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的课程定位使高职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已基本确立,对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才刚刚起步,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还需要不断完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75-02
高职语文是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母语教育,是根据高职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而开设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应着力于“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的三大建设以及“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模式改革”的意见。
一、高职语文尴尬现状
1.“高四语文”之尴尬
大学语文往往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关键是教师上课仍继续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授课方式还像高中教学,比较单一。结果造成教师不好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局面。
2.教材之尴尬
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都存在着通病,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3.教学任务之尴尬
高职语文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有些院系的课程一再被挤压,甚至被取消。高职语文既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又企图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负载太多,不切实际,教学难度相当大。
二、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原则及课程定位表述
针对高职语文面临的诸多困惑,科学的课程定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1.课程定位原则的确立
关于高职语文的课程定位,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有过表述:“当然大学也要继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重心应该转移到文学教育上来。所谓‘文学教育’重心有三:一是‘心灵’,二是‘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三是‘美感’。因此,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般人文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人文教育如果没有文学是有问题的。”
这段文字对高职语文的定位表达了这样的信息:高职语文只有区别于高中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区别于其它人文教育类课程,才能凸显高职语文的特色,才能让高职语文课程成为不可替代的公共基础课程,才能逐步让高职语文摆脱边缘化的现状,不断走向核心。
“心灵”—— “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学语文是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一种学问”。孔庆东教授非常透彻地表达了语文与人类心灵的密切关系。
“语言背后的文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提出了要“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的观点。“走出语文”是指突破旧有的僵化的教学体系方式,拓展“大学语文”的视野;“回到语文”是指虽然教学内容广了,但还是要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来教,并非讲成一般的文学课。
“美感”——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2.课程定位表述
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综合素养类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以经典文学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培养人文素养,丰富职业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语文能力。课程立足于职业教育,突出审美性、人文性,强化价值性、职业性,兼顾工具性和基础性;强调贯彻两个“本位”——文本本位、语文本位,突出学科特色,即强调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诗情之美、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滋润学生,塑造学生。
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建议
科学的课程定位只是高职语文改革的起步,要实现课程目标必须有具体而卓有成效的措施。
1.教学内容安排要立足职业需求,淡化学科体系,注重素养养成。
凸显“人文性”与“职业性”。教师可针对各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认准当下学生的精神状况和未来职业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注意教学内容选取要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内容组织和安排要具有科学性,表现形式要具有先进性,让文学为社会、职业、人生服务。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体现“开放性”,让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教学过程要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索领悟、自主内化,必须建立一套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贯彻重情趣、重体验、重合作、重差异、重创新的开放式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高职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文情感体验、探索领悟人文精神、自主调动人文需求、强化行为内化发展。对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加以提升,更能突出课程的特色,更讲求实效。
(1)讲授法——人文解读,营造人文氛围。以文化为纲,充分挖掘作品所体现出的智慧谋略、价值认同、精神趣味、民俗风情等文化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品位,让课堂的人文氛围和教师的人性魅力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阳光、空气与水。
(2)启发引导、互动讨论——培养思辨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的讨论,既能明白经典文学经久不衰的道理,又能获得审美享受及生命的体验,不断提高人文素质、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启发与讨论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民主化的讨论本身就是尊重和诱导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和情感的过程。
(3)案例教学、情境模拟——与生活对接,向专业延伸。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人文精神与当下生活,和未来专业进行对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力和人文价值的判断力,促进人文精神的行为内化,培养合格“社会人”和“职业人”。
(4)诵读法——培养语感,积累语言。通过诵读,增加文化素养的深度和厚度,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综合职业能力。
3.拓展教学空间,强调知行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实践性”。
“语文讲的是人学,通过语文来调节人的心灵,体会世界的丰富性,知道真理的无限性。语文跟生活、跟人生结合起来,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语文课程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最大化践行人文理念。
4.建立立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而来的学生只关注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惟答案是从。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崇尚科学精神,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与时俱进。高职语文考查评价方式一定要淡化考试意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淡化标准意识,培养创新素质。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75-02
