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东风力 绘成满园春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t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滇东南门户,居住着11种民族共3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6.7%,全州山区、半山区占97%,集老、少、边、穷于一体。至今全州8个县均属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 631所,在校大中小学生660 152人,在编教职工4万多人。全州财政年收入仅17.3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2 379元,居全省人均纯收入的末位。
  以这样的条件办教育,这样的基础发展教育,困难之大,不难想象。脆弱的财政收入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教育,危房亟待改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仪器设备短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普及义务教育举步维艰。
  然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教育乘“两基”东风,凭借教育综合改革之力,大力实施“贫义工程”,校舍D级危房改造工程,认真落实“三免费”、“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贫困生资助等一系列惠民强教政策,以推行新的教育理念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大胆实行学校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革新了学校综合工作评估标准与办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自治州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
  上世纪90年代初,文山州揭开了“两基”工作的序幕。1996年全州8个县“普六”通过验收,1997年开始“普九”试点工作,2002年文山、马关、西畴、砚山、丘北5个县相继通过“两基”验收。2003年,麻栗坡、富宁、广南被列为“两基”攻坚县,麻栗坡县和富宁县于当年通过验收。2004年初,广南县“两基”攻坚验收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0月,省政府派出验收评估组赴广南评估验收。2007年10月广南县“两基”攻坚通过省政府验收。在2007年11月28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文山州被表彰为“两基”攻坚先进地区,“两基”攻坚初战告捷。至此,全州8个县“两基”人口覆盖率由72.27%上升到100%。
  回顾“两基”工作的漫漫岁月,300多万边陲儿女崇尚文明,追求幸福,创旷世伟业,谱“两基”华章的历史画卷历历在目。
  
  实现从“上学难”到“有学上”的跨越
  
  土基墙,瓦屋面,烂房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这是10年前在文山州农村学校常见的场景。2000年以前,全州校舍有2 731 589平方米,危房率5.38%,中学生均校舍面积5.4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4.36平方米。“上学难”成了文山州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两基”工作的“难点”,只有攻克“难点”,才能圆自治州人民几代人的梦想。
  “上山登云天,下山到沟边;两山能对话,走路要半天”是文山地形地貌的形象写照。全州人均耕地面积仅1.01亩,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地方财政困难,基础设施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贫穷”这一古老的话题,至今还有30%的人口没有告别。在这样的基础上实施“两基”工作,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要“普九”,必须让适龄孩子“进得来”。校舍紧缺是横在“两基”工作路上的第一道障碍,是“两基”的一大瓶颈,是必须攻克的“难点”,只有攻克这个“难点”,“两基”任务才能圆满完成。
  进入新世纪,为解决西部地区校舍不足的问题,国家实施了“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教育开发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建设项目。全州各级党政干部群众发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积极筹措资金,实施各个项目,到2007年全州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0.42万平方米,排除危房29.72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校舍14.76万平方米,边境中学校舍2.91万平方米。近年来,州、县地方财政按“三个增长”的要求不断逐年增加教育投入,每年财政预算教育支出都占地区财政支出的28%以上。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时,广南县政府筹资400万元,解决项目学校扩建用地245亩;富宁县政府筹资470万元,解决项目学校扩建用地115亩,有关建设规费减免749万元。广大群众表现出了高度的觉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广南县莲城镇坡孟村委会主任卢加廷家的大部分水田在莲城镇第二中心学校扩建时已被征用,但当他听说学校学生食堂还没有着落时,便主动找到学校领导让出仅剩的半亩田,被学校婉言谢绝,卢加廷第二天就带着家人到田里为学校平整了地基。
  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全州义务教育阶段校舍面积大幅增加,校舍面貌焕然一新。到2009年,小学、中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5.03平方米、5.4平方米,初中阶段已把D级危房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崭新的砖混校舍。
  为举全州之力攻坚克难,在省教育厅的亲切指导下,州、县加强了具体领导,积聚力量,统筹指挥各项工作。州委、州政府把“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广南县接受评估组验收前夕,州委书记、州长先后到攻坚工作县调研指导工作,鼓舞士气。州人大专门听取州政府“两基”工作报告,州政协也适时调研提出意见。州政府于2006年10月召开了“两基”攻坚工作广南现场会,对最后总攻坚工作作了周密部署。州教育局全员动员,成立了“两基”攻坚工作指导组,派出工作队到县、乡镇蹲点指导。州、县、乡、村及学校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干部挂钩负责制,全州形成了上下一盘棋,合力攻“两基”之坚的局面。
  2003年8月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综合改革,州委、州政府将“打牢义务教育基础”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把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改革,“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和管理得到加强;乡镇成立了中心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统筹全乡(镇)教育教学业务,小学升初中实行年级直升、整体交接、全员免试入学制度。
  校舍改善的全面完成,各级各方力量的汇集,管理体制的完善,为“两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和坚强的组织保障。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基础。改善办学条件,是“两基”工作的重头戏,为了让孩子们早日告别昏暗潮湿的校舍,享受安心、舒心、安全的学习生活,面对“州穷民贫”的现状,勤劳、勇敢的文山州人民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在上级补助有限、州级财力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办学路子,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兴办教育。全州人民生活虽不富裕,但集资、捐资办学的积极性高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自治州的这座教育大厦添砖加瓦,掀起了集资、捐资办学的热潮,从1996年到2010年社会各界集资、捐资共8 169.34万元。
