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然而其“宏大叙事”使其学习起来如“天方夜谭”,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则通过其逼真、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处理问题,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开放性思维的锻炼,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人文社科类、技术类、工程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枯燥乏味,是每一个讲授经济学的老师都能体会的。但是,如何能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如何能使学生迅速而直观地领会其深刻宗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目前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鉴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大量的图形、数据、数学公式及推导、表格等贯穿其中,往往教师会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它的“宏大叙事”,对刚刚从应试教育的重围中杀将出来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像似“天方夜谭”。这种教学效果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本土的经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会强化学生对宏观理论知识的把握,树立其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并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初首创的,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会于特定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论证、图形、表格等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国民收入决定一章中,对于其中的三市场四部门的分析背景并不完全清楚,以及其中有关支出法对于国民收入的计算及乘数理论亦如此;关于IS—LM以及AS—AD模型的分析中,学生并不能从直观的感受上来理解,只基于最机械的记忆。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恰当的载体,将这些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采用现实经济问题作为依托,包括当前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并非是简单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注重将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案例教学并非以教师对宏观经济原理的讲述为切入点,而是从精选出的案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情景,让其通过思考和处理问题得到有效的锻炼,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符合当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3.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培养其处理复杂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选取现实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在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过程中,以当前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进行剖析,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够真正领会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宏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教学案例的选择力求深入浅出,突出实用性,具体如下:
1.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优良性。如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应章节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包含经济学原理的基本要素。就通货膨胀理论这一节而言,应结合通货膨胀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表现、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多个案例,尽可能多角度地全面阐释所涉及的知识点。选择和编写优良的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教师可凭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及通过生活实践、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撰写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可借助其他媒介获得“二手资料”,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素材取舍能力。
2.应多增加背景案例的铺垫。如前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背景,学生往往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就某个理论只能在该理论内部兜圈子,而不能很好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铺叙,因此,对宏观经济知识感觉晦涩难懂。如在介绍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主要概念以及国民收入循环时,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三大市场四大部门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关于宏观经济的学派之争,也要予以必要的时代背景介绍,否则关于各学派的相互区别,学生多机械记忆,瞬间即遗忘,不能将其作为有机体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利息理论、货币理论的不同,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分析。背景型案例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进行铺垫,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较好的理解。
3.案例的选取应具有逻辑性和时效性。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其内在逻辑关系,使案例分析成为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如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导言部分,需要先对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二者之间的演进过程进行说明,才能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这两大分支,在对宏观经济学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方可开展后面具体内容的探讨。在介绍消费理论的同时,可以用关于蜜蜂消费习惯的寓言故事揭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能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示范消费、攀比消费、中外消费习惯的不同等小故事情节予以透彻的展示。其次,关于宏观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当时刻关注当前经济热点及最新宏观政策的动向。如针对国家目前出台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使许多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可通过发生在眼前的事例来加以阐释;关于货币乘数的讲述,可对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分析,并搜集关于我国央行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以及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数据资料来分析;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可剖析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以及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解释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等;关于通货膨胀内容的讲述,可结合目前的物价上涨等实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介绍。通过这些发生在眼前和身边的案例,使宏观经济学涉及的理论不再显得遥远和空洞。 三、《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打破以往单纯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者,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
2.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与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确实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重点难点,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要防止出现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片面做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强调系统性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后研讨之间的关系。必要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讲师要把相关理论知识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则依据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培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解释,可正确引导学员快速发现理论与案例之间的联系,并能有意识地采用理论去解释案例。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通过良好互动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但课后研讨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课后可让学员主动去发掘和搜集相关案例,引导学员主动关注热点现实问题,可作为下次课堂讨论内容的充实。
4.注重利用丰富的资源。多媒体教学目前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其课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动画作图、背景声音解说、录像播放等,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应善加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摘录书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的纸质案例或者从电视、网络上下载视频案例。经济学课程与现实联系紧密,许多报刊杂志时常刊发经济评论类文章,这类文章是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实际分析的典范文章,非常适宜课堂分析,如《中国财富》、《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杂志报刊。其次,电视节目如“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经济信息联播”等经济栏目所报道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都是很好的案例素材。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网络资源还可以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提供阅读资料、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以弥补课堂学时有限的不足,学生还可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和论文,并通过网络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尤其是开设讨论专版,对热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J].经济师,2011,7.
