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抉择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理论建树,在对外关系的表述方面出现许多引人注目新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首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
  政治报告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幾年来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成为第十一部分的标题,占有突出的位置。
  为什么要强调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近些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强大起来之后向何处去?引发了种种议论。有人说中国崛起是威胁,也有人说中国崛起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在人类历史上,后起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甚至引发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就是例证。前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在如此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公开、坦诚地向国际社会阐明自己的战略取向。为此,经过深思熟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没有通过扩张并破坏对方利益来实现崛起的强烈动机和需求,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点也决定了中国的抉择只能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和平发展来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不断改善亿万人民的生活是中国的自身根本利益。为此,中国需要而且能够与国际社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中国需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会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新就新在它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越后起大国传统的崛起之路,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内需,挖掘潜力,改革创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更不是相背离的历史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争取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总目标。
  正因为如此,中国对内寻求和谐,对外寻求和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的新理念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几年来提出的另一个重大战略理念。现在正式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世界的共同繁荣息息相关。目前世界人民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各种挑战。从机遇方面看,当今的世界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人类社会出现了光明的前景,国际大环境有利于世界人民分享发展机遇,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世界局势从总体上看趋向缓和,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持续增长,制约战争的因素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增长。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有所求不断加深,使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利益紧密相连,共同利益日益增多,从而使各方通过双赢、多赢方式实现共同发展成为可能。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另一方面,许多全球性问题,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流行性疾病传播、核扩散、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也对人类构成新的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面对。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下,我们应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倡导坚持和平、反对武力,相互尊重、主权平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等重要原则。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外交工作的目标是要积极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新提法
  
  过去有几次党的代表大会在国际秩序的表述方面,都提出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如今,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如何对待现有的国际秩序方面有了新的提法。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一新提法表明中国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形势,在国际秩序方面有了新的建设性的战略思路。
  国际秩序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冷战”结束后,虽然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冲击,但维系当代国际秩序的主要机制——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联合国宪章》确认的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仍然是主导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现有的国际秩序,确有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但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已呈逐步上升之势。
  在此情况下,中国将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将以负责任的大国身份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以渐进的方式、和平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改革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不合理的方面。以此确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和平形象,建设性而不是造反者的形象。这就是十七大报告在国际秩序方面向国际社会传递的新信息。
  今后,在国际政治秩序方面,中国将提倡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提倡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经济秩序方面,中国将提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通过WTO的规则解决经济贸易争端。以此推动21世纪的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新表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中国开放战略之时,特别强调“互利共赢”四个字。这是因为,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高速发展会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妨碍别人的发展也深表关切。
  对此,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其中“互利共赢”四个字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理念和新思维。这就是不仅顾及本国的利益,同时兼顾别人的利益,在开放中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胡锦涛指出:“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我们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保证。
  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引领下,一个更加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和稳定的。
  首先,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因为当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建设与经济合作中是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其次,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必将继续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更大的合作空间,形成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和利害共同体,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0年至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01年至2005年,中国累计进口额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为其他国家创造了4千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7600亿美元,其中进口近8千亿美元。这表明,中国在不断扩大出口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进口市场。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将达到2.5万亿~2.8万亿美元。随着中国经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机会和就业规模效应。
  第三,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即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将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中的
  新亮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也有新的亮点。胡锦涛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体现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总体战略思路。
  在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将“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在21世纪,重视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大国的主要政策取向。国际形势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非传统安全因素持续上升,促使大国间的合作意愿进一步增强。中国和平发展首先要壮大自己,同时需要加强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这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从近期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协作多于摩擦。中美关系进一步确立了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定位,美国明确表示反对台独,这些都是中美关系的重要进展。中俄战略協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和欧盟、俄罗斯和欧盟的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利于国际战略力量的平衡。
  在“加强战略对话”的基础上,中国将着眼于世界大局,从长远的战略观点出发,不过分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争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同时妥善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进一步推动与发达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