  截至2010年9月,全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投入62 617.07万元,把2008年3月锁定的39.5万平方米D级危房和2008年3月以来的D级危房全部排除。丘北县2008至2010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亿元,排除D级危房面积112 435平方米,改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农村小学校点从2002年“省检”时的816所,优化为302所,仅2009年全县投入教育的资金,就相当于过去10年的投资总和,分别是“普六”、“普九”时期资金投入的25倍和2倍。
  如今,自治州校舍面貌焕然一新,敞风漏雨的破旧校舍荡然无存,孩子们都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教育。在各乡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越是贫穷村庄,这种对比越鲜明。全州“上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人有学上”的目标已经实现,自治州人民实现了“进得来”、“有学上”的跨越。
  
  从“有学上”到“能上学”的跨越
  
  学生上学的各种费用,是一个难以跨越的“拦路虎”。“两基”工作的成败,“致命点”是控辍保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完成学业。为了“留得住”,“一个都不能少”,10年来,全州通过落实“三免费”、“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等惠民强教政策,完善奖、贷、助、补、减和勤工俭学结合的助学体系,让许多贫困学生无忧无虑、顺顺利利地接受义务教育。
  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州建立了依法控辍、制度控辍、助学控辍、责任控辍、改革控辍等措施相结合的控辍保学综合体系。每学期开学初,全州各车站码头、山头村道都活跃着劝学队伍的身影,农户幽暗的灯光下常常闪动着劝学人员虔诚的脸庞。一位老校长说:学期开学一临近,全校教师几乎走空,直到流失生全部追回才松口气。广南县为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实行了“五不办理”,即对适龄少年外出打工或“小婚”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对不送适龄子女上学的家长和监护人不办理贫困补助或社会救助、不办理住宅审批手续、不办理外出打工证明、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全面清查和处理非法使用童工的企业,将流失到劳动用工企业的适龄少年全部送回学校。一家饭店接收了4个适龄少年打工,被清查并处罚后,饭店老板说:“普九”动真格了,以后招工一定要看他有没有初中毕业证书。
  全州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控辍保学工作制度。实行“一签、二送、三交”制度:政府与家长或监护人签订送子女或被监护人入学协议书;政府送入学通知书到户、送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上门,监护人送被监护人入学;义务教育阶段一至六年级班主任按学年初学生人数分别向高一级班主任交学生档案、交学生、交有辍学苗头学生情况和家庭困难学生情况。此外,还实行儿童少年登记跟踪制度、流失生报告制度等,使学生交接过程完备,学生动态清楚,确保及时组织入学或复学。为确保2010年9月力争实现“双百”,即小学适龄儿童100%入学、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的目标,全州把控辍保学工作当做各级政府和学校的硬性任务,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列为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履职考核的重点内容,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为确保15~24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达标,对具有学习能力但未脱盲的15~24周岁文盲,落实到了具体对象,并积极开展扫盲教育,同时安排今年8月组织脱盲考试,2010年9月实现扫盲达标标准。文山县县、乡人民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狠抓控辍保学工作,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依法、适时发放了入学通知书;建立“两基”工作目标责任制,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了控辍保学措施,责任分解表,建立“五包一保六到位”的包保责任机制,即县属部门领导干部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干部包组、中心学校班子成员包校、教师包学生,确保学生人人到校学习,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执法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时间到位;制定学生到校情况周报制度,各学校从9月1日开始,每周两次上报学生在校情况;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免、补、奖、贷等教育惠民政策,建立县、乡两级教育激励救助机制,有效控制学生因贫困辍学。马关县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资料、宣传栏、板报、标语等多形式对家长、监护人和全社会进行《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家长和监护人以及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广大家长和监护人都认识到不送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认识到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家长和监护人更承担着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责任。各乡镇、学校每学年开学前,都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在开学前15天将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发放到适龄儿童少年的家长或监护人的手中。对拒不送子女入学的家长或监护人,除了动员其子女到校读书外,采取集中学习的办法,自带伙食、行李集中到村委会或政府学习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直到什么时候思想通了、认识提高了,送子女进学校了,家长和监护人就什么时候回去。广南县挂钩乡镇的县级各部门,通过捐资捐物,加大对乡镇贫困生的救助,县人事局帮扶那洒1.5万元,国土资源局帮扶五珠乡1万元,县民政局帮扶篆角1万多元。实施了“千名教师爱心助学工程”结对帮扶贫困学生。通过以上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2006~2007年,广南县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共收回中小学流失学生2 421人。就这样,全州上下始终抓好“两基”工作中控辍保学这个重点和难点,为接受国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贫困是导致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全州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仅是2007年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下达的免杂费经费4 030万元,教科书费2 324万元,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4 771万元;州、县财政预算配套安排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201.6万元。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77 604名学生使用免费教科书,161 616名学生获得寄宿生生活补助。同时,州、县财政预算拨出530.1万元资金,“希望工程”社会捐资162.7万元,资助了27 961名学生,“手拉手”活动、民间资助不计其数。全州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对口支援、社会参与、勤工俭学,“免、补、助、扶、奖、贷”多种形式的贫困学生综合资助体系和机制,因贫失学学生的比例大幅减少。富宁县2006年以来,整合各类资金600多万元,累计救助贫困生1.7万人次。各级各部门在控辍保学中发挥积极作用,县民政局几年来出资10.35万元救助155名贫困大学生,县民宗局出资5.67万元资助中小学贫困生350名。
