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审美能力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立足于此,首先该分析古诗文中的音韵美、内容美、形式美以及情感美,然后就如何通过古诗文进行美育教育提出了建议,包括反复诵读、细致讲解、整体感知、鼓励仿写等,希望对小学古诗文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审美教育
古诗文不仅内容优美,而且感情深邃,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古诗文是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此点,或者未能从美育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开展古诗文教育,弱化了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功能。笔者立足于此,就古诗文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浅谈古诗文中的美
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创造力为教育目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其中蕴藏着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具体而言,古诗文中的美可以分为以下层次:(1)韵律美。古典诗文大都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动听。不仅如此,汉字共四声,有平仄之分,入选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的诗文大都是七绝,它还将就平仄相对,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学生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之感;(2)内容美。古诗文不仅音韵盎然,而且题材丰富,从日常景物到历史事件乃至神话传说都可以作为古诗文创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或优美、或壮美,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基础,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咏柳》,作者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柳条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3)形式美。王国维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不仅思想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连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诗文虽然格式不一,但各具其美,如唐诗章法谨严,宋词错落有致等;(4)感情美。诗是作者抒情言志的工具,感情美是诗文美的最高形态,常见的感情有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悲秋之情等,如三年级上册的《夜书所见》就是一首悲秋思乡的佳作。
二、古诗文教育中的美育策略研究
1.反复诵读,感受音韵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古以来便是文章学习的重要途径,古诗文的学习尤其如此。反复诵读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文的韵律美,还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诗文的情感与思想,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在运用古诗文展开美育教育時,要求学生诵读是必然的选择。就诵读而言,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1)读准。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先做一遍范读,将古诗文中的易错字、多音字、生僻字重点强调出来,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音韵盎然;(2)读真。古诗文的创作都是基于一定情感基础的,因而,读者在诵读中也必然要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才算是有感情地读,也就是读真。因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确定好感情基调,事实上,也只有在有感情地读基础上,才能真正展现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2.细致讲解,分析篇章美
古诗文语言简练,语意优美,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却有着不小的困难。再美的诗句,如果学生不知道它美在何处,只是囫囵地感觉它美,那这种美是不牢固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不会因此而提高。如何将学生对古诗文美的认知,从直观感受转变为理性认知,是古诗文美育教育的重点。对此,教师必须予以细致讲解,通过诗眼的发掘、修辞手法的探讨以及表现方式的分析等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以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这是苏轼在杭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绝,表现了西湖晴雨皆宜、山水俱佳的精致,并且诗的后两句巧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西湖比作人物西施,这种遗貌取神的比喻方式,让读者很好地感知到西湖的娇美。笔者的这番讲解,对于学生认知古诗文的美有着引导作用。
3.整体感知,注重意境美
古诗文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做细致分析与讲解,但仅仅如此,仍然是不够的。众所周知,诗以意为先,分章割句式的讲解固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思,但不一定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的意境,甚至还会对诗的意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发挥古诗文教学的美育价值,教师在诗文分析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上感受诗的意境。以三年级下册李商隐的《嫦娥》为例,李商隐的诗向来以晦涩难懂而闻名,这首诗的词句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值得教师做细致的分析阐释工作,教师更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悟诗的诗眼,着力去体会诗中的意境美。这种诗的重点在一个“悔”字,而这也是学生把握整篇内容的关键所在。
美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古诗文则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新华.浅谈古诗词的美育功能[J].小学教育研究,2010(2):67-68.
[2]陈秋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探索[J].课改研究,2014(6):79.
编辑 孙玲娟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审美教育
古诗文不仅内容优美,而且感情深邃,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古诗文是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此点,或者未能从美育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开展古诗文教育,弱化了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功能。笔者立足于此,就古诗文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浅谈古诗文中的美
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创造力为教育目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其中蕴藏着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具体而言,古诗文中的美可以分为以下层次:(1)韵律美。古典诗文大都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动听。不仅如此,汉字共四声,有平仄之分,入选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的诗文大都是七绝,它还将就平仄相对,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学生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之感;(2)内容美。古诗文不仅音韵盎然,而且题材丰富,从日常景物到历史事件乃至神话传说都可以作为古诗文创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或优美、或壮美,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基础,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咏柳》,作者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柳条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3)形式美。王国维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不仅思想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连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诗文虽然格式不一,但各具其美,如唐诗章法谨严,宋词错落有致等;(4)感情美。诗是作者抒情言志的工具,感情美是诗文美的最高形态,常见的感情有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悲秋之情等,如三年级上册的《夜书所见》就是一首悲秋思乡的佳作。
二、古诗文教育中的美育策略研究
1.反复诵读,感受音韵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古以来便是文章学习的重要途径,古诗文的学习尤其如此。反复诵读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文的韵律美,还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诗文的情感与思想,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在运用古诗文展开美育教育時,要求学生诵读是必然的选择。就诵读而言,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1)读准。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先做一遍范读,将古诗文中的易错字、多音字、生僻字重点强调出来,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音韵盎然;(2)读真。古诗文的创作都是基于一定情感基础的,因而,读者在诵读中也必然要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才算是有感情地读,也就是读真。因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确定好感情基调,事实上,也只有在有感情地读基础上,才能真正展现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2.细致讲解,分析篇章美
古诗文语言简练,语意优美,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却有着不小的困难。再美的诗句,如果学生不知道它美在何处,只是囫囵地感觉它美,那这种美是不牢固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不会因此而提高。如何将学生对古诗文美的认知,从直观感受转变为理性认知,是古诗文美育教育的重点。对此,教师必须予以细致讲解,通过诗眼的发掘、修辞手法的探讨以及表现方式的分析等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以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这是苏轼在杭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绝,表现了西湖晴雨皆宜、山水俱佳的精致,并且诗的后两句巧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西湖比作人物西施,这种遗貌取神的比喻方式,让读者很好地感知到西湖的娇美。笔者的这番讲解,对于学生认知古诗文的美有着引导作用。
3.整体感知,注重意境美
古诗文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做细致分析与讲解,但仅仅如此,仍然是不够的。众所周知,诗以意为先,分章割句式的讲解固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思,但不一定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的意境,甚至还会对诗的意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发挥古诗文教学的美育价值,教师在诗文分析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上感受诗的意境。以三年级下册李商隐的《嫦娥》为例,李商隐的诗向来以晦涩难懂而闻名,这首诗的词句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值得教师做细致的分析阐释工作,教师更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悟诗的诗眼,着力去体会诗中的意境美。这种诗的重点在一个“悔”字,而这也是学生把握整篇内容的关键所在。
美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古诗文则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新华.浅谈古诗词的美育功能[J].小学教育研究,2010(2):67-68.
[2]陈秋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探索[J].课改研究,2014(6):79.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