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挺拔芬芳的白荷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的戴爱莲今年走了。她是中国舞蹈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拉班学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蹈理事会副主席。她90岁时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一位优秀的党员。
  
  戴老师教我跳藏族舞
  
  第一次见到戴老师是在1948年解放前夕,我在燕京大学读书,参加被毛主席称为“第二战线”的进步学生运动。戴爱莲当时32岁,看上去还要年轻,身材娇小玲珑,舞态婀娜多姿,她坚决热情地支持进步学生运动,手把手地教我们十来个舞蹈组成员跳藏族舞蹈《巴安弦子》。我们学会以后,在几个大学、北京饭店等处“助学义演”,受到欢迎。
  解放后,我当了记者,经常在剧场碰到戴老师。我赶过去向她问候致意,说上几句话。她也总是高兴地微笑着应答我。我逐渐了解到她的成长过程。
  
  义无反顾投身抗战
  
  戴爱莲出生在中美洲一个美丽的小岛上。她5岁习舞,7岁登台表演,十三四岁和母亲一起到英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在伦敦的公共汽车上,她听到了“九·一八”日军侵略祖国的消息,当时有不少英国进步人士支持中国抗战。戴爱莲从小接受西方教育,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但她深深眷恋着祖国。她跑到大英博物馆,刻苦攻读有关中国文化历史的书籍。唐朝杨贵妃是一位杰出的舞蹈家,这引起了戴爱莲的注意,并编演了一出独舞《杨贵妃》。她又读到斯诺著的《西行漫记》,知道了延安和共产党是中国的希望。她下定决心放弃英国舒适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23岁的戴爱莲只身回到祖国,刚到第一站香港不久,宋庆龄就派自己的秘书廖梦醒约见戴爱莲,原来她在英国参加过许多为抗日募捐的义演,筹集的捐款都被英国援华委员会转送到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宋庆龄早就知道这位爱国的年轻舞蹈家。
  从此,戴爱莲结识了一批抗日烽火中的革命家。她和著名进步画家叶浅予结婚,一起到了重庆。一次饭局上,郭沫若也在场,戴爱莲很仰慕郭老,一直和郭老聊天。她身边坐着一位周师长,戴爱莲以为是个国民党军官,不想多搭理他。周先生和她说话时,她只冷淡地敷衍一下。回到住处,叶浅予问妻子:“知道坐在你身边的是谁吗?真糊涂!那就是周恩来呀!”几天后,叶戴夫妇去周恩来家拜访,戴爱莲向邓颖超大姐讲起自己那天失礼的笑话,又开起玩笑来,戴爱莲说:“周先生很漂亮。”邓颖超说:“叶浅予也很漂亮。要不我俩换换好不好?”在场的朋友们被逗得大笑起来。
  
