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学校发生的一件学生间的冲突事件引起了我的深深思考。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我校学生刘某看到有人在墙上写中学生赵某的坏话,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赵某,赵某推断这是我校因调皮而著称的臧某所为,接连四天中午在上学路上拦截臧某,终于在第四天中午把臧某打了一顿。可是墙上的字并非臧某所写,臧某在感到委屈之余,准备联合一帮和他要好的小朋友,向赵某报仇。最终这次冲突因老师的介入而终止,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在这件事中,我发现学生自行处理学生间矛盾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矛盾产生时,学生习惯性地借用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让其他与这件事无关的学生参与其中,使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事态反而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生第一时间求助或倾诉的对象仍然是学生,而非老师,作为未成年人本身,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片面。不仅如此,案例中的臧某是受害者,遭受侵害时,他第一时间选择了向他的好朋友求助。而他的好朋友们在为他鸣不平的同时,都要为他“报仇”。事情发生后,学生认错态度较差,互相遮遮掩掩,找到受侵害学生臧某谈话时,臧某一口否认受侵害,只是一点小矛盾。学生对老师缺乏足够信任,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也很薄弱。甚至臧某的同班同学,在已经得知赵某要打臧某的情况下,只是把消息透露给臧某,并没有向老师汇报,导致老师没能及时控制事态,致使臧某被打。老师在学校的德育功能在此次学生冲突事件中完全被学生忽略掉了。
为什么学生解决矛盾和冲突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老师,甚至对老师隐瞒事实,希望老师不要介入,我想这需要老师们认真反省与思考。
一、老师需要重新定位角色,赢得学生的信任
作为未成年人,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当矛盾与冲突产生时,他们有许多途径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也可以向社会寻求帮助。但在学校,最具优势的资源应该是老师。
我想,产生这种结果的责任应该在于老师。一方面,老师们过多地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一旦犯错,就认为这不是好学生干的。不是训斥,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或向家长告状,处理问题过于简单草率,导致学生渐渐疏远老师;另一方面,很多老师仍然固守着“师道尊严”的训条,很少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除了上课,很少俯下身去了解学生们想的、感兴趣的。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存在一道鸿沟,产生了信任危机。学生间产生矛盾,认为告诉老师也是多余的,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
怎样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首先,要使学生亲其师,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老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去,通过各种方式重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和他们一起运动,一起跳绳,课间和他们一起打球、踢毽子,共同开展一些活动,展现课堂之外的形象,使学生们感觉到老师其实和他们一样,并非高高在上的。
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走进他们的世界。老师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沟通方法,比如借助电脑可以开微博、加微博群、开通QQ和微信等,拓宽和学生沟通的渠道。事实上,学生还是渴望理解的。当下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重,而且有较强的孤独感。老师如果走进学生就能发现他们有多种心理需求。在沟通时,老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会说话,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关心和鼓励,这样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争取早日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心目中最贴心的朋友,重新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只有理解老师、信任老师、尊重老师,才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高年级孩子,一方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完全能够自己作决定了,希望尽快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所以在着装或言行上不像以前那样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了。案例中,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解决问题,即使受侵害的臧某也存在这方面的想法,认为告诉老师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另一方面,心理上的脆弱,使得小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和状况时又束手无策,无力应对突发局面,也无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当老师突然介入学生冲突时,他们一下子不知所措,只能是极力隐瞒,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双方达成一种默契。只要不让家长和老师知道就行了,双方就互不追究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矛盾双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日后学生的和谐相处埋下了隐患。
小学生渴望独立、渴望成人,却又不完全具备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这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负责任的精神方面,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学生渴望独立,希望逐渐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开始能独立地处理学生间的一些矛盾,这一行为值得鼓励,但需要有合理而又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逐渐摆脱依赖,培养他们勇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的接纳和对其特殊需要的满足,而且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其次,激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激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教师为人师表,秉持公平公正,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最后,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激发兴趣,培养爱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校园要积极营造正义氛围,聚集正能量
校园暴力导致学生受侵害的行为时有发生,校园日常常规违纪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校园需要正义氛围,校园呼唤正能量。
校园正能量的缺失,到底是谁的责任?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原因,当然学校也要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案例中,在事发现场,有多名同学围观,很多都是臧某的同班同学,事件过程中,既没有同学劝阻,也没有同学及时报告老师,更多的同学抱着看热闹的想法和心态,表现极其冷漠,与小学生的身份不符。因此,校园亟需营造正义的氛围,让学生树立校园主人翁的意识,敢于向校园不良行为说“不”,同校园违纪行为做斗争。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让每位学生努力树立积极的心态,摒弃负面思想,持之以恒,坚持正能量。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另一方面,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带给学校新的风貌,整洁、有序的校园新风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责任意识,使得诚信、自律、向上的正能量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有利于构建焕然一新的校园新文化。