高职语文是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母语教育,是根据高职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而开设的重要公共基础课程。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以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应着力于“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的三大建设以及“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强模式改革”的意见。
一、高职语文尴尬现状
1.“高四语文”之尴尬
大学语文往往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关键是教师上课仍继续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授课方式还像高中教学,比较单一。结果造成教师不好教、学生不爱学的尴尬局面。
2.教材之尴尬
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基本上都存在着通病,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3.教学任务之尴尬
高职语文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有些院系的课程一再被挤压,甚至被取消。高职语文既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又企图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负载太多,不切实际,教学难度相当大。
二、高职语文课程定位原则及课程定位表述
针对高职语文面临的诸多困惑,科学的课程定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1.课程定位原则的确立
关于高职语文的课程定位,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有过表述:“当然大学也要继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重心应该转移到文学教育上来。所谓‘文学教育’重心有三:一是‘心灵’,二是‘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三是‘美感’。因此,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般人文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人文教育如果没有文学是有问题的。”
这段文字对高职语文的定位表达了这样的信息:高职语文只有区别于高中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区别于其它人文教育类课程,才能凸显高职语文的特色,才能让高职语文课程成为不可替代的公共基础课程,才能逐步让高职语文摆脱边缘化的现状,不断走向核心。
“心灵”—— “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语文不是为了考试,学语文是安身立命。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一种学问”。孔庆东教授非常透彻地表达了语文与人类心灵的密切关系。
“语言背后的文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提出了要“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的观点。“走出语文”是指突破旧有的僵化的教学体系方式,拓展“大学语文”的视野;“回到语文”是指虽然教学内容广了,但还是要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来教,并非讲成一般的文学课。
“美感”——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2.课程定位表述
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综合素养类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以经典文学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培养人文素养,丰富职业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语文能力。课程立足于职业教育,突出审美性、人文性,强化价值性、职业性,兼顾工具性和基础性;强调贯彻两个“本位”——文本本位、语文本位,突出学科特色,即强调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诗情之美、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滋润学生,塑造学生。
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建议
科学的课程定位只是高职语文改革的起步,要实现课程目标必须有具体而卓有成效的措施。
1.教学内容安排要立足职业需求,淡化学科体系,注重素养养成。
凸显“人文性”与“职业性”。教师可针对各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认准当下学生的精神状况和未来职业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注意教学内容选取要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内容组织和安排要具有科学性,表现形式要具有先进性,让文学为社会、职业、人生服务。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体现“开放性”,让学生爱学,教师爱教。
教学过程要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索领悟、自主内化,必须建立一套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贯彻重情趣、重体验、重合作、重差异、重创新的开放式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高职语文教学方法的使用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文情感体验、探索领悟人文精神、自主调动人文需求、强化行为内化发展。对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加以提升,更能突出课程的特色,更讲求实效。
(1)讲授法——人文解读,营造人文氛围。以文化为纲,充分挖掘作品所体现出的智慧谋略、价值认同、精神趣味、民俗风情等文化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品位,让课堂的人文氛围和教师的人性魅力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阳光、空气与水。
(2)启发引导、互动讨论——培养思辨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自主的讨论,既能明白经典文学经久不衰的道理,又能获得审美享受及生命的体验,不断提高人文素质、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启发与讨论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民主化的讨论本身就是尊重和诱导学生的自由、民主、平等意识和情感的过程。
(3)案例教学、情境模拟——与生活对接,向专业延伸。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人文精神与当下生活,和未来专业进行对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力和人文价值的判断力,促进人文精神的行为内化,培养合格“社会人”和“职业人”。
(4)诵读法——培养语感,积累语言。通过诵读,增加文化素养的深度和厚度,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综合职业能力。
3.拓展教学空间,强调知行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实践性”。
“语文讲的是人学,通过语文来调节人的心灵,体会世界的丰富性,知道真理的无限性。语文跟生活、跟人生结合起来,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语文课程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最大化践行人文理念。
4.建立立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从应试教育而来的学生只关注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惟答案是从。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崇尚科学精神,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与时俱进。高职语文考查评价方式一定要淡化考试意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淡化标准意识,培养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