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zh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比较视野中的“两个布局”存在着许多不同和相同之处。基于此,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四個全面”;“五位一体”;治国理政
  党的工作战略布局问题始终是执政党治国理政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同时“四个全面”理论是当前时事政治学习的热门话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布局因为都定位在“布局”的关系,尤其受到基层群众的特别关注。如何正确看待二个布局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深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一、两个布局的不同之处
  (一)定义不同
  党的十八来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由此,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党在新形势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和重要的进程。在推进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实践它所包含的各方面目标任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关系、政治意识、政治行为和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等,也制约着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建设是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保证;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保障、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是重要的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基础,是贯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二)历程不同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础上,在十八大以来新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形成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至此,“三个全面”首次扩展为“四个全面”。在调研时,习近平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对新常态治国理政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此后,在2015年新年贺词、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集体学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春节前的延安之行以及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先后一再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四个全面”的定位有了逐渐深入发展的认识。最初,“四个全面”是作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后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逐步拓展完善并最终确立起来的。改革开放初期,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总体布局中纳入了社会建设,拓展为“四位一体”。十八大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形成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习近平指出:“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这是习近平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首次阐发,展现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和建设重点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依据不同
  “四个全面”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新常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现阶段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概括。因此,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根本依据。
  “五位一体”总布局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推进任何领域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做到既不超越阶段、又不落后现实,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为“五位一体”布局提供了依据,决定了布局中各个部分的地位。“五位一体”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四)性质不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布局和安排,它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侧重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其着眼点,是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旦顺利实现了战略目标,在新的基础上,又会面临着新的问题,治国理政又要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和与之配套的措施和办法。从目前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另外“三个全面”的问题可能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仍然会是治国理政关注的对象,只是受关注的程度上可能会不同。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安排和部署,对应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大建设将长期伴随、涵盖这个初级阶段。(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不仅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行这五大建设,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后仍要进行五大建设。只要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都有存在的意义,都将发挥指导作用。
  二、两个布局的相同之处
  (一)两个布局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和总体框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研究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问题,对象和主题具有一致性。它们围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两个布局都充满着为民情怀
  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还强调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戰略布局,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全面”。这个小康社会是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是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的小康社会,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社会,充分体现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普惠性。
  同“四个全面”一样,制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在发展领域的体现,是造福于人民的整体布局。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这五大建设一起抓,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使人民群众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
  因此,“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它们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布局。
  参考文献:
  [1] 中共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韩庆祥.关于“四个全面”思想内涵的哲学思考[ N] .北京日报,2015-03-16.
  [4]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社交的普遍化,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公众的信息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变得更多元化、数字化。其中微信服务平台是针对企业、媒体等有大量需求的团体用户提供订阅服务的自媒体平台,也逐渐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大大简化了图书的借阅步骤,使得学生即使不去图书馆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并进行借阅。但是
期刊
【摘要】:可雇佣性是大学生能够成功谋得并胜任一定工作所需的个性品质、知识、技能等因素的综合。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具有高度可雇佣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可雇佣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十分重
期刊
【摘要】:介绍了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的研究发展状况、主要性能及应用前景,展望了微晶玻璃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发展;性能;新型建筑材料  微晶玻璃又称玻璃陶瓷,是将特定组成的基础玻璃,在加热过程中通过控制晶化而制得的一类含有大量微晶体和玻璃体的多晶固体材料。微晶玻璃兼有玻璃和陶瓷的优点,但又不同于玻璃和陶瓷。微晶玻璃的生产工艺与玻璃相近,但其性能却与玻璃截然不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力学教学中出现的公式和实践脱节的的现象,从美育的感性角度论述在建筑力学教学中进行美育感性渗透的必要性,并指出,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由于学科分化带来的学科分家的现象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学生学习带来的不良后果,强调在建筑力学教学中旨在利用美育的感性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力学,增强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克服学科间的分化现象,增进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力学;美育
期刊
【摘要】:房屋建筑学是土建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贯穿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介绍房屋建筑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期对教师的讲授及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房屋建筑学是适合土木工程类人员了解和研究建筑设计的思路和过程、建筑物的构成和细部构造以及它们与其他相关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密切联系的一门专业
期刊
【摘要】:分析了创业型大学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现状与创业型大学模式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路径:政府和高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创业型工作模式和理念的培养;教育主管部门要明晰创业型大学体育教师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创业型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考核体系;体育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工作交流和科研、实践锻炼,旨在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排球运动逐渐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从以往的竞技性向现在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排球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本人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排球课教学的现状抓住了主要存在的问题之关键并对如何开展好排球课教学提出了几条建议力在推动排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现状;改革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如何在排球教学中巧妙的进行“素质教育”、如何将排球运动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 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对呼吸困难患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由急诊收治以呼吸困难为主诉的85例患者血浆NT-pro BNP 浓度,将其分为两组,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浆NT-pro BNP 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浆NT-pro BNP 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住院当天经静脉采血5ml,采用电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英汉称谓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了造成这种歧视背后的文化根源,并提出了改善与消除性别歧视的建议,以期对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字】:称谓语;性别歧视;文化  1 引言  称谓语是特定的人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  称谓语与性别关系密切,在称谓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
期刊
1.QC小组活动的组建源于班组  QC小组活动的成员多来自一线班组,为着共同的问题,形成思想,进而组建团队。一个QC小组可由多个班组的成员自由组成,一个班组也可能有多少不同类型的QC小组存在;QC小组活动的课题,广泛取材于班组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班组是QC小组活动的土壤,建立在班组这个坚实基础上,QC小组活动才能根深发芽,真正成为意义上的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创新创效。  2.QC小组活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