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音乐课堂要学习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包含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与和声等。只有逐步的了解并掌握着了这些音乐素养,理解了音乐要素与音乐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欣赏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就小学的音乐课欣赏课而言,如何把握好音乐要素与欣赏文本之间的教学关系?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上渗透音乐要素等问题一一摆在小学音乐教师面前。本文就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要素的渗透介绍几种方法。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课;音乐要素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76-01
正文: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感受与欣赏是课程内容框架的领域之一,其中“音乐表现要素”就是领域中的第一点。从音乐要素来看,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学习掌握包含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与和声等内容。在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们基本会从音乐的情绪、结构、表现的内容、以及听辨演奏乐器上来引领学生欣赏。进而忽视了音乐基本要素的渗透,只欣赏了作品所表现的外在的内容,而没有联系到音乐要素进行剖析欣赏。长期下去,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欣赏能力与水平难以提升。
一、音乐要素与音乐文本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音乐文本,或者一个乐句,都是由若干音乐要素组成的。音樂文本是躯干,音乐要素就是细胞。不同音乐要素的有机组合,才能造就不同色彩的音乐文本。音乐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体裁、风格与流派等,都是作曲家通过改变音乐要素的结构来决定的。音乐如果单一从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情绪、结构、联想的内容来欣赏,就显得很浅显,因为音乐本身就能给你答案。而如果从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上寻根问底,就会明白浅显的表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作曲家要这样去创作等问题。长此以往,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将大幅提升,才能真正理解音乐,陶冶情操。所以,音乐要素在欣赏课教学中的渗透至关重要。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要素渗透的方法。
1、在音乐的情景欣赏中渗透力度、音色与和声。
比如在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的引子部分时,一般老师会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表现什么情景?由什么乐器演奏?学生通过探索会回答,这是号角声,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发出了讯号,由圆号演奏等等。这些都是音乐文本表象的东西,一般都能听出来。
那么怎样去渗透音乐要素呢?第一,前后两声号角力度上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对比就知道,第一声强一点,第二声号角弱一些。第二,那么为什么第一声要强一点,第二声要弱一些呢?因为号角声是从近处传向远处。第三,你听一听第一声号角里面有几个声音?学生仔细听能听出来两个声音(声部)。第四,再仔细对比,第一声号角里面的两个声部是高音音量大还是低音音量大?而第二声号角里面,又是哪一个声部的音量要弱一些呢?学生通过对比知道,第一声号角高音声部强一点,第二声号角低音声部强一点。第五,在这个引子里面,除了号角声,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还有弦乐器的一个衬托长音。这个长音起到什么作用?像是描述黎明的曙光。多疑这个引子部分表现的是“在黎明吹响了号角,喜讯传开”。
通过以上欣赏方法,在一个简短的引子中渗透了力度、音色与和声等要素,通过这些音乐要素知道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是“在黎明吹响了号角,喜讯传开”。
2、在音乐情绪的欣赏中渗透节奏与速度。
一般来说,音乐节奏越密集,给人的感觉越是紧张兴奋,音乐节奏越稀疏,给人的感觉越放松平缓。同样的旋律,如果改变节奏与速度,所表现的音乐情绪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在欣赏勃拉姆斯的管弦乐曲《摇篮曲》时,乐曲本身速度是慢速,表现的情绪很安静祥和。作曲家为什么不把速度定位快速呢?我们来尝试一下,把速度提到小快版,用圆舞曲的速度来演奏,会有什么效果?在经过实践以后,学生会发现改变速度的话,乐曲会变得非常欢快,不再是一首宁静祥和的摇篮曲了。说明速度在情绪表现中非常重要。
3、在主题旋律的欣赏中渗透音色变化的个性。
比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彼得与狼》一课中,彼得、爷爷、狼、猫、鸭子、小鸟、猎人都用不同的主题旋律来刻画,表现每一个人物角色的乐器各不相同。学生在了解了不同乐器表现不同角色以后,要继续追问思考。为什么要用长笛刻画小鸟呢?因为长笛的音色高亢明亮,旋律跳跃欢快,还能用长笛模仿小鸟的叫声。为什么要用大管来刻画老爷爷的形象而不用大号呢?经过探索发现,老爷爷的声音沙哑了,大号的声音虽然低沉会后,但是没有沙哑的音色,而大管恰巧有点沙哑的音色,刚好表现老爷爷喋喋不休的个性特点等等。
