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老师总能让我在生机勃勃的课堂中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升华情感。如此有生命力的课堂,让我终生难忘。”刚从北京大学南宁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北大南宁附属学校)毕业的李嘉裕如是说。
李嘉裕口中的“蓝老师”,是北大南宁附属学校教师蓝明平。“有生命力的课堂”,是蓝明平从教三十多年所追寻的语文教学境界。
在动态把握中生成“生命”
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叶圣陶曾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何为“教无定法”?在蓝明平看来,课堂是动态的,具有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随时会出现新问题、新情况,而“定法”既难以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又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将之转化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积极因素。“正因如此,我们的课堂不应是预设出来的,而应在动态中生成,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蓝明平说。
在教授《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发现一个人即使再坚强,在经历多次磨难后,意志也会消沉下来,苏轼就是这样。”随后该生分析了《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篇章的情感发展,以及“乌台诗案”,最后认为到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苏轼已经变得“消极起来了”。学生提出的这种情况是蓝明平没有预想到的。
该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未能全面把握苏轼的思想而对文章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那时,蓝明平灵机一动,决定当堂组织一次“研讨会”,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章結构和情感脉络,并罗列几篇能代表苏轼思想的诗词,让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分析和研讨,学生不仅对苏轼各种诗文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认识到了苏轼的思想是横跨儒、释、道三家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苏轼的诗文有极大助益。
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蓝明平将课堂的“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当然,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多种多样,既有有用因素也有无用因素甚至还有不利因素。蓝明平认为,教师要把握好“度”,才能将这些动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因素。就语文学科教学而言,要抓好这个“度”,首先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重难点;其次要研究分析每一篇文章,吃透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思想感情;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等,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最后要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动态因素的价值,并有效利用。
“‘师傅’的课自然流畅。他总能眼光独到地抓住任何一个动态性事件,灵活转化为有利于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这是我们年轻老师特别需要学习的地方。”蓝明平的“徒弟”,北大南宁附属学校教师覃婷婷如是说。
在拓展迁移中收获“生命”
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具有拓展迁移性的课堂。
蓝明平认为,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适当向课堂之外延伸,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教师既要重视深耕课堂教学,也要合理地向校园、家庭甚至是社会延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多元能力的学生。”蓝明平说。
在一次作文课中,蓝明平布置了一次题为“细品 ”的半命题作文。接到题目后,学生周彦承没能认真思考,选材、构思都很简单,最后他的作文得了一个很低的分数。蓝明平没有批评他,而是帮他细心分析了作文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同时鼓励他认真观察生活,尝试写观察日记。
不久,北大南宁附属学校举行语文月考,试卷中的作文题目恰好为“凝望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周彦承以“凝望木雕”为题,写自己在一次逛街中无意中走进一间木雕店,看到一个老者正在专心雕刻,最后老者把雕刻品送给他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让他明白,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他的这篇作文因为角度独特,感情真挚,立意深刻,获得了49分的高分(满分为50分)。
“如果没有蓝老师要求我进行生活观察,我就很难找到这么生动的案例,也写不出这样的作文。蓝老师不喜欢死教书,常常跳出课本的范围,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周彦承说。
在蓝明平看来,固有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枯燥的,如果缺乏适当的迁移,学生就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甚至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对此,蓝明平通常采取“旁敲侧击”的教学方法完成这种迁移。具体而言,就是在教授某个知识点或某篇课文时,不直接进入教学环节,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中。
在执教《猫》一课时,蓝明平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份“‘芙蓉鸟谋杀案’破案报告”。学生们拿着“报告”一头雾水,但蓝明平不急于开始上课,而是让学生先浏览这份“报告”,掌握一定的破案知识后才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将破案知识迁移到课文学习上,很快就破解了郑振铎在文中提到的猫“失踪或死亡”之谜,深入理解了作者爱猫以及为何“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
“这种知识的迁移很有意思,而且让我们很快理解了课文。”学生李秋雨说。
在情感熏陶中感悟“生命”
有生命力的课堂,还应该是具有情感韵味的课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蓝明平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他认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韵味,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语文知识,还应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而情感熏陶是实现后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是一篇饱含着浓浓父爱的课文。在一次授课即将结束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后便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觉得“作者很煽情,甚至有点软弱”。面对学生的这一结论,蓝明平认为这是一个进行情感教育的契机,于是便将这一问题推向全班,由学生组织自由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分析之后,学生们找到了作者情感的脉络:“祖母死了”在作者心里埋下了伤心的种子,后因“我”要回北京念书,父亲终究不放心就要到车站送“我”,然后通过“戴”“穿”“蹒跚”“探”“爬”“攀”“缩”“倾”等词语的描述,看到了老父亲的背影,因为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作者会留下眼泪也就自然而然了。“蓝老师很重视培养我们的情感品悟能力。我觉得,听蓝老师的语文课,特充实。”学生王可说。
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是蓝明平落实语文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摘取课文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品读、感悟,也是他抓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蓝明平认为,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而文中的一字一句则是这一载体的具体“部件”,教师授课时需要对这些“部件”进行甄选、解读,才能走进文本深处,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执教《出师表》一文时,蓝明平就选取了“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等句子,重点进行拆解、分析、演绎、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拳拳忠心。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来,蓝明平一直追寻既生动有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高效又具有深厚底蕴的有生命力的语文,这使得他取得了突出的语文教学成绩,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评为南宁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获聘为南宁市中考评卷组组长,并两次参与南宁市中考语文命题工作。