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校园是学生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这一步尤为重要。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文明、和谐、温馨、向上的校园环境与氛围。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最贴心的朋友,孩子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师,让学生在校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在老师的指点下和生活历练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别人的错误,这本身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美德。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我校学生刘某看到有人在墙上写中学生赵某的坏话,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赵某,赵某推断这是我校因调皮而著称的臧某所为,接连四天中午在上学路上拦截臧某,终于在第四天中午把臧某打了一顿。可是墙上的字并非臧某所写,臧某在感到委屈之余,准备联合一帮和他要好的小朋友,向赵某报仇。最终这次冲突因老师的介入而终止,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在这件事中,我发现学生自行处理学生间矛盾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矛盾产生时,学生习惯性地借用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让其他与这件事无关的学生参与其中,使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事态反而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生第一时间求助或倾诉的对象仍然是学生,而非老师,作为未成年人本身,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片面。不仅如此,案例中的臧某是受害者,遭受侵害时,他第一时间选择了向他的好朋友求助。而他的好朋友们在为他鸣不平的同时,都要为他“报仇”。事情发生后,学生认错态度较差,互相遮遮掩掩,找到受侵害学生臧某谈话时,臧某一口否认受侵害,只是一点小矛盾。学生对老师缺乏足够信任,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也很薄弱。甚至臧某的同班同学,在已经得知赵某要打臧某的情况下,只是把消息透露给臧某,并没有向老师汇报,导致老师没能及时控制事态,致使臧某被打。老师在学校的德育功能在此次学生冲突事件中完全被学生忽略掉了。
为什么学生解决矛盾和冲突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老师,甚至对老师隐瞒事实,希望老师不要介入,我想这需要老师们认真反省与思考。
一、老师需要重新定位角色,赢得学生的信任
作为未成年人,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当矛盾与冲突产生时,他们有许多途径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也可以向社会寻求帮助。但在学校,最具优势的资源应该是老师。
我想,产生这种结果的责任应该在于老师。一方面,老师们过多地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一旦犯错,就认为这不是好学生干的。不是训斥,就是各打五十大板或向家长告状,处理问题过于简单草率,导致学生渐渐疏远老师;另一方面,很多老师仍然固守着“师道尊严”的训条,很少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除了上课,很少俯下身去了解学生们想的、感兴趣的。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存在一道鸿沟,产生了信任危机。学生间产生矛盾,认为告诉老师也是多余的,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
怎样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首先,要使学生亲其师,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老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去,通过各种方式重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和他们一起运动,一起跳绳,课间和他们一起打球、踢毽子,共同开展一些活动,展现课堂之外的形象,使学生们感觉到老师其实和他们一样,并非高高在上的。
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走进他们的世界。老师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沟通方法,比如借助电脑可以开微博、加微博群、开通QQ和微信等,拓宽和学生沟通的渠道。事实上,学生还是渴望理解的。当下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重,而且有较强的孤独感。老师如果走进学生就能发现他们有多种心理需求。在沟通时,老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会说话,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关心和鼓励,这样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争取早日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心目中最贴心的朋友,重新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只有理解老师、信任老师、尊重老师,才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高年级孩子,一方面,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完全能够自己作决定了,希望尽快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所以在着装或言行上不像以前那样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了。案例中,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解决问题,即使受侵害的臧某也存在这方面的想法,认为告诉老师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另一方面,心理上的脆弱,使得小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和状况时又束手无策,无力应对突发局面,也无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当老师突然介入学生冲突时,他们一下子不知所措,只能是极力隐瞒,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双方达成一种默契。只要不让家长和老师知道就行了,双方就互不追究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矛盾双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日后学生的和谐相处埋下了隐患。
小学生渴望独立、渴望成人,却又不完全具备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这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负责任的精神方面,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学生渴望独立,希望逐渐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开始能独立地处理学生间的一些矛盾,这一行为值得鼓励,但需要有合理而又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逐渐摆脱依赖,培养他们勇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的接纳和对其特殊需要的满足,而且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其次,激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激励,多关心,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教师为人师表,秉持公平公正,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最后,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激发兴趣,培养爱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校园要积极营造正义氛围,聚集正能量
校园暴力导致学生受侵害的行为时有发生,校园日常常规违纪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校园需要正义氛围,校园呼唤正能量。
校园正能量的缺失,到底是谁的责任?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原因,当然学校也要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案例中,在事发现场,有多名同学围观,很多都是臧某的同班同学,事件过程中,既没有同学劝阻,也没有同学及时报告老师,更多的同学抱着看热闹的想法和心态,表现极其冷漠,与小学生的身份不符。因此,校园亟需营造正义的氛围,让学生树立校园主人翁的意识,敢于向校园不良行为说“不”,同校园违纪行为做斗争。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让每位学生努力树立积极的心态,摒弃负面思想,持之以恒,坚持正能量。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另一方面,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带给学校新的风貌,整洁、有序的校园新风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责任意识,使得诚信、自律、向上的正能量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有利于构建焕然一新的校园新文化。
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校园是学生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这一步尤为重要。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文明、和谐、温馨、向上的校园环境与氛围。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最贴心的朋友,孩子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师,让学生在校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在老师的指点下和生活历练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为善,学会宽容别人的错误,这本身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