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作业仅仅看做是教学过程的延续和补充,作业设计缺少多样性、选择性、层次性、趣味性,习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机械重复、形式单调、“题海战”等现象较严重。那么,如何随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作业,板块推进课堂教学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板块一: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作业需将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三性”合一,做到既有的放矢,又信马由缰;兴趣为上,自主选择;自我解读,自我感悟。
1.基础必做。教学《黄果树瀑布》,我出示“抄抄,想想,我能行”的作业设计:①朗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组词;②比较“泻”“冒”“洒”“溅”的用法,选择其中两个词写比喻或拟人句;③抄写你喜欢的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优美词句。
2.自主选做。针对基础、自学能力的训练培养,我布置了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做,甚至不要求写。如学习本课时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做上记号;课前搜集描写瀑布的古诗或诗歌以及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资料,同学间相互讨论。
前者重积淀,后者重探究。学生运用知识储备,自读文本,探索新知,完成作业,享受了成功,激发了潜能,提升了能力。
板块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课文特点,选择音乐、故事、设疑、游戏、谈话等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1.音乐渲染。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播放并让学生跟唱《好汉歌》,随即出示作业:水浒传里你喜欢的人物是____,“好汉”是____。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巧妙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林冲。接着我继续追问学生:“棒”的部首是 ____,在“棒打”的问题上设计林冲为何及怎样棒打洪教头的:____ 林冲棒打____洪教头。学生反复阅读,填写出自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忠直淳朴、武艺高强……的林冲;高傲自大、自不量力……的洪教头。音乐引领,自主填词,鲜明的人物形象立现,帮助学生抓住了文本的主要情节,理出了文本思路。这样的导入,学生感兴趣,为文本教学创设了高效磁场。
2.疑问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石头书》一课,揭示课题后,我设计了“看谁问得好”的作业:石头怎么会是书?为什么用“石头书”作题目而不用“石头”?石头书里有哪些内容?这些疑问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催生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为学生探求“石头书”背后的学问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理解,丰富感性认识
1.“品”:解读文本内涵。教学过程中,须细细咀嚼,潜心会文,由“果”溯“因”,品味词语之妙。可抓住关键词,设计理解性作业,帮助学生通解课文。如《黄山奇松》中“饱经风霜”一词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饱经风霜”的“饱”有如下解释,选择最恰当的一种。①满足;②饱满;③充分。2、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但为什么还郁郁苍苍,生机勃勃?3、迎客松为什么能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象征?学生积极思考并完成这些作业。在解读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饱经风霜”一词的含义,更激发起他们对以迎客松为代表的黄山松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之情,情不自禁地对黄山松发出了奇美之叹。
2.“想”:丰厚文本意境。语文课本上常有看似寻常但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不细究,一讲而过,学生理解时就难以做到知识丰厚。教学《海伦?凯勒》时,在理解“她拼命摸读盲文……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这句时,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增加文本的厚度,我设计作业:你拿着照相机拍摄,春天的清晨,海伦____ ;夏天的中午,她____ ;秋天的黄昏,她____ ;冬天的夜晚,她____ 。可填的内容甚多,学生有的填“她如饥似渴,吮吸知识的甘露”;有的填“她废寝忘食,永不疲倦,像一台机器高速运转”……海伦付出了正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这一抽象的述说由此具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了这样的想象,再让学生体会词语“不分昼夜”“不停地书写”等,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也就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课文的内涵。
3.“说”:深化文本主题。要深度理解文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捕捉文本的关键点,发挥想象,巧妙设计扩散性思维说话训练。《海伦?凯勒》课文学完后,我又设计了作业:你和海伦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你想对海伦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自己过着“小皇帝”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说自己学好几门课都感到吃力,盲聋人海伦却精通几国语言……把学生从文本带入生活当中,让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参照对比,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言之有理。这样的练习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感动、激励了大家,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板块四:巩固,促进知识内化
