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入,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活动在许多学校初步开展起来了。这确实是件好事,也是新课改题中应有之义和取得实效之必需。然而,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部分学校偏离了校本教研之要义,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一、 主体偏离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是在本校内进行的,是以解決学校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目标的,其研究主体当然是教师。可是在一些中小学校,由于传统教研模式的强大惯性,教师搞教研基本上是依赖于教学领导。也就是说,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制订,从研究活动的开展到课题结题,乃至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由哪些教师讲,讲后由哪些人来评,哪些人参加教研会等,都由教学领导说了算,教师成了配角或旁观者。一些教师也认为,教研是教学领导的事,是个别骨干教师的事,自己不会做也无须做,只要教好课就行了。在这种认识误区下,他们只习惯于模仿他人一招一式的教学技巧,只求教学领导告诉他们一招一式的做法,偏离了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
二、形式化严重
1.热衷于布置任务
一些地方开展校本教研时,往往是教研部门给学校部署任务,学校领导给教研组布置教研任务,教研组长再给教师布置教研任务。这些任务无非是一学期听多少节课、写几节优质教案、制作几个优秀课件、写几篇教研文章、搞几项课题研究等等。由于研究主体的偏离,致使一些教师为应付上级或学校布置的教研任务而做一些表面文章,个别教师甚至弄虚作假。
2.活动多多益善
一些学校领导打着“以活动促教研”的旗号,每学期都要安排若干次活动,大型、中型、小型活动都有,如优质课评选、优秀教案课件评比等,而不管活动是否有实效。我认为,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是校本教研之必需,但问题在于活动不能无度,更不能浮泛。某项校本教研活动是否开展,要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为旨归。
3.检查评比过多
学校学期初布置了校本教研任务,就等学期末去评比检查,至于研究过程则不甚关心。为了应对评比检查,教师们临时写论文、制课件、编教案;为了完成检查评比任务,检查人员形式化地查看论文有无、课件多少、教案几节……可检查一结束,活动也就随之结束了。这样的检查评比,除了让某些教师获得了对自己评优暂时发挥作用的有效证件外,对校本教研的开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仅毫无意义,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
三、形式传统单一
调查发现,有超出传统的理论灌输式和听课评课式两种模式。在这两种教研模式中,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多数听课教师只是记录授课过程的“旁观者”,评课时,听课教师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或默不作声。整个教研教程,正如有的老师所言:“就是只对一堂课或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研讨,评课也只局限于对教学行为的评价上,虽能解决教学中一些零碎的问题,但没能追溯到内隐的教学理念。”
四、功利化色彩浓厚
1.真正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
(1)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在通常的教研活动中,教学领导往往以指导者自居,教师则被动地接受指导;教学领导说怎样做,教师就怎样做,教师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教学教研的权力。久而久之,教师也就失去了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了,更谈不上什么主体地位了。
(2)引导教师全员参与
教学领导要发挥自己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从而实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引导教师“教中研”“研教合一”,也就是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观察、积累、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认识。这符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
(3)给教师提供参与校本教研的时间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要想办法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不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减少会议及各种不必要的活动,特别是一些不必要的评比检查。这样做,就可以节省出好多时间留给教师用于学习、思考和研究。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规范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行为,保证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时间。
2.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要义
(1)研究问题应当来源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问题由来已久,阻碍着学校的变革和发展,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例如,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的问题、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师生负担过重问题 、校长的角色定位问题。有些问题比较突出,当前亟须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先行进入研究视野。
(2)重结果,更应重过程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固然需要研究结果。但问 题在于,目前一些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只看重开展了多少次活动,如:举办了多少次示范观摩课活动、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等。如前所述,他们不是很关心这些成果有多少实际价值,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校本教研就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摆设,成了一些学校和个人博取荣誉的途径。
(3)研究结果应当能直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校本教研是行动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那种为研究而研究,为完成上级任务或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进行的研究是不可能深入、持久的,因而也不会产生出能直接应用于本校实际工作的成果,所以,这种研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
(4)形式多样,重在实效
我们有必要改革传统的教研模式,建立形式多样、具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新模式,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设舞台。