  与母亲多年邻居
  共同院中起舞
  
  解放后,戴爱莲为新中国的舞蹈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创作的舞蹈作品,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她自己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奖。由她的艺术家好友创作雕刻的戴爱莲头像,被放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和瑞典舞蹈博物馆中,供观众欣赏。
  我母亲1975年回到北京定居,和戴爱莲同住在华侨公寓。在古树浓阴、鲜花摇曳的院子里散步,常和戴爱莲碰面。每年春节,我都去她家拜年。记得有一次戴老师告诉我,她刚刚从云南采风回京,那年她已经七八十岁了。她曾7次下云南,山路崎岖,有时只能乘坐农用拖拉机。据说她三十多岁时到四川山区采风更危险,在山间碎石子路上骑马,碎石常常滑落崩塌,马蹄子崴到路旁,差点失足落崖,跌个粉身碎骨。她说:“只要这件事情是你要干的,就不会在乎危险!”她一直辛勤地工作到近90岁,还订了许多未完成的计划。
  有一次戴老师在院子里和邻居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教大家“人人跳”。我跟着又踢腿又跺脚,合着节拍,跳得高兴。今年,在北京八宝山,千人含泪送别戴爱莲,有十几个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生前好友,在独特的西藏二胡伴奏下,围着鲜花丛中的戴爱莲,用“人人跳”的步伐舞了两圈,作为诀别。
  我母亲逝世后,我很少回娘家。1995年我去呆了一两天,遇到在院子里剪花朵的美籍华人王老太,她跟戴爱莲很熟悉,我托她问问能否在晚上去拜访戴老师。傍晚,王老太回电说:“戴这几天不愿见客人,因为男朋友刚刚去世。”后来才知道,戴爱莲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为她雕塑头像的艺术家,但是因为他有未婚妻,所以只能做好朋友。直到改革开放后,他们才在英国重逢。戴爱莲与艺术家夫妇成了好朋友。艺术家的夫人晚年去世,儿女们都希望父亲和戴爱莲作伴,他们终于在近80岁的时候走到一起,可惜艺术家一两年后就去世了。戴爱莲在自传里坦诚地诉说了自己两次不成功的婚姻和这位难忘的艺术家。她和叶浅予离婚后仍是朋友,客厅里挂着几张画家为她美妙的舞姿创作的杰作。她和继女叶明明母女情深,在送别会上,明明伤心地吻别了“妈妈”。
  
  坚决捍卫祖国的尊严
  
  2003年,戴爱莲寄赠我一本签了名的厚厚的口述自传《我的艺术和生活》。其中有一段特别让我感动。有一次戴爱莲去美国,在杰克逊国际芭蕾舞比赛当评委。她发现会场上有“中华民国”旗,马上提出抗议,主办方立刻换上五星红旗,但是节目说明书上的错误并没有改过来就发完了。
  开幕式上各国选手上场亮相时,台湾舞者仍举着“中华民国”的旗子。戴爱莲愤怒地马上强烈抗议,扭头就退场去评委休息室,找车要回旅馆。主办方紧张地追过来,连市长也一再道歉。戴爱莲义正词严地说:“你们跟我道歉有什么用?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你们出于友好请我来,我来了,你们却对我的国家不友好!你们口头上承认一个中国,可实际行动不是这样!道歉口说无凭,要用文字写下来!”主办方照办了,开幕式结束后,戴爱莲才再踏进会场。
  
