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的“阅卷者”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84476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恍悟:电视人与观众的关系并非对等。如果将电视人视为应对广大受众文化诉求的“答题者”,那么,节目便是“作品”,观众便是“阅卷者”。
  阅卷者是个特殊的复杂的庞大人群,他们松散地活跃在千家万户的客厅里,面对琳琅满目的电视作品,他们似乎越来越缺少耐心,手持着遥控器从“调台”到 “扫台”,停留于某个频道或节目的时间也由几分钟变成“几秒钟”。
  而且,不同时段的观众、不同年龄的观众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不同心情、不同环境,往往也会给出不同的评判结果。有资深电视人举例说,某位老兄喝了小酒之后,回到家中,调到某台,恰好看到某节目,然后他一口气提出了几条整改建议来。如果你真按照他说的去改,那些忠实的观众还会看吗?而他,本来也就偶尔看了这么一次。
  不同阶层对电视作品的评判有不同标准、不同的评判结果——可以理解。而一些评判,如果来自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对电视人而言就不可忽视或小视了,因为这种评判往往左右电视人的命运,如同高考试卷的分数高低一样。当然,一般观众的主流意见、强烈反应也会产生积聚,直至左右管理者的看法。不过,这些毕竟是间接的,可选择性的,就像高考作文公布后,高分作文的批阅总有方方面面的议论,但是并不能改变结果,至多只是提醒“评审”下一次要加以调整或改善。
  高考、中考作文的批改,大致是有规律或套路可循的,而电视产品的制作,往往面对不同的评判标准,不同的审美取向,作为电视人,既要适度迎合受众需求,又要尽力引导受众诉求,切换为电视人常用术语:节目既要收视率,又要影响力,既要关注度,又要美誉度。电视人因此常常忐忑纠结,左右为难,难就难在“度”的把握、“量”的把握。
  具体到日常的某个时段的某档节目,面对社会各界的评判,电视人既要直面挑战,又要曲线妥协。电视台现在的节目安排就是对受众收视习惯、审美心理的一种妥协。晚间黄金时间是电视剧、民生新闻,有如一口下去两眼冒火的“二锅头”,这是寻常百姓、家庭妇女的最爱;晚间“铁锡”时间则是高端人文节目带,类似需要慢慢品味的“碧螺春”,这是都市夜归人群休息之前的喜好。
  你若不做让步,倒过来编排试试?电视台目前的栏目结构,也是基于对受众收视行为、媒介素养以及电视竞争生态的一种平衡,高端的节目总是“高处不胜寒”,少量制作、限量引进,属于填充时间的“边角料”,好听的说法可能是提升频道形象的“调味品”,而那些琐碎的、通俗的、浅薄的总是大量供应、批量生产,他们才是各地荧屏上的“主菜”“猛料”,因为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开阔的市场需求。
  电视节目制作的技巧把握,是一个常态的动态的过程,每个时段,每档节目的叙事策略、结构安排、表达方式都要顾及目标受众以及不同层次的随机受众的反应,时时要有“二锅头”还是“碧螺春”的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们的考试,也许紧张刺激,但都不过是“小儿科”啦。
其他文献
什么是聪明电影?  “聪明电影”概念是对传统“好电影、坏电影”的取代。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要拍“好电影”,每一个人也想拍“好电影”。就像导演跟演员说,你得往好里演,可是“好里”是哪里,并没有客观指向。所以,光说“好电影”,难以界定一部电影的真正价值。要想评判一部电影的真正价值,就需考察其是否具有一套严谨的操作程序,是否有将“显著的观众吸引力熔铸于影片灵魂”的产品气质。唯如此,电影作为“产品”才具有独
期刊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  2000年之后,新丝绸之路的崛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中国经济连年快速增长,伊斯兰走廊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借助于古老的道路,中国参与到世界之中。在几千年来的丝绸之路上,这样的故事其实并不算新鲜。  这是一部记录重新崛起的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我们所关注的,是今天为美好生活而努力的人们,支撑他们的强大动力是什么?  我们发现,在中国经
期刊
