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律“图形—背景”理论在中诗英译中的应用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uxiax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包括一系列的完形法则,也就是组织规律,简称组织律,其中包括“图形——背景”理论。文章就这个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结合中国古诗英译做一些简略的探讨。主要从字词行与诗歌,诗歌与文化之间与图形——背景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不同的译者理解的不同的“图形”和“背景”,而造成的不同的译法。
  【关键词】图形背景组织律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0-03
  【Abstract】Principles of Gestalism, also called gestalt psychology, includes a series of laws of organization, and “figure-ground”theory is one of them. This paper approaches the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e-ground” theory, mainly in two aspects: words, lines and the whole poem, poem and culture,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It also analyzes that different translato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figure and ground, and thus have different translating versions.
  【Key words】FigureGroundLaw of organization
  
  一、引 言
  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做完形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总纲为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在这一总纲之下有一系列的组织律,包括相近(Proximity),认为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相似(Similarity),认为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封闭(Closure),认为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简单(Simplicity),认为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还有“图形——背景”论。在感知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选择某个对象作为目标,也就是“图形”,而其它的物体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图形”和“背景”的区分使得人们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感知到一个准确清晰的图像。一般来说,“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差异越明显,“图形”就越易凸显出来,吸引感知者的注意。反之,如果“图形”和“背景”之间界限越模糊,“图形”的地位就会弱化。(考夫卡1997:11)军事斗争中用的植物伪装、迷彩伪装等方法就是一个例证。下面就“图形和背景”理论在中诗英译中的应用做一下探讨。
  二、“图形——背景”理论在中诗英译中的应用
  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视觉领域,也适用于审美、创作等心理活动领域。创作诗歌作品时,诗人需要标新立异,潜意识中会在某些字词上下更多的功夫。在欣赏诗歌时,读者会无意识地受到某些字词行的吸引,认为它们比其它的更精彩。而具体应用到中诗英译中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
  1.字词行——诗歌:“图形”——“背景”
  诗歌与其中关键字词、诗行的关系就如同“背景”与“图形”的关系。作为“图形”的关键字词行必定有着其独一无二的特点,或是在全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吸引我们更多注意的字词,有时可以被称作“诗眼”,如“红心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那么一般来说,哪些字词能成为我们感知过程中的“图形”呢?
  首先,经过特殊手法处理过的词。以叠词为例,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这首词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大致意思是: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根据“图形——背景”定律来说,这些叠词就是“图形”。这十四个叠词使用精妙,翻译起来颇有难度。林语堂将其译为“So dim, so dark, so dull, so damp, so dark, so dead. ”徐忠杰将其译为“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许渊冲将其译为“I seek and seek in vain,/I search ad search again./I 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林语堂的译诗简洁工整,用了六个副词“so”和六个头韵“d”来弥补原词中的叠词之美,在语音上也有一种重复回环之美。但就语意传达来讲,这种译法其实是一种改写,原文中有七组叠词,译过来只有六组,而且“凄凄惨惨戚戚”译成“so dark, so dead”,在语意上并没有一一对应。用“dark”形容心情阴郁不高兴,与前面用来形容天色阴沉的“dark”重复了,而原文中七个叠词并没有重复。徐忠杰的译诗,用押韵[ik] 和 [aind]来弥补叠词技巧的使用 。许渊冲的翻译用了三个重复的词“seek”,“search”和“so”,尾韵 [ein]和[ie]以及腹韵[i:]这些语音上的处理技巧来替换原诗中的叠词,虽然看起来稍长,但还是保留了原文的简洁。
  其次,体现动与静等对比关系的词。如果整首诗描述的是静态的场景,那么移动的某物就会成为“图形”,静态的场景就会成为“背景”。“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差异越大,“图形”就越吸引人们的注意。诗歌中经常运用对比使得某些意象更生动突出。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Willis Barnstone 将其译为“Birds Sing in the Ravine”“Leisured people see the osmanthus blossoms fall,/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ain empty./The sudden moon alarms the mountain birds/singing sporadically in the spring ravine.”许渊冲将其译为“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I hear osmanthus bloom fall unenjoyed;/When night comes, 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The rising moon aroused birds to sing;/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在这首诗里,王维描绘了一幅山间春景图,表现了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大致意思是: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该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出来的诗情画意。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图形”——“背景”理论,更易吸引注意的“闲、落、静、空、出、惊、鸣”都是本诗的关键词。