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凤庆在办大教育陈庆洪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沧市的凤庆县可算得上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师生近7万人,占总人口45万的15.56%。凤庆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贫困县办大教育,确实不易。但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00年,凤庆基本与全国同步,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向“两基”的飞跃,使人口大县向教育大县转变。从2000年至2010年,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凤庆教育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2005年实施了教育综合改革;2007年普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全面系统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完成省级教育督导评估;2009年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0年积极抓好“两基”迎国检,促进教育“提质增效”。2001年凤庆被评为“全省‘两基’先进地区”,2006年被评为“教育合格县”,2008年被评为“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先进县”。教育成为凤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张闪亮名片,逐步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
  
  事实上,凤庆贫困和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整体素质低,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只有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才能把人口优势变为人才优势,把人力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甘贫困、不甘落后的凤庆各族人民,怀着强烈的愿望和执著的追求,发出了“科教兴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的最强音。
  为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执政为民。从切实加强领导入手,总揽教育发展全局。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抓教育。县决策班子统筹谋划,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突出教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县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把教育列入重要议题,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别通过召开书记办公会、人大审议会、县长办公会、政治协商会、部门联席会,认真研究教育的发展问题。
  教育优先发展贵在真抓实干,重在创先争优。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不断完善和认真执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基础上,坚持把教育重大项目建设和教育重点工作纳入全县十大惠民实事之一,作为县委、县政府月报督查的重点内容,强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工作向前迈进。全县教育工作以理清思路、确定目标为优先,建立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教育目标管理。每年,由政府与有关职能部门及各乡(镇)村签订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由教育局与各直属中小学(幼儿园)及各中心学校签订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一级管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县上建立起主要领导挂帅、其他领导挂钩、教育部门牵头、社会各方参与、上下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县主要领导带头身体力行,经常深入教育第一线,调查研究,排忧解难,指导教育科学发展。经过反复调研,多次现场办公,重新确立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规模,学前教育抓规范,职成教育抓服务,各类教育上质量”的原则,围绕“做强县一中、建设县二中、规划县三中、办好职教中心,做优凤庆一小、抓好学前教育、巩固两基成果”的基本思路,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事业做优做强。通过培养一批“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教育品牌,提升凤庆的知名度,使凤庆真正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教育强县。县委书记、县长面对教育经费困难的实际,支持学校向银行贷款建设,由财政付息。早在2007年,现任县委书记段春旭,得知县职教中心春季扩招900多人,床铺紧张,就想方设法解决,让学生睡上舒适的钢架高低床。对凤一中、凤二中、凤三中的扩建,县委书记、县长多次现场办公,最终敲定了扩建规划。现任县长杨文章走马上任后的第一要事就是关心教育,及时过问教育,勤走学校,指导管理。他还克服困难,拍板校安工程建设规划,签下“军令状”。当县委书记、县长了解教师住房难的情况后,决定实施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并在城区建设了园丁小区。为了在2010年全部消化代课教师,同意全部正式录用历年试用的所有“特岗教师”……桩桩实事,凝聚了凤庆县领导为优先发展教育所付出的心血。
  各乡(镇)党委、政府大兴重教兴学之风,为学校划拨基地、化解债务、控辍保学、救助贫困生、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尽职尽责。洛党镇党委、政府通过向上争取、社会捐助、村民“一事一议”等办法,筹措资金500多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提供了600亩林地作为学校勤工俭学基地。还无偿提供给大兴、洛党、象贤3所中心学校生态茶苗30 000株,泡核桃苗1 000株,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凤山镇也无偿划给青树中心学校10亩土地建设运动场。
  县各机关、各部门把支教兴教作为义不容辞的大事。县人大、县政协每年都要组织一至二次教育工作视察,支持和帮助县委、县政府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财政、土地、建设、卫生、公安等各部门,把支教、扶教、帮教作为分内事,从各自的职能出发,为教育排忧解难办实事。县财政按时下拨各项教育经费、保工资、保建设、保运转、保稳定。人事部门优先配置教师资源,严把入口关、出口关,给足配齐配强教师。近10年来,新补充教师1 036人,学历合格率均达100%。团县委主动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兴建了20多所希望小学。
