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①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②品味清丽、诗意的语言,积累并尝试运用;
③讨论、交流,体悟作者蕴藏在文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梳理作品脉络,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悟散文抒发的真实情感。
选文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诗意浓厚的散文。通篇借助于象征的艺术手法,驰骋想象。“飞鸟”“你”“我”“沙漠”“花园”一个个意象,寓意饱满。巧妙地借助纯美爱情的欢和泪的倾吐,表露现代社会给人 “失望”的一种感觉。而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凸显了人们精神追求的缺失。人与人之间,越发地冷漠、虚伪,缺少诚心、真爱。其实,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精神的“荒原”却难以填补。反复阅读,感受到作者似想在这个浮躁、浮华的社会,诚挚期盼“你”的到来,让理想有航向,让心灵有归宿,在荒漠的心灵,缔造一座精神殿堂。
设计思想:
本文是选自课外的一篇散文。选择本文教学,用意有二:一是尝试着开发教材,以作教材的有益补充,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到课外,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二是借这篇散文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托物寓意”和“象征”的艺术手法,为下学期第一单元“咏物抒怀”的教学做铺垫。基于以上两点,在教学时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而且本文的写作者本身就是个思想者,他巧妙地以“沙漠”、“花园”等意象,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信仰缺失现象的一段思考。教学时我努力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心灵轨迹走进文本,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多读多讨论交流,力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爱的奉献》
一、走进新课,创设情境
1.课堂展示沙漠、绿洲等唯美的图片。
2.导入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浩瀚无际的沙漠,以及沙漠里令人惊艳的绿洲。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沙漠里的花园,去观赏,去感受这一片心的沙漠,爱的荒原。
二、走进文本,感知内容
读完课文,你能简单地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
1.文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幻灯片)
学生原句呈现,读出关键词。
烈风肆虐的沙漠,单调的荒凉;(第2小节)
宁静安详的沙漠,生命的原色。(第7小节)
2.作者想建造一个什么样的花园?(幻灯片)
随文指导朗读,读出画面感。
“它会是什么样子? 我亲手设计,亲手栽培的,有你最爱的玫瑰,蔷薇画廊,白色的栅栏,屋顶也开遍了花,还有墙角的香草……”
3.“我”在这座沙漠的花园里,想与“你”分享些什么?(幻灯片)
作品梳理取舍,读出情韵美。
例: 第8小节:“你是叶子,我是风…… 给你念一首小诗……”分享甜美的心灵归依。 第9小节:“我们一起培育一片葡萄林……”分享丰硕的精神果实。
三、走进心灵,体悟情感
是啊,因为有爱,有对美好的追求,这片沙漠不再荒凉,而是充满生机。那么,文中的沙漠和花园指的是自然界的吗?
1.你是怎么理解文章的“沙漠”和“花园”的?(幻灯片)
现实的社会 理想的世界
(适时点出,象征的艺术手法)
2.在“沙漠”里建造“花园”需要什么条件?(幻灯片)
真诚、勇气、微笑、爱心、时间、信念……
3.为何要在荒凉的沙漠中,建造这样一座花园?