总之,校本教研要以广大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的 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选用适合本校情况的课题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要有实用价值。这样的研究才是名副其实的校本教研,才能推动新课改,才能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 主体偏离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位的教研,是在本校内进行的,是以解決学校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目标的,其研究主体当然是教师。可是在一些中小学校,由于传统教研模式的强大惯性,教师搞教研基本上是依赖于教学领导。也就是说,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计划的制订,从研究活动的开展到课题结题,乃至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等由哪些教师讲,讲后由哪些人来评,哪些人参加教研会等,都由教学领导说了算,教师成了配角或旁观者。一些教师也认为,教研是教学领导的事,是个别骨干教师的事,自己不会做也无须做,只要教好课就行了。在这种认识误区下,他们只习惯于模仿他人一招一式的教学技巧,只求教学领导告诉他们一招一式的做法,偏离了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
二、形式化严重
1.热衷于布置任务
一些地方开展校本教研时,往往是教研部门给学校部署任务,学校领导给教研组布置教研任务,教研组长再给教师布置教研任务。这些任务无非是一学期听多少节课、写几节优质教案、制作几个优秀课件、写几篇教研文章、搞几项课题研究等等。由于研究主体的偏离,致使一些教师为应付上级或学校布置的教研任务而做一些表面文章,个别教师甚至弄虚作假。
2.活动多多益善
一些学校领导打着“以活动促教研”的旗号,每学期都要安排若干次活动,大型、中型、小型活动都有,如优质课评选、优秀教案课件评比等,而不管活动是否有实效。我认为,适当地开展一些活动是校本教研之必需,但问题在于活动不能无度,更不能浮泛。某项校本教研活动是否开展,要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为旨归。
3.检查评比过多
学校学期初布置了校本教研任务,就等学期末去评比检查,至于研究过程则不甚关心。为了应对评比检查,教师们临时写论文、制课件、编教案;为了完成检查评比任务,检查人员形式化地查看论文有无、课件多少、教案几节……可检查一结束,活动也就随之结束了。这样的检查评比,除了让某些教师获得了对自己评优暂时发挥作用的有效证件外,对校本教研的开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仅毫无意义,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
三、形式传统单一
调查发现,有超出传统的理论灌输式和听课评课式两种模式。在这两种教研模式中,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多数听课教师只是记录授课过程的“旁观者”,评课时,听课教师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或默不作声。整个教研教程,正如有的老师所言:“就是只对一堂课或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研讨,评课也只局限于对教学行为的评价上,虽能解决教学中一些零碎的问题,但没能追溯到内隐的教学理念。”
四、功利化色彩浓厚
1.真正确立教师教研主体的地位
(1)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在通常的教研活动中,教学领导往往以指导者自居,教师则被动地接受指导;教学领导说怎样做,教师就怎样做,教师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教学教研的权力。久而久之,教师也就失去了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了,更谈不上什么主体地位了。
(2)引导教师全员参与
教学领导要发挥自己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从而实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引导教师“教中研”“研教合一”,也就是引导教师树立“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观察、积累、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认识。这符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
(3)给教师提供参与校本教研的时间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要想办法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不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减少会议及各种不必要的活动,特别是一些不必要的评比检查。这样做,就可以节省出好多时间留给教师用于学习、思考和研究。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规范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行为,保证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时间。
2.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校本教研的要义
(1)研究问题应当来源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些问题由来已久,阻碍着学校的变革和发展,需要通过研究来解决。例如,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的问题、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师生负担过重问题 、校长的角色定位问题。有些问题比较突出,当前亟须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先行进入研究视野。
(2)重结果,更应重过程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固然需要研究结果。但问 题在于,目前一些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只看重开展了多少次活动,如:举办了多少次示范观摩课活动、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等。如前所述,他们不是很关心这些成果有多少实际价值,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校本教研就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摆设,成了一些学校和个人博取荣誉的途径。
(3)研究结果应当能直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校本教研是行动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那种为研究而研究,为完成上级任务或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进行的研究是不可能深入、持久的,因而也不会产生出能直接应用于本校实际工作的成果,所以,这种研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究。
(4)形式多样,重在实效
我们有必要改革传统的教研模式,建立形式多样、具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新模式,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设舞台。
总之,校本教研要以广大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的 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选用适合本校情况的课题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要有实用价值。这样的研究才是名副其实的校本教研,才能推动新课改,才能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