  县教育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教育优先发展这个大局提供优质服务。局领导、股室联动挂钩乡镇学校,帮助学校排忧解难。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不辞辛劳,跑项目,跑资金,协调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他们深入学校,对学校排危、校舍改建扩建、控辍保学、学校安全、勤工俭学等工作都做细做实,促进了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认识上、组织领导上,而且还表现在切切实实做到“六个优先”:优先保证财政性教育投入增长,优先配齐配强教育部门领导班子,优先预算教育经费,优先发放教师工资,优先安排教育项目,优先录用教师。凤庆县财力虽然较为薄弱,但是县领导坚定一个信念: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7 945万元,而教育经费总支出达26 151万元,且历年均为支大于收。县财政积极筹措经费,对教育投入优先安排,确保投入逐年增长,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教育,确保教育经费不被挤占或挪用。比如2007年,预算内教育拨款14 412万元,2009年增加到25 042万元。近3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十一五”以来,全县投入资金10 601.43万元,共新建、扩建、改建校舍92 546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56 572平方米。投资1 100多万元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尤其是2010年,县政府拿出460万元解决“两基”迎国检中办学配备不足这个突出问题。从2007年起,县政府紧缩开支,每年挤出100万元偿还“普九”历年欠债。全县办学条件大大改观,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两基”工作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坚持做到“两基”实现后“思想不松,机构不撤,人员不散,经费不减,工作不软”,狠抓“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加强领导不放松。县、乡、村均成立“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两基”工作。全县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两基”工作机构,确保“两基”工作大事有人负责协调,具体工作业务有人负责落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了《凤庆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凤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凤庆县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巩固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教育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党政领导定期不定期“议教”制度,坚持“两基”工作为“一把手”工程,完善“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协同抓,主管部门领导具体抓”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部门和单位领导包校点的责任到人、工作到校的工作机制。县四套班子中每个县处级领导都分别联系一个乡镇或学校的教育工作,经常深入乡镇、学校检查指导“两基”工作,听取基层意见,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指导工作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全面贯彻落实全省“两基”工作会议精神,坚决防止出现任何懈怠思想和行为:一方面,按省上提出的“六个亲自”、“五个惊动”的明确要求,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两基”迎国检工作,另一方面,县电视台、电台、各部门、乡镇村、学校,统一行动,开展“两基”迎国检宣传,做到电视上有画面、广播上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显眼处有标语,全力营造良好的“两基”工作氛围,动员人民群众理解好、支持好“两基”工作。
  二是加大建设不放松。省级“两基”验收后,继续加大投入,全县义务教育总投入达10.84亿元,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近4年来,在县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足额拨付教育公用经费,多渠道筹措捐资助学款460万元。2009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工程,按省政府规定,县财政每平方米配套250元,3年需配套1 322万元,目前已配套550万元。2006年以来,总投入建设资金10 601.43万元,其中,中央投入3 613.16万元,省级投入2 994.97万元,市级投入170万元,县级投入3 823.3万元,新建校舍92 546平方米。2010年8月,已全面完成2008年锁定的D级危房75 551平方米的排危任务。坚持“宜并则并、宜分则分,初中相对集中,小学就近入学”和“规模适当、竞争有序、均衡发展”的原则,对原九年制中心校实行中小学分设管理,对部分六年制中心校分设管理,建立了“县—乡—校”三级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从2009年4月至今,全县撤并一师一校办学点176个,到2020年,全县计划保留中小学205所。2008年,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已覆盖全县中小学校,使广大边远地区师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是控辍保学不放松。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在于劳动力缺乏的贫困家庭要子女在家干活,有的人认为与其读了书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在家务农或早点外出打工;有的学生因学习吃力产生厌学情绪而辍学。为了破解“辍学”这个难点,凤庆县采取措施,加强专项督导检查,严格堵塞漏洞。坚持把“控辍”列入乡(镇)政府完成年度教育任务的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校长的内容。坚持实施义务教育入学通知制度、辍学报告制度、动员学生返校制度。要求乡(镇)政府把控辍保学工作落实到部门、干部职工,学校把巩固学额工作落实到班级、教师,主要领导亲自抓,实行分片包干,实施奖惩,共同做好流失学生返校工作。为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凤庆县制定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的范围、对象、步骤、经费投入和资金拨付程序。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做到应免则免,应补则补,体现教育公平。2007~2009年,县政府用于减免杂费金额226万元,提供学生生活补助金额157万元。广泛开展劝学助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动员社会力量采取“一帮一”、“一包一”形式,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针对“留守学生”存在无人监护、行为道德失范、心理性格偏差、学习成绩低下而厌学等突出现象,要求采取指定监护人、加强家校联系、整治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和爱心感化等措施,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确保他们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同时,高度关注残疾儿童的入学问题,通过发放困难补助金、免学杂费、爱心帮助等措施,确保大多数三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设立“凤庆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鼓励社会团体、各界人士与贫困生结成对子,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2007年以来,发放助学金18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75 000多名,解决了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不断扩大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进一步拓宽初中毕业生升学渠道,拉动初中教育发展。
