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和悲剧因素解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_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是一篇警世之作,诗歌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明确的表达了诗人警示世人的写作意图。
  本诗到底想警示什么?浅层次的理解应当是警示父母不要干涉儿女的婚姻。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孔雀东南飞》的题旨应当是倡导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如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种理解就是用今人之思解古人之意,拔高了全诗的思想境界。理由如下:
  一是南朝以前封建家族制度是统治全社会的正统,没有人敢动摇这个基础,如果有动摇这个基础的作品,也不可能让它流传;二是用文学作品,尤其是用诗歌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意识当时还没有足够的人文背景支撑,倡导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欧洲是产生在文艺复兴后,中国则是产生在“五四”运动以后。《孔雀东南飞》的作者不可能先知先觉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叛主流;三是仔细分析全诗的叙事结构就可以发现,《孔雀东南飞》包含了作者的另一个意向,矛头指向的是另一方。
  先看《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结构。
  诗歌开篇继承《诗经》传统,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来起兴。这种起兴很随便,有点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的感觉,根本没有考虑诗歌内容的照应。如果从结构照应而言,这里不应是“孔雀东南飞”,应是“鸳鸯东南飞”,因为后文有“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可见,《诗经》以来的起兴,与诗歌内容无关。
  接着诗歌用了20个诗行写刘兰芝向丈夫告状:首先表白我刘兰芝是一个很优秀的女人,接着说我在你家很勤快,最后说你妈(也就是我的婆婆)对我很刻薄。
  听了媳妇的诉苦,焦仲卿马上去给媳妇出头,直接去批评自己的母亲,而且用语很不客气,直接反问母亲“何意致不厚?”
  母亲听了儿子的话,火上浇油,催化了心中的怒火,逼得母亲说出了过激的话“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焦仲卿在此尴尬的情况下,没有回头,反而倒逼母亲,“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这话让矛盾进一步激化,焦仲卿的母亲便发出了“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的最后通牒。
  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完全成了僵局,悲剧因素发展成了必然,无可更改了。
  此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言行,已经于事无补了,诗作者只是在进一步渲染二人的感情,让悲剧显得更悲,属于煽情的部分。
  后一部分写刘兰芝回娘家后被逼婚,这是意料中的事,焦仲卿、刘兰芝彼此放不下,而焦仲卿许下的诺言又是空头支票,没法兑现,这一点刘兰芝心中很明白,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不可能长期呆在娘家,如此两难的境地,自然只有以死了结。
  以上便是悲剧形成的全过程。
  再来分析《孔雀东南飞》悲剧因素的连接和孕育。
  封建家庭婆婆虐待媳妇是一种不良的传统,几乎家家如此,所以小媳妇要熬成婆。但媳妇被婆婆赶回家的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刘兰芝就被赶了呢?
  全程分析催化悲剧因素的动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刘兰芝不该向丈夫告状,媳妇和婆婆不和,应当自己去感化婆婆,以晚辈的低姿态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让婆婆接纳,怎么能够向丈夫告状,让家庭矛盾升级呢?
  二是焦仲卿不该用过激的话去替老婆出头。对于焦仲卿而言,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妻子,在家庭事务的漩涡中,焦仲卿应当是磨心,要周旋。这个问题几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热议:母亲和妻子同时掉进河里,到底先救谁?这是一个二难话题,没有明确的答案。焦仲卿明显的偏向媳妇一边,当然会加剧矛盾。
  三是焦仲卿不应该以终老不复娶要挟母亲。儿子终老不复娶的话对一个年老的母亲而言,等于向她宣誓,让她断子绝孙。这更是一把猛火,老妇人当然要说出恩断义绝的话来。
  四是婆媳矛盾达到了没有周旋的余地,要么向母亲低头,死磨硬泡,耍赖皮,让母亲回心转意;要么认命,乖乖的走人。焦仲卿不该向刘兰芝许下根本无法实现的诺言。该放手时不放手,这样只能给刘兰芝添加无穷无尽的心理负担。
  以上四点,任何一点变换一种方式就不可能让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刘兰芝不“举身赴清池”,焦仲卿也就不可能“悬挂东南枝”。听说前妻和别人结了婚,如果对前妻还念念不忘,最多也不过学后来的陆游,游沈园时碰上了前妻唐婉和新结婚的丈夫后,伤感地长叹一声“错错错”。
  基于以上分析,《孔雀东南飞》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警示的不是做婆婆的要善待儿媳,也不是公开鼓吹婚姻自由,而是警示做丈夫的处在母亲和媳妇之间要学会周旋。
  王一红,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其他文献
契诃夫所处的时代正是沙皇对国家进行极端统治的时期,作者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曾经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国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国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而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要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像别里科夫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地“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就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大量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作业设计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要措施之一,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与体验,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消化课堂知识,促进课堂的生成与发展,促进个体的思考,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学而不思则罔”,通过完成作业,在思考中解决疑难问题,
寓言、童话、神话,这些故事类课文的教学,讲求鲜明的动感,讲求多感官的调动,讲求思维的灵活,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四环节进行教学。  一、知识窗——了解体裁,走近作者  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调动学生的积累资源,通过共享经典故事,拉近学生与老师、课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兴趣,了解体裁,走进作者,形成课前的小高潮。  案例一:《夸父逐日》(节选)  (PPT1:《夸父逐日》动画)  师:这个神奇的故事叫什
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常识——“读书人”,需要好好读书;语文教师,更要引领学生做真正的“读书人”。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些做法语文老师可以尝试运用,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延伸课外广读  阅读强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应坚持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努力开阔学生视野,巩固课堂阅读成效。  1.拓展选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
教育是让每个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让学生离开学校踏上社会后,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个热爱国家,热爱和平,崇尚科学,崇尚自由,个性独立,积极进取的有用之才。因此,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应给学生及时提供各种“营养”,滋养学生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健康全面地提升发展。  一、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我们语文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培养的
涵化教育,是以“涵养化育,自然天成”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校本探索。她以“有敬、有执、有容”为育人目标,夯实基础,放眼未来,实现儿童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孩子的一生幸福打上亮丽的精神底色。新标准把语文课程目的界定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则是学生通过逐渐“涵化”、“养育”所达到的某一高度。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
学生是课堂资源生成的生动丰富的个体,教师要学会睁开慧眼发现学生错误,用心善待学生错误,善于用心捕捉挖掘、巧妙运用错误,巧将学生的错误转变为语文课堂资源生成的生命之水,才能滋润学生成长的课堂乐园。  一、隐忍错误,等待课程资源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别说是学生,就是教师也会出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比较生疏的内容,难免要出现认知差错,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教师要有宽容之心,不仅不能呵
新教育改革实施之后,所有学科的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变得更加多样。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需要采取积极有效地教学方法给学生上课,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升。简约教学应运而生,以它独有的特点满足了教师教学的需求,让教师能够运用简单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繁多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既然简约教学功效如此之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简约化教学呢?笔者觉得教
高考卷作文题:“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 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提示语共三句话,构成呈递进关系的三层意思。再看标题——“品味时尚”,这个题目使人很自然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或简称《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范围与要求”明确指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在此《考试大纲》的“必考内容”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为“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规定为“识记 A”,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