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受教育资源限制、学生毕业预期工酬较低等原因影响,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社会参与度较低,不利于我市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政府、学校以及社会文化宣传需要形成合力,共同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
【关键词】和谐社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90-02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充分贯彻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2008年重庆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建设5个重庆就是要通过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增强普通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培育有重庆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来提升重庆的城市品质,吸引和积聚相关产业、资本和人才,从而激发重庆市的发展后劲,提升经济发展效率。5个重庆的决策是引领全市人民奔向小康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人民的广泛参与,持久“作战”。职业教育在建设和谐重庆中,也应该发挥好自身的能动性。
一、职业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1.应对我国老龄化危机的需要
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两个生育高峰,使我国人口迅速增长,80年代开始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比重(15岁~64岁),从1964年56%上升到2008年的73%,这意味着当前的社会人口负担在降低。从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亚尼与R.布伦博格、A.安所共同建立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当前我国处于一个从成年末期逐步走向成熟初期过度的生命周期阶段,这个阶段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较高的劳动力人口占比配合下达成投入——产出比最优,换言之,我国目前正享受着人口红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劳动力人口不再增加,同时社会成员年龄不断增长,我国将进入老年期,这个期间表现为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需要的非劳动力老年比例大幅度上升,社会人口负担再次增加,劳动力比重减少,产出将落后于庞大的需求。受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靠取消计划生育的政策来增加劳动力供给从而增加产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经济理论上说,当劳动力数量一定时,要获得产出的增加取决于劳动效率的提高。从世界上其他先行发达国家看,比如德国、瑞士等国家劳动力长期不足,但经济依然繁荣,日本目前也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其依然保持国家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劳动力训练有素而且机动灵活,拥有丰富的技能,不同技能之间搭配良好。职业教育与劳动世界所需要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宗旨就是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半熟练的技术工人,提高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效率。
2.实现大城市与大农村协调发展的需要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增收,作为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重庆,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任务相比其他城市更为迫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劳动力要从原有旧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而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都具有较先进的科技含量,并且大多采用了较先进的生产手段,因此这些部门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岗位变动所要求的新技术、新技能,只有通过岗前职业技能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顺利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另外,职业教育还可以开拓农民们的视野,树立其就业的自信,职业技能的提高,还能激发他们自觉转向农业之外的多种经营,进行自主创业,使农民们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不仅出得去,而且活得下,发展好,拥有在城市谋生的手段和技能。
3.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的机体。”因此,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其他要素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危及社会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的普遍联系,促进其健康发展,教育是基石,是帮助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一项活动,人类只有通过对外界和自身的认识,才能寻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合理支点,才能在这个合适的支点上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其他的支点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广大劳动者进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培训,同时也把其改造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劳动者,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我市职业教育对社会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在人们的观念中,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工资低,社会地位低。
从社会层面看,人们选择某种教育形式,直接与它的就业前景能否得到较高预期的工作岗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关,本质上是毕业后工作的吸引力如何。只有当给予某种教育的期望值越高的时候,其吸引力就会越高。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别非常显著。在人们的观念中,接受职业教育做一名普通的工人,毕业后工资低、社会地位低下,只有非常贫穷的家庭,支付不起高昂的普通教育成本时,以及来自社会低层的家庭对自己小孩的期望值不高时,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
2.从教育层面看,职业教育的资源培植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遍地开花,但各地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普遍较低,师资力量不足,同时职业教育自身结构单一、学历低,学生毕业后只能面临普通蓝领工人的人生道路,导致社会对其认识和评价都低。
3.从学校自身看,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单一。
相当多的学校领导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劳动能力教育,其办学定位为单一的就业为导向,学生更多的教学时间是实训教学,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甚至在学校中不时暴出打架斗殴的新闻,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形象。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就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的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职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更为必要。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技能,还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学习,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提高我市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1.政府在管理体制上要整合系统资源,大胆改革,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职业教育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同时也是成才和成就的教育。普职在结构上、数量上、招生规模上应该大体相当,同时构建一个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与高等教育相衔接、与终生教育相融通的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提供成才的进会,满足个人求知、谋生、升学、就业的不同需要。
2.职业学校必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在教学内容上,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既了解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城市公民道德、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按就业需求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劳动技能,就业谋生能力。学校课程设置中要注重提高多元化设计与执行能力。多样化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分为定向职业教育、非定向职业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三个类型。所以,我们在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设计上,要把握定向性和非定向性的统一。对于定向性比较强的专业,强调现场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非定向的职业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就要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注重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间、地点都要以需求为导向,不能按部就班;对于特殊行业或企业的个别需求,则要重视职前职后结合、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并重视学徒制。因此,职业教育就要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3.社会文化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
创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多宣传劳模和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将职业教育界老前辈和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以及职业教育重大历史事件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使职业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使每个劳动者体面地进行劳动,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今后不管做什么工作,劳动者都能体面地劳动,搞卫生和扫厕所的工作也同样光荣。当全社会树立起劳动光荣的观念时,劳动才能得到尊重,要尽可能消灭劳动歧视,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方面。
4.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
在整个社会的制度设计上,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应该有些差距,适当的差距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差距太大会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导致中低阶层的工作谁也不愿意去学或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也就等于为社会中低层培养第一线工作者。把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中产阶级的比例提高了,才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并保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韩元和.应对老年化危机提高生产率是关键.价值网,2010.5.21