  四是抓素质教育不放松。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三生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严禁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严禁节假日为学生补课,严禁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严禁为学生征订教辅资料,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认真落实学校行政会议决策制度、党支部会议保障监督制度、教代会审议制度,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积极建立现代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大力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制定完善《凤庆县中小学教育常规考核评价方案》,《凤庆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意见》,积极开展高效率课堂教学研究。认真执行《凤庆县中小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分阶段训练实施意见》,开展德育课程化活动,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学生健康体质测试,七、八年级开展体育学科检测,将学生的肺活量、近视率和特长生的培养作为学校综合评价指标。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扎实开展读书、人文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文化活动,以师生文艺汇演、师生文化作品展等形式,使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五是抓学校安全不放松。平安校园创建得到保障,教育环境安全、稳定,师生安心、家长放心。
  六是抓扫盲工作不放松。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在抓实文字扫盲工作的同时,以着力提升群众就业技能和脱贫致富能力为主,不断建立完善扫盲工作长效机制,坚持巩固脱盲与科技培训相结合。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将扫盲的重心由过去单纯的“文字扫盲”向“技术扫盲”转变。
  
  坚持教育改革不动摇
  
  2005年,教育综合改革的春风吹遍云岭大地,吹到千里茶乡,凤庆县委成立了教育综合改革领导组,出台了《凤庆县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11个配套文件。2009年,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又完善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促进了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将县职业高中、县教师进修学校整合成凤庆县职业教育中心,将县财政局会计培训中心9个部门的培训职能,一次性整合到职业教育中心,实现了师资、设备、教学、管理、信息、就业等资源共享,把职教中心建设成为中、初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就业服务窗口。
  推行校长公选与选任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选出优秀人才任校长。所有教职工实行竞聘上岗。各级各类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有力地激发起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理顺了教育管理体制。县、乡(镇)及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形成政府、教育两线,县、乡、村、校四级,中心校+完小+村完小+校点的科学管理模式。在乡镇设立了教育办,具体负责管理、指导教育工作,处理日常事务。
  投融资体制改革迈出了新步伐。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转移支付支持,多渠道融资、投资的机制。凤庆一中、原中心幼儿园率先采用银校结合、学校贷款、政府贴息、学校还本等方式,以及招商引资,不断加大投入。
  进一步创新农村办学模式。建立了“一长管三校,一师任三教,站校村结合”的农村办学模式。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农村综合初中建设实施意见》,通过先行试点,典型引路,已在全县创办15所农村综合初中。农村综合初中集学文化与学技术、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升学与就业培训为一体,采用“2+1”或“2.5+0.5”的短训班办学形式,全面渗透职业技术,使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
  初中学校大胆创新,把农村初中办学与开展勤工俭学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林权制度改革,采取划拨、联办、承包、租赁等形式,解决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因地制宜,利用基地种茶、种泡核桃、种水果等,开展勤工俭学。勤工俭学的产品或收入用于反哺学生。以往山区学生每到周末,要往家里挑来粮食、蔬菜、油盐、烧柴,下了课要架起小锅,烟熏火燎地做饭。如今,通过勤工俭学,办起集种植、养殖、办食堂为一体的师生食堂,学生再也不用“开小灶”,而且降低了伙食开支,改善了生活。
  
  坚持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动摇
  
  凤庆县通过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通过校点撤并,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县委、县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努力缩小各类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正、公平,不断打牢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后成立的县职业教育中心是全县职业技术教育的龙头。近5年来,相继投入1 0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县职业教育中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形式、多层次、多举措办学,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相继开办了30多个专业,满足了初中毕业生的求学愿望,让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有了较广阔的选择空间,圆了求学、成才、择业梦。昔日升不了学的初中毕业生,无一技之长,回乡“盘田不如老子、劳动不如嫂子”,如今,学到了技能的职校毕业生,或进入县内各条战线,或外出就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回乡创业,就业率达95%以上。
  职教中心以立足本县、面向沿海、服务全国的广阔视野,在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面向内地大中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办学,实行“联合办学”。一批批思想品德好、有文化、懂技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被输往昆明、广东、广西、福建、楚雄等地就业。如今,一批从茶乡飞出的“孔雀”羽翼丰满,“换了脑子,闯出了路子,挣了票子,富了一家子,影响了全寨子”,使许多家庭从贫困走向富裕。送子女到职教中心就读,成了许多家长的热门选项。2010年,职教中心在校生4 400多人,居临沧市同类学校之首,全县职中生与普高生在校生的比例上升至0.8∶1。截至2010年,职教中心累计培养毕业生9 000多人,短期培训达60 000多人,向社会各界输送各类中级技术人才约5 000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撑,为实现劳动力有序转移,为促进农村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县职教中心的办学成就,使其成为临沧市率先进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行列。