远离 “喧嚣” 的城市,摒弃 “浮华” 的生活,填补“荒漠”的精神,沉淀“聒噪”的心灵,回归“本真”的自然。
四、走进语言,品评精妙
文章的语言,清丽动容,饱含诗意。“一切景语皆情语”, 伴着鸟儿的歌声和花儿的芬芳,踏着“英雄”的足迹,我们一步步走进了沙漠深处。接下来,请同学细细地品读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从用词、句式、修辞、感官、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对文章的语言进行评析,试举一例。) (幻灯片)
五、走进社会,升华人生
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沙漠的“荒原”现象?你如何看待?(幻灯片)
结语:同学们,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精神的“荒原”却难以填补。多一些微笑,多一份真诚吧,让爱包裹你的生活,以执著的信念追求理想,这样,你也可以在心灵的沃土上建造一座美丽的花园。
①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②品味清丽、诗意的语言,积累并尝试运用;
③讨论、交流,体悟作者蕴藏在文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
梳理作品脉络,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悟散文抒发的真实情感。
选文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诗意浓厚的散文。通篇借助于象征的艺术手法,驰骋想象。“飞鸟”“你”“我”“沙漠”“花园”一个个意象,寓意饱满。巧妙地借助纯美爱情的欢和泪的倾吐,表露现代社会给人 “失望”的一种感觉。而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凸显了人们精神追求的缺失。人与人之间,越发地冷漠、虚伪,缺少诚心、真爱。其实,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精神的“荒原”却难以填补。反复阅读,感受到作者似想在这个浮躁、浮华的社会,诚挚期盼“你”的到来,让理想有航向,让心灵有归宿,在荒漠的心灵,缔造一座精神殿堂。
设计思想:
本文是选自课外的一篇散文。选择本文教学,用意有二:一是尝试着开发教材,以作教材的有益补充,引导学生将阅读延伸到课外,拓宽视野,增加阅读量;二是借这篇散文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托物寓意”和“象征”的艺术手法,为下学期第一单元“咏物抒怀”的教学做铺垫。基于以上两点,在教学时我尝试着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而且本文的写作者本身就是个思想者,他巧妙地以“沙漠”、“花园”等意象,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信仰缺失现象的一段思考。教学时我努力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心灵轨迹走进文本,去寻找,去发现,去体验,充分调动和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多读多讨论交流,力求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爱的奉献》
一、走进新课,创设情境
1.课堂展示沙漠、绿洲等唯美的图片。
2.导入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欣赏了浩瀚无际的沙漠,以及沙漠里令人惊艳的绿洲。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沙漠里的花园,去观赏,去感受这一片心的沙漠,爱的荒原。
二、走进文本,感知内容
读完课文,你能简单地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
1.文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幻灯片)
学生原句呈现,读出关键词。
烈风肆虐的沙漠,单调的荒凉;(第2小节)
宁静安详的沙漠,生命的原色。(第7小节)
2.作者想建造一个什么样的花园?(幻灯片)
随文指导朗读,读出画面感。
“它会是什么样子? 我亲手设计,亲手栽培的,有你最爱的玫瑰,蔷薇画廊,白色的栅栏,屋顶也开遍了花,还有墙角的香草……”
3.“我”在这座沙漠的花园里,想与“你”分享些什么?(幻灯片)
作品梳理取舍,读出情韵美。
例: 第8小节:“你是叶子,我是风…… 给你念一首小诗……”分享甜美的心灵归依。 第9小节:“我们一起培育一片葡萄林……”分享丰硕的精神果实。
三、走进心灵,体悟情感
是啊,因为有爱,有对美好的追求,这片沙漠不再荒凉,而是充满生机。那么,文中的沙漠和花园指的是自然界的吗?
1.你是怎么理解文章的“沙漠”和“花园”的?(幻灯片)
现实的社会 理想的世界
(适时点出,象征的艺术手法)
2.在“沙漠”里建造“花园”需要什么条件?(幻灯片)
真诚、勇气、微笑、爱心、时间、信念……
3.为何要在荒凉的沙漠中,建造这样一座花园?
远离 “喧嚣” 的城市,摒弃 “浮华” 的生活,填补“荒漠”的精神,沉淀“聒噪”的心灵,回归“本真”的自然。
四、走进语言,品评精妙
文章的语言,清丽动容,饱含诗意。“一切景语皆情语”, 伴着鸟儿的歌声和花儿的芬芳,踏着“英雄”的足迹,我们一步步走进了沙漠深处。接下来,请同学细细地品读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从用词、句式、修辞、感官、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对文章的语言进行评析,试举一例。) (幻灯片)
五、走进社会,升华人生
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沙漠的“荒原”现象?你如何看待?(幻灯片)
结语:同学们,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精神的“荒原”却难以填补。多一些微笑,多一份真诚吧,让爱包裹你的生活,以执著的信念追求理想,这样,你也可以在心灵的沃土上建造一座美丽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