菌病。因此,只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方式,不给巴氏杆菌病毒以可乘之机,从而大大降低山羊发病的概率。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学饲养,及时对羊圈内的粪便及排泄物进行清理,保持羊圈的干净整洁,对羊圈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杀菌,保持羊圈内外的环境卫生。
2.注意对羊圈的气温进行控制,尽量不要使其有较大波动。因为气温波动较大时,山羊免疫力会减弱,可能造成巴氏杆菌乘虚而入,引起山羊发病。注意控制山羊的养殖密度,加强羊舍的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3.羊舍内的蚊子、苍蝇等害虫是巴氏杆菌病的重要传播者。定期对其进行杀灭,可降低巴氏杆菌病的传染概率。
4.在秋末、春初等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给山羊接种巴氏杆菌疫苗,可有效抵抗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必须立即隔离,并报告畜牧防疫站,对其他山羊进行灭菌、灭虫处理,降低疾病发生及传染的概率。
山羊巴氏杆菌病是条件性致病,只要及时清理羊圈内的排泄物,维护好环境卫生,采取合理的预防策略,必定可以将山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有效避免山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减小养殖者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