  由于办学经费有了保障,贫困学生得到了救助,全州中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明显提升。全州小学入学率由2000年的99.26%提高到目前的99.8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56.63%提高到目前的98.17%。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地上,任何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会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人人能上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实践证明,贫困地区控辍保学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只有综合各方面力量,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才能取得成果。这样,“两基”工作才能成功告捷,也才能实现“能上学”、“留得住”的跨越。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的跨越
  
  如果说资金、校舍是贫困地区“两基”工作的“难点”,那么教育教学质量就是“两基”工作的目的所在。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可能为农村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才能实现从“能上学”到“上好学”的跨越。
  10年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是教师上课所有的教具。10年后,从粉笔、黑板到幻灯片、录音机,再到投影仪、多媒体,自治州许多农村学校上课也用起了电脑,大山深处的孩子也能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接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看到外面的五彩世界。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各县通过招聘和引进大中专毕业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等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2006年至今全州共招聘特岗教师3 526人。现全州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达到38 121人,师生比小学达1∶19.9,初中达1∶19.1。全州在满足教师数量需求的同时,积极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着力打造精品教师队伍。成立了州、县两级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依托文山学院、州职成教中心、州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县教师进修学校,挂靠师范院校和对口支援学校,形成了教师培训网络。把远程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传统培训渠道与新培训渠道相结合,开展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培训。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有的教师甚至为培训暂割亲情。富宁县黄水庆老师在文山县参加远程教育培训期间,胞弟病故,为了不负学校所托,忍痛坚持完成培训,没能回家送胞弟最后一程。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全州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高,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1.08%和95.4%。为解决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5~2010年,全州共投资5 355.439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面达100%,全州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进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从此,在边远的贫困山村,师生也能够享受到全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师生及群众赞不绝口。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5年在文山县首先实施,2007年又在其他7县实施,并且创造性地建成了“电化教育管理平台”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平台”,把全州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管理工作全部纳入网络平台管理,搭建了一个内部互联互通的交流和共享平台;又建成了文山州教育资源库中心,为各项目点到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提供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全州建成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计算机教室各126间,卫星电视接收点872个,光盘播放系统2 982套,计算机生机比达到50∶1。远程教育网络覆盖了全州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并将几乎与世隔绝的13个“麻风村”连接了起来。广南县莲城镇的“麻风村”——落松地村群众和师生得知将在当地开通远程教育系统时,奔走相告,热泪盈眶。为发挥好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各地结合实际,创造了独特的模式和方法。文山县古木镇红石洞村完小是清一色的苗族学生,又是实行双语教学的实验学校,低年级学生汉语交流能力差,老师就把苗语和光盘播放内容紧扣起来,高效地完成教学,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与此同时,全州积极推进普及实验教学,全州投资2 800多万元,完成了实验室仪器和药品补充,全州7县“普实”工作,通过了省政府复查验收,按“98标准”配备,小学和初中教学仪器达标率为90%以上。到2009年,文山、砚山、马关、西畴、富宁、麻栗坡、广南7个县相继完成普及实验教学任务,丘北县也都按规划迅速推进。实验教学的普及,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马关县投资300万元,在34所学校完成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砚山县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职业教育上,确立八嘎中学、平远二中作为初中职业教育的试点学校,进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实验示范,实行初三分流,在普通初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让不能升学的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州各项目学校通过大力发展养猪种菜,所得收入全部用来改善学生伙食,大大减少了学生的经济开支,学生逐步从吃饱步入吃好,成为农村学校一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实惠大的民心工程。
