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学需要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上进一步提高、完善,以高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切实推进启发式分层教学方法的探索,真正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彰显。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11-02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复杂化,中学的德育工作,特别是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因此,新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模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新形势、新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影响
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脉搏,研究教育工作的现状。现阶段,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已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重大的挑战。
1.社会价值观变迁与学生思想变化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造成精神文明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使得部分学生不比俭朴比阔气、不比艰苦奋斗比荣誉、不比节约比浪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造成视野差距化和不均化,教学资源的不均、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接受同一教学内容时产生不同的影响;信息获取方式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给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带来深刻的变化。
2.家庭教育观转换与学生道德取向的变化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方式和道德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道德价值观多样化的出现,学生接受教育观念上的变化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异化,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存在普遍化的倾向;重享乐、轻发展,自控能力、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较差,存在生活依附、学习依附和心理依附,创新和敬业精神不够突出等。
3.学校教育观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成为主题。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说教式传授方法无法满足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兴趣,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应试教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融合。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创新教育是全面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既要求面向全体,又强调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首先,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其次,把教育改革的新成就及把探究法、研究法与人格法结合起来;最后,激励法与成就法结合。对中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并使之成为中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必须经过反复激励,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成就才能实现。因此,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改变“注入式”孤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有注入式和启发式两种方式。传统的注入式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突出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首先要从注入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
2.以分层式教学为轴,突破“填鸭式”机械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按教学大纲要求,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层适宜低起点、多层次、有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以递进式教学为主,突破分数、答案的单向性,探索学生的开放式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大力度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梳理,在坚持保持课程的应有系统性,利于未来知识的展开和深化的前提下,大幅度淡化“难、偏、繁、旧”性内容。首先侧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构建进退自如的课程框架内容,即“基本平台内容”。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层次处理,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最后形成富有弹性的课程教学执行大纲。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难易要适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反思以往的教学高耗低效、不讲效率的原因,培养教师向教育科研要效益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研讨逐步完善具有特色的凸式递进教学模式,具体实践“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多学科、多专业,各种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许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不顾基础而一味地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施教,势必形成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在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启发式分层递进式教学、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法,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周立勋.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四川教育学报,2003(12)
3 程 莲.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变性及针对性.扬州学院学报,2000(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11-02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复杂化,中学的德育工作,特别是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因此,新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模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新形势、新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影响
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方法,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脉搏,研究教育工作的现状。现阶段,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已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重大的挑战。
1.社会价值观变迁与学生思想变化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造成精神文明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使得部分学生不比俭朴比阔气、不比艰苦奋斗比荣誉、不比节约比浪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造成视野差距化和不均化,教学资源的不均、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接受同一教学内容时产生不同的影响;信息获取方式的立体化和多样化,给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带来深刻的变化。
2.家庭教育观转换与学生道德取向的变化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成长方式和道德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道德价值观多样化的出现,学生接受教育观念上的变化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异化,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存在普遍化的倾向;重享乐、轻发展,自控能力、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较差,存在生活依附、学习依附和心理依附,创新和敬业精神不够突出等。
3.学校教育观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改革使素质教育成为主题。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说教式传授方法无法满足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兴趣,开放式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应试教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融合。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方法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创新教育是全面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既要求面向全体,又强调个性化教育。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首先,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其次,把教育改革的新成就及把探究法、研究法与人格法结合起来;最后,激励法与成就法结合。对中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并使之成为中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必须经过反复激励,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成就才能实现。因此,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探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改变“注入式”孤立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有注入式和启发式两种方式。传统的注入式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启发式教学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突出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既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又注重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首先要从注入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
2.以分层式教学为轴,突破“填鸭式”机械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按教学大纲要求,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层适宜低起点、多层次、有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3.以递进式教学为主,突破分数、答案的单向性,探索学生的开放式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大力度进行了课程内容的梳理,在坚持保持课程的应有系统性,利于未来知识的展开和深化的前提下,大幅度淡化“难、偏、繁、旧”性内容。首先侧重基本思想方法教学,构建进退自如的课程框架内容,即“基本平台内容”。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层次处理,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最后形成富有弹性的课程教学执行大纲。教学设计方面,强调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难易要适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反思以往的教学高耗低效、不讲效率的原因,培养教师向教育科研要效益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研讨逐步完善具有特色的凸式递进教学模式,具体实践“分层递进、重点突破”的课程教学战略。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多学科、多专业,各种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许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不顾基础而一味地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施教,势必形成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在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启发式分层递进式教学、统筹兼顾的教学方法,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周立勋.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四川教育学报,2003(12)
3 程 莲.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变性及针对性.扬州学院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