“人闲桂花落”中“人闲”并非指“闲人”,闲指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是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所以Willis Barnstone 将“人闲”译为“leisured people”,“桂花落”译为“see the osmanthus blossoms fall”不妥。许渊冲译为“I hear osmanthus bloom fall unenjoyed”,桂花飘落的声音何其轻微,但是却被诗人的耳朵捕捉住了,“unenjoyed”突出了当时并无他人,万山万物之中只有此人、此景、此声。至于“夜静春山空”一句,Willis Barnstone 将其译为两个并列成分,“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ain empty”。这种译法是符合原诗的,王维本信仰佛教,“静”和“空”也符合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而许渊冲将其译为“When night comes, 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基本上“comes”和“dissolve”与原诗的静谧之感违背,但是dissolve意为“消散”,有一种渐退之感,本身动作意味不是很强,而且“void”一词与empty相比,更有消极之感,与此诗的创作背景不太相符。另外,此时已是夜晚,所以译成“当夜晚来临”不大贴切。而在后两句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Willis Barnstone 将其译为“The sudden moon alarms the mountain birds/singing sporadically in the spring ravine.”中将“出”译为“sudden”,“惊”译为“alarm”,“鸣”译为“singing”而许渊冲译诗“The rising moon aroused birds to sing;/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中分别译为“rising”、“arouse”和名词“twitters”,两相比较之下,前者动感更强,与前面的静谧和空寂之间形成的对比更加强烈。
  2.诗歌——文化:“图形”——“背景”
  诗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和当前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个人审美体验和集体文化。中诗英译时,如果我们只关注诗歌本身,文化的地位就势必弱化,但是如果我们把文化当成“图形”,把诗歌本身当成“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目的,究竟是翻译诗歌还是翻译诗歌中的文化?对此,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新批评派专注于文本本身,接受理论学派强调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而如劳伦斯韦努蒂等人重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如勒弗菲尔看重文化的重要地位。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经常体现在典故中,中国古诗中有很多的典故来源于历史和文化沉淀。
  首先是历史文化与当前文化。Susan Bassnett(2004: 85)曾说过:“翻译古诗最困难的不是原诗作者和他同时代的人已经死了,而是其时代意义消逝了。某种诗体已经不复存在,比如田园诗歌,因此在译诗时即使与原诗在诗体、形态、基调方面保持忠实,也不可能再现原诗中的交际内容。”诗歌是当时文化的载体,欣赏它就意味着要把过去的文化与当前文化并置,两种文化交融碰撞,并为读者所理解。两种文化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若是一味注重历史文化,当今的读者也许只能一知半解或是不知所云,如果一味注重当前文化,原诗的风味必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译诗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权衡,一方面尽量地保留并再现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历史文化使之符合现在的文化价值观。这对原诗及原作者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很多人认为古诗不可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以李白的《长干行》为例,其中有一句“常存抱信柱,岂上望夫台。”这两句诗中包含了两个典故,都是形容男女的爱情忠贞,致死不渝。抱柱信这一典故来自于《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望夫台在射阳湖东岸,今建湖县建阳镇新阳村戛粮河西,系明英宗女隆庆公主为遥祭已故的夫君游泰所建。对于这两个典故中传达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处理方法。Fenollosa将其译为“I always had in me the faith of holding to pillars/And why should I think of climbing the husband looking out terrace?”许渊冲译为“Rather than break faith, you declared you’d die. /Who knew I’ d live alone in a tower high?”Fenollosa以历史文化为先,选择了直译。许渊冲将原诗的内涵表现出来了,宁死也不愿意违约,背弃爱情和承诺,而在西方童话故事中,女主角总是独自在高楼上翘首盼望,等待心上人的出现。这种处理方法是以当前文化为先。
  其次是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同样在中西文化方面也有不同的侧重点,究竟是哪一个更重要:原语文化还是译入语文化?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产生了两派: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译文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异化是以源文化为归宿,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字习惯。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当做是“图形”,那么西方文化就成了“背景”,也就是说要更关注中国文化,那么就应该采取异化的方法,反之亦然,以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许渊冲将其译为“Coming across Li Guinian on the Southern Shore/At the palatial residence we often met;/In courtier’s Hall for many times I heard you sing. ”Rewi将其译为“Meeting Li Guinian in Jiangnan/Often you went to the palace of Prince Qi,/and then you sang again and again for Cui Di.”许渊冲采取了归化的方法,用“palatial residence”和“courtier’s Hall”代替“岐王宅”和“崔九堂”,更注重的是目标语文化,更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而Rewi采取的是异化的方法,更注重的是原诗中的文化和中国文化。
  最后,个人体验和集体文化就好比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个人的审美体验是主动的积极地能动的,而集体文化是潜意识中的,不容忽视的,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相似的诗句,也有很多常用的字词,如“碧山”、“凭栏”等等,此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诗歌的风格、结构都有很多相似,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宋代的词和元代的曲,这都是因为集体无意识文化。
  三、结 语