充满情趣的巩固性作业,是深化理解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作业设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形式有趣的“变脸”训练,来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
1.复述。教学《东方之珠》一课后,我让学生扮演导游,向游客介绍香港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要求每位导游将课文中学到的准确、优美的语言说进去,有条理地介绍香港“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等景点。有一位学生是这样介绍的:“大家好,我是香港导游xx,现在向你们介绍“迷人的沙滩……”由于学生转换成亦真亦幻的导游角色,模仿中体验到了活泼、风趣、睿智的情感特性,因此,学生个个神采飞扬,乐此不疲。
2.表演。学习《小露珠》后,我捕捉有利时机,先让同桌进行对话训练,要求结合课文中优美语言的描写,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然后我扮演可爱的小露珠,学生扮演小动物及花草树木,我友好地走到他们面前打招呼,他们则根据自己的角色很有礼貌地应答,将课文中的对话训练巧妙地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交际、会话,让积累的课文语言得到巩固,并有机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板块五:运用,形成技能迁移
巩固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巩固的深化。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品味语言文字,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还要明白布局谋篇的精妙,深刻品味文本蕴涵的情感。学习并非到此结束,教师还要根据不同课文,精心组织、设计作业,如续编故事、简评人物、写片段等,让学生动动笔,在运用中深化、延伸、迁移,促进语言智慧的发展,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技能、技巧。运用性作业分为阶段性、整体性两个方面。
1.阶段性作业。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某一重点、难点或为以后学习作铺垫而设计的作业。如教学《早》第三自然段,学生按方位“南墙上、东面正中……东北角”完成了“三味书屋“内陈设的介绍后,教师可当堂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里的陈设,抓住特点,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我们的教室,并写个片段,开展读写结合练习。
2.整体性作业。它是指学完一篇课文后整体考虑本课知识结构而设计的综合性作业。如《莫高窟》一文中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层次清晰,感情色彩浓郁。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作业:①说一说。从这篇文章结构看,文本的构段方式是什么;2、3自然段都有相同的结构,采用的是什么方式。②填一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语特点:( )的彩塑,( )的壁画。③写一写。模仿本文的结构特点,描写节日的公园“洁、闹、美”的现象,在所思、所感基础上用上“有……有……还有……”的句式,构思成文。
这样精心设计的作业,融入了课堂教学,板块推进,灵动齐飞。从作用来看,学生理解、巩固了所学知识,掌握了技巧,形成了技能,一举多得,有益;从时间上看, 课堂上大量妙趣横生的作业训练,省时;从效果上看,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其乐无穷,高效。
(责编 刘宇帆)
板块一: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作业需将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三性”合一,做到既有的放矢,又信马由缰;兴趣为上,自主选择;自我解读,自我感悟。
1.基础必做。教学《黄果树瀑布》,我出示“抄抄,想想,我能行”的作业设计:①朗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组词;②比较“泻”“冒”“洒”“溅”的用法,选择其中两个词写比喻或拟人句;③抄写你喜欢的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优美词句。
2.自主选做。针对基础、自学能力的训练培养,我布置了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做,甚至不要求写。如学习本课时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做上记号;课前搜集描写瀑布的古诗或诗歌以及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资料,同学间相互讨论。
前者重积淀,后者重探究。学生运用知识储备,自读文本,探索新知,完成作业,享受了成功,激发了潜能,提升了能力。
板块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课文特点,选择音乐、故事、设疑、游戏、谈话等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1.音乐渲染。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播放并让学生跟唱《好汉歌》,随即出示作业:水浒传里你喜欢的人物是____,“好汉”是____。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巧妙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林冲。接着我继续追问学生:“棒”的部首是 ____,在“棒打”的问题上设计林冲为何及怎样棒打洪教头的:____ 林冲棒打____洪教头。学生反复阅读,填写出自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忠直淳朴、武艺高强……的林冲;高傲自大、自不量力……的洪教头。音乐引领,自主填词,鲜明的人物形象立现,帮助学生抓住了文本的主要情节,理出了文本思路。这样的导入,学生感兴趣,为文本教学创设了高效磁场。
2.疑问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石头书》一课,揭示课题后,我设计了“看谁问得好”的作业:石头怎么会是书?为什么用“石头书”作题目而不用“石头”?石头书里有哪些内容?这些疑问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催生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为学生探求“石头书”背后的学问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理解,丰富感性认识