  在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中创办的15所普教与职教结合的农村综合初中,以及全县13个乡(镇)187个村(居)委会举办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成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阵地。全县被评为省级示范校的乡镇技校已有6所。“十一五”以来,共完成实用技术培训31万人次。各乡镇、村、社还积极接纳县职教中心“送教下乡”,加大对新增劳动力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近5年来,初中绿证培训累计达5 321人。农村扫盲和成人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为农村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带头人。
  凤庆县委、县政府为破解高中教育瓶颈,制定了高中教育发展规划,积极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作为全县普通高中教育龙头学校的凤庆一中,自筹1 000多万元,多渠道争取资金3 200万元,兴建了综合教学大楼、会议大厅、运动场,增加了34个教室、8个实验室、3个计算机室。2006年进一步实施校园改造工程。至今,又兴建了图书楼、学生公寓等。2010年高中在校生达3 091人,被省教育厅认定为云南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加上不断完善的鲁史完中和第二完全中学的成立,今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达4 195人,高中阶段入学率也由2001年的18.77%上升到现在的52%。凤庆开始走出制约高中教育的瓶颈。
  县委、县政府对幼儿教育也相当重视,千方百计加快幼儿教育发展。各中心校都开办了学前班。2010年全县在园幼儿6 182人,入园率已达51.97%。同时,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城区幼儿园改革发展方案》,对城区幼儿园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效益。
  
  坚持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不动摇
  
  凤庆县委、县政府把追求效益和质量当做抓教育、办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是教育规模、结构更加合理,条件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化,满足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40所,其中幼儿园2所,小学312所,初中21所,完全高中3所,职教中心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在校生63 997人,其中幼儿6 182人,小学生31 905人,初中生17 244人,高中生4 195人,职高生4 376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乡镇有13所,村级有187所,建立面达100%。农村综合初中达15所。共有教职工4 030人(无代课教师),其中,副高206人,中职2 177人。幼儿教师79人,小学教师2 211人,初中教师1 243人,高中教师293人,职高教师102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39%,97.78%,88.4%。全县学校占地面积已达148.17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39.5375万平方米,D级危房全部排除,砖混以上的“洋房”比例达80.09%。村完小以上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已达100%。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取得巨大成绩。学校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二是教育普及程度得到巩固提升。2010年,小学入学率达99.90%,初中毛入学率达110.14%。小学辍学率降至0.34%,初中辍学率下降至0.8%。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9.72%;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6.61%;青壮年文盲率降至0.22%。近3年复盲率降至0.11%。高中毛入学率达52%;幼儿入园率已达51.97%。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3年。
  教师强,则教育强。办好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质量是关键,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凤庆县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坚持“充实、提高、稳定”方针,积极实施“名师”工程,拓宽吸收教师渠道,壮大教师队伍,政府每年在事业单位人才招考中安排不少于50%的教师岗位,2006年至2010年共招聘“特岗教师”358人,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每年还到人才市场引进10~20名本科生教师。从2001年以来,通过公开招标、人才市场引进、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等途径共补充了1 036名新教师。从扬师风、立师德、树师表、强业务、做名师的教育理念出发,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开展全方位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电大、函授学习,提高学历层次。现有教职工中,有1 100多人取得了本科学历,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77%。采取“以考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的措施,加强校本培训,举行教师业务考试,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努力打造一批名师、名人。至2010年,全县有特级教师6人,在骨干教师中,国家级5人,省级8人,市级107人,县级100人。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建设“和谐校园”这个总目标,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起勤奋好学,积极进取,为国争光的热情。至2010年,全县有省级文明单位3个,文明学校8所,市级文明学校62所,县级文明学校266所;省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学校8所,县级绿色学校19所;“十一五”期间,全县有“三好”、“优干”学生省级76人,市级596人,县级726人。
  教学上,建立健全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常规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出强化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三三六”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课堂更加优化,方法更加创新,教学效益更加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全县教学质量不断攀升,集中体现在高考、中考上。2010年,全县中考6科文化分600分以上513人,占全市的63.1%;1 398人参加高考,上线率达99.14%,本科上线1 108人,专科上线278人。