(责编 蒋海兰)
李嘉裕口中的“蓝老师”,是北大南宁附属学校教师蓝明平。“有生命力的课堂”,是蓝明平从教三十多年所追寻的语文教学境界。
在动态把握中生成“生命”
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叶圣陶曾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何为“教无定法”?在蓝明平看来,课堂是动态的,具有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随时会出现新问题、新情况,而“定法”既难以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又不能很好地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将之转化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积极因素。“正因如此,我们的课堂不应是预设出来的,而应在动态中生成,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蓝明平说。
在教授《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发现一个人即使再坚强,在经历多次磨难后,意志也会消沉下来,苏轼就是这样。”随后该生分析了《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篇章的情感发展,以及“乌台诗案”,最后认为到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苏轼已经变得“消极起来了”。学生提出的这种情况是蓝明平没有预想到的。
该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未能全面把握苏轼的思想而对文章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那时,蓝明平灵机一动,决定当堂组织一次“研讨会”,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记承天寺夜游》的文章結构和情感脉络,并罗列几篇能代表苏轼思想的诗词,让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分析和研讨,学生不仅对苏轼各种诗文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认识到了苏轼的思想是横跨儒、释、道三家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苏轼的诗文有极大助益。
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蓝明平将课堂的“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当然,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多种多样,既有有用因素也有无用因素甚至还有不利因素。蓝明平认为,教师要把握好“度”,才能将这些动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因素。就语文学科教学而言,要抓好这个“度”,首先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重难点;其次要研究分析每一篇文章,吃透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思想感情;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等,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最后要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动态因素的价值,并有效利用。
“‘师傅’的课自然流畅。他总能眼光独到地抓住任何一个动态性事件,灵活转化为有利于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这是我们年轻老师特别需要学习的地方。”蓝明平的“徒弟”,北大南宁附属学校教师覃婷婷如是说。
在拓展迁移中收获“生命”
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具有拓展迁移性的课堂。
蓝明平认为,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适当向课堂之外延伸,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教师既要重视深耕课堂教学,也要合理地向校园、家庭甚至是社会延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多元能力的学生。”蓝明平说。
在一次作文课中,蓝明平布置了一次题为“细品 ”的半命题作文。接到题目后,学生周彦承没能认真思考,选材、构思都很简单,最后他的作文得了一个很低的分数。蓝明平没有批评他,而是帮他细心分析了作文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同时鼓励他认真观察生活,尝试写观察日记。
不久,北大南宁附属学校举行语文月考,试卷中的作文题目恰好为“凝望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周彦承以“凝望木雕”为题,写自己在一次逛街中无意中走进一间木雕店,看到一个老者正在专心雕刻,最后老者把雕刻品送给他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让他明白,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他的这篇作文因为角度独特,感情真挚,立意深刻,获得了49分的高分(满分为50分)。
“如果没有蓝老师要求我进行生活观察,我就很难找到这么生动的案例,也写不出这样的作文。蓝老师不喜欢死教书,常常跳出课本的范围,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习。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周彦承说。
在蓝明平看来,固有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枯燥的,如果缺乏适当的迁移,学生就容易产生倦怠情绪,甚至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对此,蓝明平通常采取“旁敲侧击”的教学方法完成这种迁移。具体而言,就是在教授某个知识点或某篇课文时,不直接进入教学环节,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中。
在执教《猫》一课时,蓝明平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份“‘芙蓉鸟谋杀案’破案报告”。学生们拿着“报告”一头雾水,但蓝明平不急于开始上课,而是让学生先浏览这份“报告”,掌握一定的破案知识后才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将破案知识迁移到课文学习上,很快就破解了郑振铎在文中提到的猫“失踪或死亡”之谜,深入理解了作者爱猫以及为何“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
“这种知识的迁移很有意思,而且让我们很快理解了课文。”学生李秋雨说。
在情感熏陶中感悟“生命”
有生命力的课堂,还应该是具有情感韵味的课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蓝明平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他认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韵味,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语文知识,还应培育学生的高尚情操,而情感熏陶是实现后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是一篇饱含着浓浓父爱的课文。在一次授课即将结束时,有学生提出,作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后便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觉得“作者很煽情,甚至有点软弱”。面对学生的这一结论,蓝明平认为这是一个进行情感教育的契机,于是便将这一问题推向全班,由学生组织自由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分析之后,学生们找到了作者情感的脉络:“祖母死了”在作者心里埋下了伤心的种子,后因“我”要回北京念书,父亲终究不放心就要到车站送“我”,然后通过“戴”“穿”“蹒跚”“探”“爬”“攀”“缩”“倾”等词语的描述,看到了老父亲的背影,因为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作者会留下眼泪也就自然而然了。“蓝老师很重视培养我们的情感品悟能力。我觉得,听蓝老师的语文课,特充实。”学生王可说。
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是蓝明平落实语文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摘取课文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品读、感悟,也是他抓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蓝明平认为,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而文中的一字一句则是这一载体的具体“部件”,教师授课时需要对这些“部件”进行甄选、解读,才能走进文本深处,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执教《出师表》一文时,蓝明平就选取了“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等句子,重点进行拆解、分析、演绎、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拳拳忠心。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来,蓝明平一直追寻既生动有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高效又具有深厚底蕴的有生命力的语文,这使得他取得了突出的语文教学成绩,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获评为南宁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获聘为南宁市中考评卷组组长,并两次参与南宁市中考语文命题工作。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