  在周边关系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继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目前,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为了实现和平发展,中国努力实行“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的周边战略,即以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前提,以经济合作为主题,兼顾政治、军事、文化、环境等多种务实合作,营造安全可靠、经济繁荣、长期稳定的周边和平环境,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奉行睦邻、亲邻、富邻的政策。为此,中国将积极发展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采取积极有效的具体措施加速实现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战略设想。这是实现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有很大进展,双方共同商定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在此基础上,中国进一步推动了东盟与中、日、韩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机制。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宣言,表明东亚地区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安全领域。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于增进周边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继续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发展中国家历来是中国在国际事物中可以依靠的力量,在中国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仍然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重大问题上互相支持的政治优势,在国际斗争中争取多数,增加中国的回旋余地。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发展中国家始终是国际社会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国际影响在扩大,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因素。
  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为中国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今后,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全面合作,这包括在国际事务中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磋商协调,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在解决地区性的冲突与矛盾中,采取积极、稳妥、推动和平解决的方针。在经济贸易方面,应继续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并按照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探索新的合作途径。中国在重大场合要为发展中国家说话,要使发展中国家从中国和平发展中,从与中国的合作和相互支持中得到好处。
  在多边外交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继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这是因为,近年来多边外交日趋活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这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主权国家通过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在广泛的领域展开国际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因此,中国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要发展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必须十分重视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今后,中国将以联合国为主要舞台,以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为重点,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大会、亚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东亚领导人会晤等多边外交场合和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争取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逐步扩大中国的影响,有力地维护中国的主权和正当权益,并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而言之,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外关系方面的主旋律。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中国的长期主张、中国的文明理念、中国的基本原则、中国的不懈追求。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人类五分之一人口将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从而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并对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宫力教授应邀为本刊独家撰稿。
  
  宫力,法学博士,现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任访问学者。已出版的个人专著有《毛泽东与美国——毛泽东对美政策思想轨迹》、《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等7部。中央党校与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进程再探讨》,宫力任中方主持人。
  (信息反馈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责编:曹晓娟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以来,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高度关注。从地理方位和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印度都处于“一带一路”建设较为关键的位置,印度主流媒体如何报道“一带一路”倡议?又建构了怎样的“一带一路”形象?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而且与中印两国关系发展及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舆论场的呈现紧密相关。本文以世界各国报纸全文库(Access World News)为基础数据库,运用框架分析、内
期刊
我国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新闻实践提供了广阔沃土,为讲好中国故事创造了丰富选题。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展形象”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他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
期刊
在中国生产中心地带的东莞,新世纪酒店的宴会厅中正在举行一次紧急会议,宴会厅墙壁上的金粉已经开始脱落,昔日的辉煌似乎正在衰败。  这个气氛似乎暗合了东莞工业支持会此次紧急会议的主题。那就是讨论如何渡过这场对中国出口业打击如此巨大的金融风暴。  由于西方市场对他们廉价、大规模生产的货物的需求量几乎一夜之间枯竭,过去半年内收入下跌40%。每念及此,房间内与会者毫无例外都是脸色灰白,额头上渗着汗珠。  东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资源。  一、青年学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自2014年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就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部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
期刊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临近,外媒对中国大庆前的社会动向越来越关注,涉华报道的题材范围也渐趋广泛。驻华外媒记者走入中国的大街小巷,观察采访一些我们熟悉得不认为是新闻的社会百态。这些报道用“镜头似的白描手法”展现社会景象,用深入的采访体现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对当地生活的观感。这些文章读起来很轻松,能够在不经意中影响外国读者对中国的认识,很值得我们在对外宣传中借鉴。    关注身边事    “戴着红袖
期刊
英国计划2008年圣诞节前从伊拉克撤军    英国官员说,从2008年春季开始,英国将撤出近一半的驻伊拉克部队,但很可能继续提供飞机和特种部队保护美国人。英国无法保证能将驻伊英军保留到2008年底。英国首相布朗在访问伊拉克时说,英国将在今年圣诞节前从伊撤出约1000名军人,并在两个月内将巴士拉省的防务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英军最近把最后一个要塞从巴士拉市内迁移到了在巴士拉机场的主基地。英军称,伊拉
期刊
编者按:肩负全党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期盼,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七大不仅受到国人的瞩目,也受到世界的关注。媒体的介入是衡量世人对重大事件关注程度的“晴雨表”。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家媒体的1135名记者报名参加了十七大的报道。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十六大时的859人。有人说:十七大不仅是“民生盛宴”、“民主盛宴”,还是“新闻盛宴”。据了解,大会
期刊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闭幕,人们很快又将迎来2008年新一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召开。如何组织报道好这些重要的会议,提高报道的质量,一直是媒介传播人士不断探讨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2007年的“两会”报道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其中,CCTV-4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着力打造的深度报道重点节目《中国焦点2007》尤为显眼。在策划思路上,此节目最富创新意义的特点就是“互动”加“联动”。 
期刊
地方新闻是我国新闻对外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掌握不好外国读者兴趣和阅读习惯、目标受众针对性不强、写作手法平淡,地方新闻往往流于内容空泛、主题零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达不到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标准。如何以全球视野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从具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中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小见大”吸引和打动读者?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站文章《面对危机,东莞并未放弃希望》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由中国首倡至今,持续加速推进,已覆盖亚欧非大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利益诉求的国家150多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舆论瞩目的焦点和中心,境外涉华舆论环境更加复杂,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在中东欧国家中较有代表性的捷克、波兰、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五国的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以上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