[2]翟仁祥,仇燕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
[3]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人文社科类、技术类、工程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枯燥乏味,是每一个讲授经济学的老师都能体会的。但是,如何能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如何能使学生迅速而直观地领会其深刻宗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目前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鉴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大量的图形、数据、数学公式及推导、表格等贯穿其中,往往教师会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它的“宏大叙事”,对刚刚从应试教育的重围中杀将出来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像似“天方夜谭”。这种教学效果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本土的经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会强化学生对宏观理论知识的把握,树立其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并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初首创的,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会于特定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论证、图形、表格等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国民收入决定一章中,对于其中的三市场四部门的分析背景并不完全清楚,以及其中有关支出法对于国民收入的计算及乘数理论亦如此;关于IS—LM以及AS—AD模型的分析中,学生并不能从直观的感受上来理解,只基于最机械的记忆。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恰当的载体,将这些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采用现实经济问题作为依托,包括当前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并非是简单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注重将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案例教学并非以教师对宏观经济原理的讲述为切入点,而是从精选出的案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情景,让其通过思考和处理问题得到有效的锻炼,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符合当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3.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培养其处理复杂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选取现实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在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过程中,以当前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进行剖析,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够真正领会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宏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教学案例的选择力求深入浅出,突出实用性,具体如下:
1.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优良性。如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应章节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包含经济学原理的基本要素。就通货膨胀理论这一节而言,应结合通货膨胀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表现、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多个案例,尽可能多角度地全面阐释所涉及的知识点。选择和编写优良的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教师可凭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及通过生活实践、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撰写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可借助其他媒介获得“二手资料”,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素材取舍能力。
2.应多增加背景案例的铺垫。如前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背景,学生往往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就某个理论只能在该理论内部兜圈子,而不能很好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铺叙,因此,对宏观经济知识感觉晦涩难懂。如在介绍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主要概念以及国民收入循环时,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三大市场四大部门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关于宏观经济的学派之争,也要予以必要的时代背景介绍,否则关于各学派的相互区别,学生多机械记忆,瞬间即遗忘,不能将其作为有机体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利息理论、货币理论的不同,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分析。背景型案例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进行铺垫,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较好的理解。
3.案例的选取应具有逻辑性和时效性。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其内在逻辑关系,使案例分析成为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如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导言部分,需要先对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二者之间的演进过程进行说明,才能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这两大分支,在对宏观经济学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方可开展后面具体内容的探讨。在介绍消费理论的同时,可以用关于蜜蜂消费习惯的寓言故事揭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能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示范消费、攀比消费、中外消费习惯的不同等小故事情节予以透彻的展示。其次,关于宏观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当时刻关注当前经济热点及最新宏观政策的动向。如针对国家目前出台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使许多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可通过发生在眼前的事例来加以阐释;关于货币乘数的讲述,可对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分析,并搜集关于我国央行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以及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数据资料来分析;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可剖析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以及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解释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等;关于通货膨胀内容的讲述,可结合目前的物价上涨等实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介绍。通过这些发生在眼前和身边的案例,使宏观经济学涉及的理论不再显得遥远和空洞。 三、《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打破以往单纯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者,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
2.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与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确实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重点难点,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要防止出现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片面做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强调系统性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后研讨之间的关系。必要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讲师要把相关理论知识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则依据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培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解释,可正确引导学员快速发现理论与案例之间的联系,并能有意识地采用理论去解释案例。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通过良好互动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但课后研讨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课后可让学员主动去发掘和搜集相关案例,引导学员主动关注热点现实问题,可作为下次课堂讨论内容的充实。
4.注重利用丰富的资源。多媒体教学目前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其课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动画作图、背景声音解说、录像播放等,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应善加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摘录书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的纸质案例或者从电视、网络上下载视频案例。经济学课程与现实联系紧密,许多报刊杂志时常刊发经济评论类文章,这类文章是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实际分析的典范文章,非常适宜课堂分析,如《中国财富》、《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杂志报刊。其次,电视节目如“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经济信息联播”等经济栏目所报道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都是很好的案例素材。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网络资源还可以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提供阅读资料、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以弥补课堂学时有限的不足,学生还可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和论文,并通过网络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尤其是开设讨论专版,对热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J].经济师,2011,7.
[2]翟仁祥,仇燕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
[3]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