7月17日至19日,中国纪录片界近300名精英人士集结河南郑州,共襄盛举。由央视纪录频道发起的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播出联盟在此间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纪录片行业从此进入联盟时代。  作为中国纪录片产业旗舰,央视纪录频道自2011年开播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两年多来,纪录频道以超常的发展速度,在收视、影响、广告、海外销售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春晚》、《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
期刊
最近《中国好声音》等“综艺大片”的荧屏之战上演得如火如荼,7月12日好声音第二季首播CSM46城收视达到了3.62%,深夜重播居然也达到1.576%。这是令人瞠目的收视成绩,它的背后是久违的观众看电视的热情。  有人说,综艺大片时代危机四伏,电视台竞相购买国外模式节目,30多档模式引进节目拥挤于喧嚣的方寸荧屏上,本土原创节目却大多“失声”。  在我看来这倒很正常,并且失不失声显然不能归罪于模式节目
期刊
对于普通受众来说,演艺业有时是个寄托着古怪期望与宣泄点的行业:没事儿的时候,大家老盼着这个领域出点儿热闹,到真热闹起来,人们又鸡一嘴鸭一嘴吵作一团。韩红和黄晓明在“导师”席上“激情一吻”就是眼前的例子,明明是笑闹、为节目添加佐料,视频段落在网上俯拾皆是,可娱乐新闻的标题党们,照样还要围着一个“吻”字乐此不疲。  知名艺人出镜选秀节目,为的是自身的品牌延伸、知名度再扩大;选秀节目请名人,为的是借对方
期刊
本期KIM的专栏《组织结构创新》介绍了一条有嚼头的信息:今年早些时候,前BBC总裁George Entwistle表示,计划两年内对BBC现有的电视、广播、网络分立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因为“BBC的未来取决于一种全新的数字内容”。BBC对“归类的盒子”式的传统媒体组织结构的审视早已有之——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带来的全新挑战,无论按照技术划分,还是按内容类别搭建的媒体结构,都无法构建灵活高效的运转机制。
期刊
记者:去年,“快男快女”系列停办,这个暂停键对今年“快男”的举办是好事还是坏事?有人说2013“快男”的成败对于湖南卫视来说意味很多,对此,你怎么看?  李浩:我们严格按照总局对我们选秀节目的要求来安排播出时间。尽管去年停办,但也给了我们更多时间去策划和筹备。今年“快男”节目播出后,收视、口碑、美誉度都非常好,仅在《男声学院》播出阶段就捧红了左立、贾盛强、华晨宇、侯开亮、郑永单等偶像人气选手,他们
期刊
2013“优酷牛人盛典——梦想绽放” 7月5日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盛大揭幕,来自不同国家,但均发端于优酷平台的二十九组牛人集体亮相,论剑“优酷牛人十八般绝技”,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目不暇接的精彩表演。优酷当家女主播汪聪搭档吴宗宪、柳岩“无言组合”组成的主持阵容,不仅妙语连珠,爆笑全场,更佩服于现场优酷牛人的才艺。其中吴宗宪柳岩按捺不住激动之情,向优酷牛人当场拜师求技。  牛人串烧引爆开幕十八般绝技hig
期刊
记者:今年“快男”在赛制、评委、选手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为什么要做这种改变?核心思路是什么?  龙丹妮:创新思路就是“真实”,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做作的世界。刚开始你可能对他嗤之以鼻,这唱的什么呀,到后来你会发现他很真实,很朴素,尽管不完美,这就是原生态的魅力。  就像今年的四位评委,未必都在声音技巧上多牛,但每个人都特立独行,是所在行业绝对的精神领袖和青年楷模。我们倡导音乐只是一种表达载体,真正要传
期刊
最近参加了“创新与真人秀节目论坛”,一些制片人谈到了中国电视台组织结构中的制片人团队。我不由想到,这样的架构会对内容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任何类型的机构里,创新过程或多或少都会打断现存的制作和管理体系。制作新节目往往需要新的技巧,新的制作方法,有时也会需要新的团队。随着视听媒体快速发展,影响其成功的要素——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让我们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