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写作技能指导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0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都会切身感到,大多数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虽然内容正确,但是又是人所共知的没有任何新鲜感的主题和思路,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千篇一律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一句话,学生的作文就是没有个性。批改这样的作文,是一件极单调乏味,甚至痛苦的事情。要让学生写出具有新意,个性突出,具有创造性的作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应重视写作技能指导、激发想象力、培养作文个性。
   一、全面摸清学生的写作层次,做到因人施教,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坚持“三抓”,即抓尖子生、抓中间生、抓后进生,合理利用尖子生激励中间生,对差生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对形象生动的部分感兴趣,而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那么,教师首先应随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选准观察顺序:按时间来说,可由先到后;按空间来说,可由近及远;按事物本身结构来说,可由外到里,由局部到整体,;按事物外部特征来说,可由宏观到微观,当然反之亦可。
   其次,注意引导他们经常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在平常,可结合日常生活出些小题目,如“说说自己卧室的布置”、“写写自己的假日生活”、“自己熟悉的人有哪些特点”等。有不少学生观察马虎,看什么都只求“一般”、“大概”,无疑,这样“浮光掠影”地观察,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空洞的,没有形象的。因此,我每次在布置观察任务时,就要求学生做好观察笔记,以养成严肃认真、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的习惯。如观察一个人,就不能只停留在其外貌上,还应该通过外貌去观察其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并把特点抓出来。正如散文家杨朔所说:“尝试着从他的外表举动、语言及生活习惯上,掌握他的性格。”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分析、思考,学会“多思考”,凡事多问个为什么。
   三、重视基本技能的指导
   1.剪裁技能。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的。选好材料之后,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和提高表达力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否则,就会事无巨细,详略不分,主题被淹没而拉杂无序。有些同学爱图俭省,不动脑筋,结果,很好的材料就被糟蹋了。因此,要教会学生对已有的材料进行排队,分析比较,区别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东西去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构思技能。学生作文没有个性,缺乏构思技巧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教师应当教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文章,要突出自己独特的视觉,切忌雷同,才会有新意。
   第二,要指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偶然现象、意外现象、反常现象等,由表及里,由失败到成功,由悲到喜,或相反。从对比、设问、回忆、惊奇等入手,使文章跌宕起伏,避免平淡无味。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编写作文提纲的习惯。可以先做示范,就一个题目同时拟出几个提纲,使学生明白文章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生搬硬套,即使是相同的材料,写法不同,结构不同,也各具个性,不要把学生的思路固定在死板的框框内。
   3.表达技能。恰当而又合理地运用表达方式,会使文章增添风采。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抒情、议论等。比如,在记叙中的议论,可以起到开门见山、引出下文或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功效,而描写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兴趣盎然等等。
   也许有人会问,学生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技能,为什么作文仍然没有新鲜感,更谈不上个性突出。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除此之外,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作文题目深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媚眼,读者就会一见钟情。如果教师出的作文题目极其僵化、死板,就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大多数作文题的思路都是反复使用,甚至是唯一的,造成学生只能“这样写”,学生无法创新。既然只能如此,无法出新,那么,热爱出新的学生怎么会有兴趣?何谈出个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出作文题目时,应该多费一番心思,勇于抛弃那些不利于出新的作文题,多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作文题目。例如:《××赞》与《一个小动物创造的奇迹》这两个作文题目,哪一个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显然是第二个。也许没有人会说第一个作文题不对,可是“对的”,就是最好的吗?显然,“对的作文题”与“好的作文题”不是一回事。
   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完全可以从出个好的作文题开始,我们出了这样的作文题之后,也完全可以告诉学生:你就是你,你完全可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和最喜欢的风格,写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当每个学生都能按自己独特的个性写作文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篇篇新意迭出的文章,教师批改作文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其他文献
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怎样冲破传统作文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使他们乐写、善写作文呢?   一、走进课本,学习借鉴   读写不分家,以课本为载体,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从范文的学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改纲要里指出要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提上日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进行教学改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用新课标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构建起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的课堂现状是:重读写,轻听说;仍以技能训练为主;缺少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   当下在课堂教
期刊
语文老师都知道,喜欢读书的学生语文素养好、学习能力强。那么,怎样的读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最大呢?调查显示,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精读,而是学生博览群书中的泛读。泛读的缺失恰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问题,也是大面积学生语文差的症结所在。   新课标提倡探究与合作,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而泛读缺失的学生其实是难以真正进行高质量的合作与探究的,他们或人云亦云,或缄口不语,或东拉西扯,或只见树
期刊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我觉得素质教育应当是双向的,既是指我们施教者本身要讲素质,同时也要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古人云:“上梁不正下梁弯。”因此教师本身的素质尤显得重要。   一、人格与素质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期刊
《都江堰》作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教学中是必须突出诵读的。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设想,最终确定了浅读、品读和拓展三个层面。   首先浅读文本,理清思路。通过夯实基础环节明确重点字词,之后进行浅读,在此基础上对文本段落大意进行总结,使学生从整体上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为学生的精读打下一个基础。主要是在短时间内明确写作思路,即堰—水—人—神,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由都江堰的伟大过渡到建造者的伟大,突
期刊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初中语文课堂热闹很多,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讨论式教学用得最多。的确,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养成互帮互助等行为习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
期刊
前几天陪朋友去买衣服,在千挑万选、不断试穿之后,她决定买下一件裙子。因为那件裙子看起来挺漂亮,所以朋友就决定穿着它。服务员帮着把换下来的旧裙子包起来的时候,就开始指责起了那件旧裙子。“你的这件一看质量就不好,雪纺的裙子到处都是,一看就像是地摊货。并且颜色也太老气,不好看,穿着肯定很热。”朋友本来挺高兴,听到这些话后,心里很不痛快,真想把新买的裙子退掉。朋友愤愤地说,以后再也不买这家的衣服了。  
期刊
教学目标:   ①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②品味清丽、诗意的语言,积累并尝试运用;   ③讨论、交流,体悟作者蕴藏在文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梳理作品脉络,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悟散文抒发的真实情感。   选文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诗意浓厚的散文。通篇借助于象征的艺术手法,驰骋想象。“飞鸟”“你”“我”“沙漠”“
期刊
元人乔梦符说:文章要有“凤头、猪肚、豹尾。”这“凤头”就是指文章精彩亮丽的开头。而每一个亮丽的“凤头”都必然对文章起到提领作用。高考考场,气氛严肃,考生心理压力大,要想在短时间内写出最容易呈现“亮”色的文章,开头至关重要。   1.开门见山,点破文意   世界千变万化,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摘自《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这个开头,直指文题,不枝不蔓,一语破的。   2.
期刊
这一节我们来复习《滕王阁序》,作者是王勃(教师板书)。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虽然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王勃写得与众不同,别人把离别写的悲悲惨惨戚戚,而他却洗去感伤,留下乐观。诗如此,文亦如此。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复习哪些内容?重要文言字词、背诵默写(尤其警句)、骈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