  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大批优秀学生不断得到深造。他们中有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等名牌或重点大学的佼佼者。可谓质量大提高,教育大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凤庆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李配亮◇
其他文献
近年来,红河州建水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不断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的总体思路,以及“实事求是,相对集中,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稳健推进“一师一校”办学点撤并工作,不断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工作的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但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要冷静思考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
期刊
据新华社报道,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正式颁布实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始终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
期刊
教育50年巨变    新中国成立前,丽江市宁蒗县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1951年创办第一所省立小学,1957年开办第一所初级中学,1972年开始兴办高中教育,其间又经历了“十年内乱”的冲击,致使本来就起步晚、起步低的民族教育事业陷入办学条件差、教师综合素质低、教学质量差的困境。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全县2007年末总人口24.8万人。宁蒗的县情特点可以概括为“山、少、偏
期刊
位于泸沽湖南端的宁蒗县,属国家级特困县。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发展长期滞后。直到1957年,宁蒗县才创建起了第一所初级中学——宁蒗中学,1972年,宁蒗中学更名为宁蒗县第一中学,并首次招收高中班,宁蒗高中教育由此起步。  尽管宁蒗的教育事业起步晚、起点低,但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宁蒗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形势喜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蒗县委、县政府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高度出发,
期刊
扩大优质资源 促进均衡发展  本刊讯(记者李配亮)7月20日下午,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座谈会在省教育厅召开,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崇敏,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福生、邹平、王建颖与省发改委收费处、昆明市教育局、盘龙区教育局等单位和在昆各有关高校、中小学负责人就如何扩大云南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进行了座谈。  “我认为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要有指导性意见”。“我认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不是短期内就能
期刊
他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开创了小凉山民族教育的一片新天地,在宁蒗教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做过拓荒者,住过临时搭建的窝棚,当过校长和教育局副局长,一路艰辛和坎坷,而今身为教育局局长的他正在为小凉山教育的美好明天绘制蓝图。  他就是丽江市宁蒗县教育局局长杨锋元。    他用忠心、诚心、爱心构筑人生第一座里程碑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杨锋元从事教育的座右铭。 
期刊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全省所有县的“两基”工作经过验收后,国家教育督导团要对县级政府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国家依法对县级行政区域内“两基”水平的验收和认定。省政府已确定今年为云南省“两基”迎接国检年,并于4月7日召开了全省的动员会议,秦光荣省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今天,县政府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省“两基”迎国检动员会议精神,进一步查找差距,明确职责,强化措施,
期刊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滇东南门户,居住着11种民族共3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6.7%,全州山区、半山区占97%,集老、少、边、穷于一体。至今全州8个县均属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 631所,在校大中小学生660 152人,在编教职工4万多人。全州财政年收入仅17.3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2 379元,居全省人均纯收入的末位。  以这样的条件办教育,这样
期刊
7月20日上午,云南省传达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电视电话会议在昆明召开。在昆明主会场,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崇敏传达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全省教育系统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重要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卫星主持会议,并就全省如何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作了部署和动员。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在昆高等院校主要领导,昆明市教育局及所辖四城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在
期刊
本刊讯(记者 矣 勇)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7月19日上午,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崇敏率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领导杜玉银、和福生、陶晴、邹平、杨共和、王建颖等来到省招生考试院,检查招生录取工作,并亲切看望工作人员。  罗崇敏首先对招生录取工作的稳步推进表示祝贺,并对辛勤奋战在招生录取一线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说,省招生考试院严格按照省委高校工委、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