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都会切身感到,大多数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虽然内容正确,但是又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任何新鲜感的主题和思路,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千篇一律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一句话,学生的作文就是没有个性。批改这样的作文,是一件极单调乏味,甚至痛苦的事情。要让学生写出具有新意,个性突出,具有创造性的作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应重视写作技能指导、激发想象力、培养作文个性。
一、全面摸清学生的写作层次,做到因人施教,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坚持“三抓”,即抓尖子生、抓中间生、抓后进生,合理利用尖子生激励中间生,对差生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对形象生动的部分感兴趣,而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那么,教师首先应随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选准观察顺序:按时间来说,可由先到后;按空间来说,可由近及远;按事物本身结构来说,可由外到里,由局部到整体,;按事物外部特征来说,可由宏观到微观,当然反之亦可。
其次,注意引导他们经常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在平常,可结合日常生活出些小题目,如“说说自己卧室的布置”、“写写自己的假日生活”、“自己熟悉的人有哪些特点”等。有不少学生观察马虎,看什么都只求“一般”、“大概”,无疑,这样“浮光掠影”地观察,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空洞的,没有形象的。因此,我每次在布置观察任务时,就要求学生做好观察笔记,以养成严肃认真、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的习惯。如观察一个人,就不能只停留在其外貌上,还应该通过外貌去观察其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并把特点抓出来。正如散文家杨朔所说:“尝试着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及生活习惯上,掌握他的性格。”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思考,学会“多思考”,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三、重视基本技能的指导
1.剪裁技能。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的。选好材料之后,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不分,主题被淹没而拉杂无序。有些同学爱图俭省,不动脑筋,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因此,要教会学生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排队,分析比较,区别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东西去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构思技能。学生作文没有个性,缺乏构思技巧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教师应当教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文章,要突出自己独特的视觉,切忌雷同,才会有新意。
第二,要指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偶然现象、意外现象、反常现象等,由表及里,由失败到成功,由悲到喜,或相反。从对比、设问、回忆、惊奇等入手,使文章跌宕起伏,避免平淡无味。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编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可以先做示范,就一个题目同时拟出几个提纲,使学生明白文章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生搬硬套,即使是相同的材料,写法不同,结构不同,也各具个性,不要把学生的思路固定在死板的框框内。
3.表达技能。恰当而又合理地运用表达方式,会使文章增添风采。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议论等。比如,在记叙中的议论,可以起到开门见山、引出下文或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功效,而描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兴趣盎然等等。
也许有人会问,学生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技能,为什么作文仍然没有新鲜感,更谈不上个性突出。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除此之外,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作文题目深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媚眼,读者就会一见钟情。如果教师出的作文题目极其僵化、死板,就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大多数作文题的思路都是反复使用,甚至是唯一的,造成学生只能“这样写”,学生无法创新。既然只能如此,无法出新,那么,热爱出新的学生怎么会有兴趣?何谈出个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出作文题目时,应该多费一番心思,勇于抛弃那些不利于出新的作文题,多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作文题目。例如:《××赞》与《一个小动物创造的奇迹》这两个作文题目,哪一个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显然是第二个。也许没有人会说第一个作文题不对,可是“对的”,就是最好的吗?显然,“对的作文题”与“好的作文题”不是一回事。
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完全可以从出个好的作文题开始,我们出了这样的作文题之后,也完全可以告诉学生:你就是你,你完全可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和最喜欢的风格,写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当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独特的个性写作文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篇篇新意迭出的文章,教师批改作文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一、全面摸清学生的写作层次,做到因人施教,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坚持“三抓”,即抓尖子生、抓中间生、抓后进生,合理利用尖子生激励中间生,对差生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对形象生动的部分感兴趣,而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那么,教师首先应随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选准观察顺序:按时间来说,可由先到后;按空间来说,可由近及远;按事物本身结构来说,可由外到里,由局部到整体,;按事物外部特征来说,可由宏观到微观,当然反之亦可。
其次,注意引导他们经常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在平常,可结合日常生活出些小题目,如“说说自己卧室的布置”、“写写自己的假日生活”、“自己熟悉的人有哪些特点”等。有不少学生观察马虎,看什么都只求“一般”、“大概”,无疑,这样“浮光掠影”地观察,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空洞的,没有形象的。因此,我每次在布置观察任务时,就要求学生做好观察笔记,以养成严肃认真、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的习惯。如观察一个人,就不能只停留在其外貌上,还应该通过外貌去观察其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并把特点抓出来。正如散文家杨朔所说:“尝试着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及生活习惯上,掌握他的性格。”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思考,学会“多思考”,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三、重视基本技能的指导
1.剪裁技能。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的。选好材料之后,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不分,主题被淹没而拉杂无序。有些同学爱图俭省,不动脑筋,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因此,要教会学生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排队,分析比较,区别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东西去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构思技能。学生作文没有个性,缺乏构思技巧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教师应当教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文章,要突出自己独特的视觉,切忌雷同,才会有新意。
第二,要指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偶然现象、意外现象、反常现象等,由表及里,由失败到成功,由悲到喜,或相反。从对比、设问、回忆、惊奇等入手,使文章跌宕起伏,避免平淡无味。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编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可以先做示范,就一个题目同时拟出几个提纲,使学生明白文章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生搬硬套,即使是相同的材料,写法不同,结构不同,也各具个性,不要把学生的思路固定在死板的框框内。
3.表达技能。恰当而又合理地运用表达方式,会使文章增添风采。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议论等。比如,在记叙中的议论,可以起到开门见山、引出下文或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功效,而描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兴趣盎然等等。
也许有人会问,学生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技能,为什么作文仍然没有新鲜感,更谈不上个性突出。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除此之外,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作文题目深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媚眼,读者就会一见钟情。如果教师出的作文题目极其僵化、死板,就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大多数作文题的思路都是反复使用,甚至是唯一的,造成学生只能“这样写”,学生无法创新。既然只能如此,无法出新,那么,热爱出新的学生怎么会有兴趣?何谈出个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出作文题目时,应该多费一番心思,勇于抛弃那些不利于出新的作文题,多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作文题目。例如:《××赞》与《一个小动物创造的奇迹》这两个作文题目,哪一个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显然是第二个。也许没有人会说第一个作文题不对,可是“对的”,就是最好的吗?显然,“对的作文题”与“好的作文题”不是一回事。
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完全可以从出个好的作文题开始,我们出了这样的作文题之后,也完全可以告诉学生:你就是你,你完全可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和最喜欢的风格,写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当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独特的个性写作文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篇篇新意迭出的文章,教师批改作文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