  在中诗英译时,因为不同的感知视角,某些人眼中的“图形”可能会是某些人眼中的“背景”,反之亦然。“图形”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背景”也不容忽视,因为它能提供给诗歌具体的语境和文化。没有“背景”的衬托,也不会有“图形”的中心地位。没有“背景”的依托支撑,也不会有“图形”的存在。对于“图形”与“背景”的选择,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产生了不同的译法。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就是人类在感知过程中共性的东西,也就是那些不因国度、文化不同而不同的东西。虽说译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也不能因小失大,一味地钻牛角尖,那只会得不偿失。所以在理解者两者的关系时,要采用辩证法客观对待。
  参考文献
  1 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 徐忠杰.唐诗二百首英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3 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4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 许渊冲.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 Barnstone, Willis. Laughing Lost in the Mountains: Selected Poems of Wang Wei [M]. 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1989
  7 Bassne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8 Fenollosa, Ernest.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 [M]. California: City Light Bookstore, 1968
  9 Alley, Rewi Selected Poem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 Hongkong, 198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检索法、比较研究法、调查访谈法对我校中学健美操选项教材内容与高中《体育与健康》新教材中的韵律体操和舞蹈教材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共同点和差异。通过两者的比较,证明了我校健美操选项教材内容与新大纲、《新课程准标》的精神和要求是相符合的,是韵律体操和舞蹈教材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同时也为教材的二次开发,进一步完善健美操选项教材内容体系以及我校
期刊
江苏国标版第11册第7课《船长》一文是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作品,这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文章讲述了在海难降临的时刻,船长哈尔威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崇高品格。阅读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如何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走近伟大的英雄船长?如何借鉴文章写法,从文中汲取更多营养,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番有益的尝试,效果显著。现将有关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
期刊
明初实行的“与民休息”政策,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自汉唐以来的第三个鼎盛时期。但是历时不久,就爆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明初较为轻简的赋役制度屡有变动,十分混乱。明初的田赋分为两类,一为夏税,一为秋粮,“夏税曰米麦、曰钱钞、曰绢,无过八月;秋粮曰米、曰钱钞、曰绢,无过明年二月”。[1]明代的徭役分为三种,即里甲、均徭、杂泛。服役的基础是“计
期刊
周期性,三角中研究的较多,代数中研究的较少,下面我们看关于周期函数的几个命题:  定义:若T为非零常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一x,f(T+x)=f(x)恒成立,则f(x)叫做周期函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  [命题1]若f(x)为偶函数,且f(a+x)=f(a-x),x∈R,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证明略)  [命题2]若f(x)函数满足f(a+x)=f(a-x)且f(b+x)=f(b-x
期刊
滑县道口镇实验小学少先大队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少先队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需要又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教育途径。近年来,他们精心组织开展了“争当文明队员,争创文明小队”少先队主题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队员参与的积极性,使该项活动以旺盛的生命力,有条不紊的开展,呈现出“人人加油,争戴红花”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势头,并成为该校少先队加强文明教育的主导性活动,有
期刊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推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实践,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行动。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广大人民
期刊
【摘 要】离退休党支部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工作,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教育管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离退休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离退休党支部建设 新时期 高校  【中图分类号】D267.6
期刊
【摘 要】电视文艺节目是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以平面化、娱乐化、商业化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语境下,它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本文思考中国传统美学对电视文艺作品美学品格提升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视文艺 意境 格调 品位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190-02     采英撷华、博取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校长的领导有效性,对于提高农村初中的管理效益、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校长领导有效性现状,提出了提高农村初中校长领导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广西农村初中校长领导有效性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1
期刊
【摘要】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双语教学已成为高校教育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策略之一。本文基于管理类课程的特性,论述了相关双语教学的实践,并对改进双语教学质量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29-02    英语是当今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据最新统计,现代权威的论文和著作90%以上用英文发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