又比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用竹笛、吉他和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旋律,给人的音乐情感是有所变化的,这些都是不同音色在音乐中的奇妙作用。
三、结语
总结,音乐要素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渗透的方法有很多,老师们要抛弃文本,回归到音乐要素中,引领学生去不断探索音乐中最基础的奥秘,就能不断提升欣赏水平,提高审美能力,畅享音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课;音乐要素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76-01
正文: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感受与欣赏是课程内容框架的领域之一,其中“音乐表现要素”就是领域中的第一点。从音乐要素来看,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学习掌握包含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与和声等内容。在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们基本会从音乐的情绪、结构、表现的内容、以及听辨演奏乐器上来引领学生欣赏。进而忽视了音乐基本要素的渗透,只欣赏了作品所表现的外在的内容,而没有联系到音乐要素进行剖析欣赏。长期下去,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欣赏能力与水平难以提升。
一、音乐要素与音乐文本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音乐文本,或者一个乐句,都是由若干音乐要素组成的。音樂文本是躯干,音乐要素就是细胞。不同音乐要素的有机组合,才能造就不同色彩的音乐文本。音乐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体裁、风格与流派等,都是作曲家通过改变音乐要素的结构来决定的。音乐如果单一从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情绪、结构、联想的内容来欣赏,就显得很浅显,因为音乐本身就能给你答案。而如果从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上寻根问底,就会明白浅显的表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作曲家要这样去创作等问题。长此以往,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将大幅提升,才能真正理解音乐,陶冶情操。所以,音乐要素在欣赏课教学中的渗透至关重要。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中音乐要素渗透的方法。
1、在音乐的情景欣赏中渗透力度、音色与和声。
比如在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的引子部分时,一般老师会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表现什么情景?由什么乐器演奏?学生通过探索会回答,这是号角声,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发出了讯号,由圆号演奏等等。这些都是音乐文本表象的东西,一般都能听出来。
那么怎样去渗透音乐要素呢?第一,前后两声号角力度上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对比就知道,第一声强一点,第二声号角弱一些。第二,那么为什么第一声要强一点,第二声要弱一些呢?因为号角声是从近处传向远处。第三,你听一听第一声号角里面有几个声音?学生仔细听能听出来两个声音(声部)。第四,再仔细对比,第一声号角里面的两个声部是高音音量大还是低音音量大?而第二声号角里面,又是哪一个声部的音量要弱一些呢?学生通过对比知道,第一声号角高音声部强一点,第二声号角低音声部强一点。第五,在这个引子里面,除了号角声,你还能听到什么声音?还有弦乐器的一个衬托长音。这个长音起到什么作用?像是描述黎明的曙光。多疑这个引子部分表现的是“在黎明吹响了号角,喜讯传开”。
通过以上欣赏方法,在一个简短的引子中渗透了力度、音色与和声等要素,通过这些音乐要素知道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是“在黎明吹响了号角,喜讯传开”。
2、在音乐情绪的欣赏中渗透节奏与速度。
一般来说,音乐节奏越密集,给人的感觉越是紧张兴奋,音乐节奏越稀疏,给人的感觉越放松平缓。同样的旋律,如果改变节奏与速度,所表现的音乐情绪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在欣赏勃拉姆斯的管弦乐曲《摇篮曲》时,乐曲本身速度是慢速,表现的情绪很安静祥和。作曲家为什么不把速度定位快速呢?我们来尝试一下,把速度提到小快版,用圆舞曲的速度来演奏,会有什么效果?在经过实践以后,学生会发现改变速度的话,乐曲会变得非常欢快,不再是一首宁静祥和的摇篮曲了。说明速度在情绪表现中非常重要。
3、在主题旋律的欣赏中渗透音色变化的个性。
比如在欣赏管弦乐曲《彼得与狼》一课中,彼得、爷爷、狼、猫、鸭子、小鸟、猎人都用不同的主题旋律来刻画,表现每一个人物角色的乐器各不相同。学生在了解了不同乐器表现不同角色以后,要继续追问思考。为什么要用长笛刻画小鸟呢?因为长笛的音色高亢明亮,旋律跳跃欢快,还能用长笛模仿小鸟的叫声。为什么要用大管来刻画老爷爷的形象而不用大号呢?经过探索发现,老爷爷的声音沙哑了,大号的声音虽然低沉会后,但是没有沙哑的音色,而大管恰巧有点沙哑的音色,刚好表现老爷爷喋喋不休的个性特点等等。
又比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用竹笛、吉他和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旋律,给人的音乐情感是有所变化的,这些都是不同音色在音乐中的奇妙作用。
三、结语
总结,音乐要素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渗透的方法有很多,老师们要抛弃文本,回归到音乐要素中,引领学生去不断探索音乐中最基础的奥秘,就能不断提升欣赏水平,提高审美能力,畅享音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