1.“品”:解读文本内涵。教学过程中,须细细咀嚼,潜心会文,由“果”溯“因”,品味词语之妙。可抓住关键词,设计理解性作业,帮助学生通解课文。如《黄山奇松》中“饱经风霜”一词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饱经风霜”的“饱”有如下解释,选择最恰当的一种。①满足;②饱满;③充分。2、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但为什么还郁郁苍苍,生机勃勃?3、迎客松为什么能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象征?学生积极思考并完成这些作业。在解读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饱经风霜”一词的含义,更激发起他们对以迎客松为代表的黄山松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之情,情不自禁地对黄山松发出了奇美之叹。
2.“想”:丰厚文本意境。语文课本上常有看似寻常但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不细究,一讲而过,学生理解时就难以做到知识丰厚。教学《海伦?凯勒》时,在理解“她拼命摸读盲文……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这句时,为了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增加文本的厚度,我设计作业:你拿着照相机拍摄,春天的清晨,海伦____ ;夏天的中午,她____ ;秋天的黄昏,她____ ;冬天的夜晚,她____ 。可填的内容甚多,学生有的填“她如饥似渴,吮吸知识的甘露”;有的填“她废寝忘食,永不疲倦,像一台机器高速运转”……海伦付出了正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这一抽象的述说由此具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了这样的想象,再让学生体会词语“不分昼夜”“不停地书写”等,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也就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课文的内涵。
3.“说”:深化文本主题。要深度理解文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捕捉文本的关键点,发挥想象,巧妙设计扩散性思维说话训练。《海伦?凯勒》课文学完后,我又设计了作业:你和海伦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你想对海伦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自己过着“小皇帝”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说自己学好几门课都感到吃力,盲聋人海伦却精通几国语言……把学生从文本带入生活当中,让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参照对比,言之有物,有感而发,言之有理。这样的练习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感动、激励了大家,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板块四:巩固,促进知识内化
充满情趣的巩固性作业,是深化理解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作业设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多种形式有趣的“变脸”训练,来巩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
1.复述。教学《东方之珠》一课后,我让学生扮演导游,向游客介绍香港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要求每位导游将课文中学到的准确、优美的语言说进去,有条理地介绍香港“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等景点。有一位学生是这样介绍的:“大家好,我是香港导游xx,现在向你们介绍“迷人的沙滩……”由于学生转换成亦真亦幻的导游角色,模仿中体验到了活泼、风趣、睿智的情感特性,因此,学生个个神采飞扬,乐此不疲。
2.表演。学习《小露珠》后,我捕捉有利时机,先让同桌进行对话训练,要求结合课文中优美语言的描写,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然后我扮演可爱的小露珠,学生扮演小动物及花草树木,我友好地走到他们面前打招呼,他们则根据自己的角色很有礼貌地应答,将课文中的对话训练巧妙地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交际、会话,让积累的课文语言得到巩固,并有机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板块五:运用,形成技能迁移
巩固是运用的前提,运用是巩固的深化。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品味语言文字,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还要明白布局谋篇的精妙,深刻品味文本蕴涵的情感。学习并非到此结束,教师还要根据不同课文,精心组织、设计作业,如续编故事、简评人物、写片段等,让学生动动笔,在运用中深化、延伸、迁移,促进语言智慧的发展,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技能、技巧。运用性作业分为阶段性、整体性两个方面。
1.阶段性作业。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某一重点、难点或为以后学习作铺垫而设计的作业。如教学《早》第三自然段,学生按方位“南墙上、东面正中……东北角”完成了“三味书屋“内陈设的介绍后,教师可当堂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里的陈设,抓住特点,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介绍我们的教室,并写个片段,开展读写结合练习。
2.整体性作业。它是指学完一篇课文后整体考虑本课知识结构而设计的综合性作业。如《莫高窟》一文中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层次清晰,感情色彩浓郁。课文结束时我设计作业:①说一说。从这篇文章结构看,文本的构段方式是什么;2、3自然段都有相同的结构,采用的是什么方式。②填一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语特点:( )的彩塑,( )的壁画。③写一写。模仿本文的结构特点,描写节日的公园“洁、闹、美”的现象,在所思、所感基础上用上“有……有……还有……”的句式,构思成文。
这样精心设计的作业,融入了课堂教学,板块推进,灵动齐飞。从作用来看,学生理解、巩固了所学知识,掌握了技巧,形成了技能,一举多得,有益;从时间上看, 课堂上大量妙趣横生的作业训练,省时;从效果上看,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其乐无穷,高效。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