  我和众多舞迷一样,非常喜欢戴爱莲编创的《荷花舞》,它是1953年国际比赛获奖的作品,屡演不衰。在悠扬美妙的中国古典音乐中,装扮成粉红色荷花的众舞姬里,有一株亭亭玉立、挺拔芬芳、出类拔萃的洁白荷花领舞,那就是她——戴爱莲人品的写照。
  (责编/孙展)
  (汤小薇,高级记者,著有《半个世纪前的大震撼》、《平淡下的激荡》等。)
其他文献
张子林和老伴都年近八旬,家住吉林省扶余县陶赖昭镇四号村。他们有6个女儿,没有儿子。6个女儿早已成家,有几个住在外地。前些年,老张和老伴身板还挺硬实,家里家外的活计用不着女儿女婿们操心。可是去年春天,张大娘的鼻子长了个瘤,6个女婿凑出1万元给岳母治病。半年后,张大娘鼻子又长出瘤来,6个姑爷又一起拿出医药费。  妻子生病后,苦了老张,成天屋里屋外,忙得脚不沾地。远在长春的大女婿和二女婿合计,二老一年比
期刊
我曾经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北京丰台区三路居中学副校长、书记,丰台区体育运动学校校长、书记,曾经为北京市第十、十一、十二届归国华侨联合会委员,十二届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最难忘的则是当人民代表的这段经历。    出勤和履行职责    我们那届人大常委委员有62名,我常对自己说,你是全市1300万人口中的62名之一,肩负的担子很重啊!在任这5年中,除因探亲缺席
期刊
四川省简阳市石钟镇长沟村的百岁老寿星邱仁德今年103岁,如今仍是耳不聋,眼不花。  采访那天,邱仁德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院坝中候着。笔者问她在等什么人,老人家声音宏亮地回答道:“哈哈哈,等干部来关心哈!”说完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讲起过去,邱老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东扯西谈,吐字清晰,还伴着不断的笑声。邱老生有9个儿女,如今与最小的小儿子一家三口住在一起。儿子、儿媳都很孝顺,从来不吵嘴。  邱老爱干净,
期刊
芭蕾孕育于意大利,诞生于法兰西,成长于俄罗斯,融合了意大利的钟灵毓秀、法兰西的清雅婉约、俄罗斯的高贵凝重。芭蕾是高雅的,是世人一致公认的艺术之最。芭蕾更是属于大众的,它不仅是艺术塔尖,而且还能以健身的方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早在几百年前,它就是武士强身健体的手段。在发达国家,芭蕾被视为女子的必修课。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不仅自己热爱芭蕾,亲自出演男主角太阳神,还让贵族、大臣们练习。他建立了皇家舞蹈学院,制
期刊
十几年前,我受中国外交部委派,去缅甸首都仰光担任驻缅使馆政务参赞。我以前的外交生涯大部分是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度过的,那里的人民刚毅尚武、勇敢豪爽,但在信仰佛教的缅甸,百姓斯文温柔、修身静性,刚到缅甸,我有些不习惯,慢慢地入乡随俗。    礼佛点滴    工作关系,我和爱人经常出席宗教活动,有机会在各地观光,参观大小寺庙、式样各异的佛塔、佛像,还和缅甸友人一起叩头拜佛。按照缅甸习俗,进庙之前必须脱鞋
期刊
1991年,我结识了周恩来的贴身卫士韩福裕老人。那年他刚从毛主席纪念堂离休。我俩一见面,他就自我介绍说:“我现在是一证在手,二事不问,三员及第,四不清楚……”其中的“三员”就包括离退休后要当孙子、孙女的“保育员”。  几年前,也轮到我退休了。退休后的我因为自己的孙子、孙女都已上学读书,“保育员”的滋味我没有体验到。每每对照起韩老的话来,我总觉得颇有几丝遗憾。  去年,同住一楼道的邻居家生下一个小男
期刊
我和老伴结婚43年了,差不多有25年的时光过的是“牛郎织女”的日子,我从农村到城市、从山东到北京四处漂泊。我们之间虽然没有山盟海誓的浪漫,却有情比金坚的牢固。    小诗传情,“井台会”结缘    1960年我考入烟台师专,这所学校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坐落在烟台市郊外一处荒山坡上。吃的、喝的、住的、用的全部要靠我们这些学生自力更生。  打水是轻体力劳动,主要是女同学来干。我从小体质就比较差,
期刊
91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国保,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5年11月在家人陪伴下,从当年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赣南踏上征途,至今年3月,历时3个多月再次走完长征路,成为全国重走长征路中年龄最大的人。    我为自己是长征人而骄傲    刘国保出生在江西省闻名的“红军县”兴国县社富乡山村。1932年,年仅18岁的刘国保参加了革命红军,被编入“兴国模范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刘老带着战友们死
期刊
2005年初春,又一位中共元老级人物,一位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金融、水电战线出色的管理领导干部,在96岁时驾鹤西去了,他的名字叫李葆华。  也许年轻一代不很熟悉他的名字,那么他父亲却是家喻户晓的英雄,1921年中共的创始人,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导师,毛主席的马列启蒙老师——李大钊。  “近朱者赤”, 1925年,年仅16岁的李葆华就在父亲李大钊的教育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
期刊
退休4年了,这4年里最大的收获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我们的二女儿安家在英国,她和女婿邀我和老伴在那里住了近一年时间。回国后时时想起那段异国生活,以及我结识的中外朋友。    英格兰边境重城——卡莱尔    女儿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卡莱尔并不知名,但它却是英格兰西北的边疆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卡莱尔开车北行,不出10分钟就到达了英格兰北部边境,进入神秘的苏格兰丘陵地带。女儿介绍说,这里就是英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