2 李五聚.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功能探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 王春霞.试论职业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卫生职业教育,2010.6
【关键词】和谐社会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90-02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为充分贯彻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2008年重庆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建设5个重庆就是要通过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增强普通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培育有重庆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来提升重庆的城市品质,吸引和积聚相关产业、资本和人才,从而激发重庆市的发展后劲,提升经济发展效率。5个重庆的决策是引领全市人民奔向小康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人民的广泛参与,持久“作战”。职业教育在建设和谐重庆中,也应该发挥好自身的能动性。
一、职业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1.应对我国老龄化危机的需要
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两个生育高峰,使我国人口迅速增长,80年代开始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比重(15岁~64岁),从1964年56%上升到2008年的73%,这意味着当前的社会人口负担在降低。从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亚尼与R.布伦博格、A.安所共同建立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当前我国处于一个从成年末期逐步走向成熟初期过度的生命周期阶段,这个阶段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较高的劳动力人口占比配合下达成投入——产出比最优,换言之,我国目前正享受着人口红利。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劳动力人口不再增加,同时社会成员年龄不断增长,我国将进入老年期,这个期间表现为没有生产能力只有消费需要的非劳动力老年比例大幅度上升,社会人口负担再次增加,劳动力比重减少,产出将落后于庞大的需求。受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靠取消计划生育的政策来增加劳动力供给从而增加产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经济理论上说,当劳动力数量一定时,要获得产出的增加取决于劳动效率的提高。从世界上其他先行发达国家看,比如德国、瑞士等国家劳动力长期不足,但经济依然繁荣,日本目前也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其依然保持国家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劳动力训练有素而且机动灵活,拥有丰富的技能,不同技能之间搭配良好。职业教育与劳动世界所需要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宗旨就是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半熟练的技术工人,提高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效率。
2.实现大城市与大农村协调发展的需要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稳定、高层次转移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增收,作为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重庆,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任务相比其他城市更为迫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劳动力要从原有旧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而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都具有较先进的科技含量,并且大多采用了较先进的生产手段,因此这些部门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岗位变动所要求的新技术、新技能,只有通过岗前职业技能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顺利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另外,职业教育还可以开拓农民们的视野,树立其就业的自信,职业技能的提高,还能激发他们自觉转向农业之外的多种经营,进行自主创业,使农民们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不仅出得去,而且活得下,发展好,拥有在城市谋生的手段和技能。
3.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的机体。”因此,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其他要素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危及社会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的普遍联系,促进其健康发展,教育是基石,是帮助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一项活动,人类只有通过对外界和自身的认识,才能寻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合理支点,才能在这个合适的支点上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其他的支点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广大劳动者进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培训,同时也把其改造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劳动者,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我市职业教育对社会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在人们的观念中,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工资低,社会地位低。
从社会层面看,人们选择某种教育形式,直接与它的就业前景能否得到较高预期的工作岗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相关,本质上是毕业后工作的吸引力如何。只有当给予某种教育的期望值越高的时候,其吸引力就会越高。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别非常显著。在人们的观念中,接受职业教育做一名普通的工人,毕业后工资低、社会地位低下,只有非常贫穷的家庭,支付不起高昂的普通教育成本时,以及来自社会低层的家庭对自己小孩的期望值不高时,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
2.从教育层面看,职业教育的资源培植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遍地开花,但各地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普遍较低,师资力量不足,同时职业教育自身结构单一、学历低,学生毕业后只能面临普通蓝领工人的人生道路,导致社会对其认识和评价都低。
3.从学校自身看,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单一。
相当多的学校领导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劳动能力教育,其办学定位为单一的就业为导向,学生更多的教学时间是实训教学,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甚至在学校中不时暴出打架斗殴的新闻,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形象。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就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的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职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更为必要。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技能,还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学习,培养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提高我市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就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1.政府在管理体制上要整合系统资源,大胆改革,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职业教育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同时也是成才和成就的教育。普职在结构上、数量上、招生规模上应该大体相当,同时构建一个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与高等教育相衔接、与终生教育相融通的四通八达的“立交桥”。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提供成才的进会,满足个人求知、谋生、升学、就业的不同需要。
2.职业学校必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在教学内容上,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既了解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城市公民道德、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按就业需求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劳动技能,就业谋生能力。学校课程设置中要注重提高多元化设计与执行能力。多样化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分为定向职业教育、非定向职业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三个类型。所以,我们在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设计上,要把握定向性和非定向性的统一。对于定向性比较强的专业,强调现场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非定向的职业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就要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注重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间、地点都要以需求为导向,不能按部就班;对于特殊行业或企业的个别需求,则要重视职前职后结合、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结合,并重视学徒制。因此,职业教育就要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3.社会文化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
创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氛围,多宣传劳模和技能型人才的先进事迹,将职业教育界老前辈和技能型人才的典型,以及职业教育重大历史事件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使职业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使每个劳动者体面地进行劳动,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今后不管做什么工作,劳动者都能体面地劳动,搞卫生和扫厕所的工作也同样光荣。当全社会树立起劳动光荣的观念时,劳动才能得到尊重,要尽可能消灭劳动歧视,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方面。
4.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
在整个社会的制度设计上,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应该有些差距,适当的差距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差距太大会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导致中低阶层的工作谁也不愿意去学或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也就等于为社会中低层培养第一线工作者。把这些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中产阶级的比例提高了,才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并保持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韩元和.应对老年化危机提高生产率是关键.价值网,2010.5.21
2 李五聚.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功能探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 王春霞.试论职业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卫生职业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