  教育质量源自管理和科研,全州积极推进规范学校管理、创造和谐校园工作,全州以59所试点学校为试点,开展了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探索,并进行“规范中小学校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专项督导检查。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龙头,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2002年开始启动,到2005年全州全面展开,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7年,又启动了校本教研试验,并开展视导工作。
  近年来,文山州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质量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两基”的巩固和提高,全州义务教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基本实现了“上好学”的跨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文山州各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文山州“两基”攻坚奏响了新的篇章。当一座座教学楼拔地而起,当大山深处的母亲露出幸福微笑,当孩子们的梦想在宽敞校园里放飞,我们由衷地说:“两基”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山人谱写“两基”工作的华章,永远激励着自治州儿女。
  
  ◇责任编辑王世赋◇
其他文献
保山市采取“抓两头强中间”,即抓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强义务教育的工作措施,促“两基”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教育格局。2010年与2000年相比,保山市3~6周岁儿童入园(班)率从36.9%提高到6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从99.6%提高到99.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从97%提高到11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35%提高到65%,高中
期刊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蜜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虚的。”踏上三尺讲台,也就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边疆教育工作者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但也就是这平凡的岗位和无声的奉献,诠释了绿叶的精彩价值。  2003年我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了宁蒗县民族中学。每当见到当地的学生,大冬天仍用冷水洗脸,七八十人
期刊
宁蒗县于2002年开始“两基”攻坚,红旗中学作为试点学校于2002年率先在原红旗乡(现已并入大兴镇)范围进行“普九”攻坚。由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有力,红旗中学在“两基”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  2004年5月,在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组织下,在红旗中学召开了一次“两基”工作经验交流会,红旗中学在抓“两基”、促教改,控辍保学、提质增效方面的一些经验得到认可和推广。学校的各项“两基”
期刊
近年来,红河州建水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不断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按照“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村委会集中”的总体思路,以及“实事求是,相对集中,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稳健推进“一师一校”办学点撤并工作,不断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工作的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但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要冷静思考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
期刊
据新华社报道,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正式颁布实施。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始终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
期刊
教育50年巨变    新中国成立前,丽江市宁蒗县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1951年创办第一所省立小学,1957年开办第一所初级中学,1972年开始兴办高中教育,其间又经历了“十年内乱”的冲击,致使本来就起步晚、起步低的民族教育事业陷入办学条件差、教师综合素质低、教学质量差的困境。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全县2007年末总人口24.8万人。宁蒗的县情特点可以概括为“山、少、偏
期刊
位于泸沽湖南端的宁蒗县,属国家级特困县。这里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发展长期滞后。直到1957年,宁蒗县才创建起了第一所初级中学——宁蒗中学,1972年,宁蒗中学更名为宁蒗县第一中学,并首次招收高中班,宁蒗高中教育由此起步。  尽管宁蒗的教育事业起步晚、起点低,但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宁蒗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形势喜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蒗县委、县政府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高度出发,
期刊
扩大优质资源 促进均衡发展  本刊讯(记者李配亮)7月20日下午,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座谈会在省教育厅召开,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崇敏,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福生、邹平、王建颖与省发改委收费处、昆明市教育局、盘龙区教育局等单位和在昆各有关高校、中小学负责人就如何扩大云南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进行了座谈。  “我认为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要有指导性意见”。“我认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不是短期内就能
期刊
他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开创了小凉山民族教育的一片新天地,在宁蒗教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做过拓荒者,住过临时搭建的窝棚,当过校长和教育局副局长,一路艰辛和坎坷,而今身为教育局局长的他正在为小凉山教育的美好明天绘制蓝图。  他就是丽江市宁蒗县教育局局长杨锋元。    他用忠心、诚心、爱心构筑人生第一座里程碑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写照,也是杨锋元从事教育的座右铭。 
期刊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全省所有县的“两基”工作经过验收后,国家教育督导团要对县级政府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国家依法对县级行政区域内“两基”水平的验收和认定。省政府已确定今年为云南省“两基”迎接国检年,并于4月7日召开了全省的动员会议,秦光荣省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今天,县政府组织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省“两基”迎国检动员会议精神,进一步查找差距,明确职责,强化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