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强调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主动性 互动交流 评价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理解活动,新知识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作一探讨。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老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的前提。如果仅仅看教师上课有无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时常不由自主地被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是极不准确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有位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圆形的?
2.大钟可以做成方形的,车轮能不能做成方形的?
3.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的呢?
学生在这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启发之下,学习圆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二、在互动交流中发挥主动性
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师生之间提问、答问频率很高,其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决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意义建构。事实上,真正的信息交流,应该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基础上的交流。
这种交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能否实现有效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老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或一味纯粹模仿,就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真正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该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开展好这样的反馈活动,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重新梳理和调整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有效地建构知识。
三、通过实践发挥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以我上“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来说明。我布置学生自制学具,课上,我鼓励他们踊跃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当问1立方米如何展示时,学生犯难了,有同学说:“老师,你不是搞错了吧,1立方米是指长、宽、高都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我爸说我家浴缸装满水也不够1立方米的水,那么大的体积,我们怎么做,又怎么能带到课堂上来呀?”我顺势说:“是呀,太大了,怎么带呢?那么1立方米到底是多大,谁能表达一下?”很快有学生答道:“老师,虽然比1米高,而身体的长、宽不够1米,但是我可以请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来展示1立方米的大小。”说完,他喊了八九个同学上台,让他们挤在一块儿,然后用讲台上的米尺认真地测量起来。长宽不够一米时,他就让同学站开些,高度超过1米,他又指挥同学们下蹲着。“这么大的空间就是1立方米。”其他同学看了也想参与表演,我干脆就让他们自由组合,都去亲自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学生正是在这种带有玩乐的活动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四、在评价中保护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逐步达到最佳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二次评价”的形式评价学生。
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例1:“35×5×2怎样算比较简便?”时,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计算,学生试算后汇报。
生1:我按照运算顺利从左到右计算,算法为:35×5×2=175×2=350。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种算法怎么样?
生2:生1的算法不简便,因为第一步35×5口算不方便,第二步175×2的口算也不方便。
生1:我的第一种算法确实不简便,我又想起来另一种算法:先把5和2相乘得l0,再把10与35相乘得350,算法为:35×5×2=35×(5×2)=35×10=350。
师:谁来评一评这种算法?
生3:这种算法简便,因为第一步5×2得10口算方便,第二步35×10得350口算也方便。
师:生1的思维真灵活,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简便的算法,建议大家以后做这一类题时采用他的简便算法。
这样的“二次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课堂是学生生长、成长的空间,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去飞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爱武,何永刚.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6).
[3]叶怀潮.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数学走进学生们的生活[J].考试周刊,2007(4).
[4]叶柱.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内蒙古教育,2003(1).
[5]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主动性 互动交流 评价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理解活动,新知识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作一探讨。
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老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的前提。如果仅仅看教师上课有无科学性问题,目的性如何,启发性如何,而不是看学生是否时常不由自主地被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是极不准确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能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有位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圆形的?
2.大钟可以做成方形的,车轮能不能做成方形的?
3.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的呢?
学生在这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启发之下,学习圆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二、在互动交流中发挥主动性
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师生之间提问、答问频率很高,其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决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意义建构。事实上,真正的信息交流,应该是基于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基础上的交流。
这种交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能否实现有效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如果老师创设的问题与布置的作业大多数是回忆、描述事实,或一味纯粹模仿,就很难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真正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该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开展好这样的反馈活动,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重新梳理和调整知识结构,有助于他们有效地建构知识。
三、通过实践发挥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以我上“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来说明。我布置学生自制学具,课上,我鼓励他们踊跃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当问1立方米如何展示时,学生犯难了,有同学说:“老师,你不是搞错了吧,1立方米是指长、宽、高都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我爸说我家浴缸装满水也不够1立方米的水,那么大的体积,我们怎么做,又怎么能带到课堂上来呀?”我顺势说:“是呀,太大了,怎么带呢?那么1立方米到底是多大,谁能表达一下?”很快有学生答道:“老师,虽然比1米高,而身体的长、宽不够1米,但是我可以请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来展示1立方米的大小。”说完,他喊了八九个同学上台,让他们挤在一块儿,然后用讲台上的米尺认真地测量起来。长宽不够一米时,他就让同学站开些,高度超过1米,他又指挥同学们下蹲着。“这么大的空间就是1立方米。”其他同学看了也想参与表演,我干脆就让他们自由组合,都去亲自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学生正是在这种带有玩乐的活动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四、在评价中保护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应该允许一部分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逐步达到最佳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二次评价”的形式评价学生。
例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例1:“35×5×2怎样算比较简便?”时,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计算,学生试算后汇报。
生1:我按照运算顺利从左到右计算,算法为:35×5×2=175×2=350。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种算法怎么样?
生2:生1的算法不简便,因为第一步35×5口算不方便,第二步175×2的口算也不方便。
生1:我的第一种算法确实不简便,我又想起来另一种算法:先把5和2相乘得l0,再把10与35相乘得350,算法为:35×5×2=35×(5×2)=35×10=350。
师:谁来评一评这种算法?
生3:这种算法简便,因为第一步5×2得10口算方便,第二步35×10得350口算也方便。
师:生1的思维真灵活,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简便的算法,建议大家以后做这一类题时采用他的简便算法。
这样的“二次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课堂是学生生长、成长的空间,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去飞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爱武,何永刚.数学课堂中优化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6).
[3]叶怀潮.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数学走进学生们的生活[J].考试周刊,2007(4).
[4]叶柱.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内蒙古教育,2003(1).
[5]王丽杰,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