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突破,感受古诗词魅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li2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长辫子”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小女孩。由于她留着一条长辫子,于是大家都叫她“长辫子”。  这天,她独自去逛街,走着走着,忽然在一座荒废的别墅前停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她看到别墅前的花坛里长满了杂草,花儿已没有了生气。这也许是主人离去已很久,没有人管理的缘故吧!  “长辫子”心中很是不忍,立刻飞一般地跑回家,提来了水壶。她首先把里面的杂草拔干净,然后细心地洒起水来。水点滴在花儿的叶上、根上,渐渐
【摘 要】“部编本”教科书第一次明确地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以之为起点,从勾连生活、整合学科、“悦”读绘本、诵读经典等多个角度开发课外阅读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真正体现“教材只是个例子”,从而达成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目标。  【关键词】课外阅读 资源开发 和大人一起读  儿童在阅读的初始,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儿童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構建审美课堂有三条路径:理读中发现美,叩问中感受美,练笔中表达美。教师要着眼于字、词、句、段、篇,通过听、说、读、写,将审美教育紧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归真求美、感悟人生、升华人格,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课堂;审美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
梅子涵的短篇小说跟小学教材里的那些小说不太一样,跟别人创作的儿童小说也不太一样。  我们的孩子理应看到不一样的文学作品,在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阅读里,丰富自己的文学感受,形成自己的文学见解。  就是写自己,就是写过去  我们现在的儿童小说,基本以迎合为主,孩子喜欢什么写什么,现在流行什么写什么。幽默小说简直就是《爆笑校园》的文字版,校园小说简直就是郭敬明小说的儿童版,主人公的名字,熙啊,旭啊,都是
在网上曾经流传一个“美国跟中国小学生守则比较”,其实那个所谓“美国小学生守则”,很可能是一个课堂的学生行为守则,并非一个校区的学生守则。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真正的美国学生守则。这是旧金山联合校区学生守则的中文版:  旧金山市联合校区要求所有学生遵守以下指导原则:  1. 尊重:  我会以想要别人待我那样对待别人。  我会尊重法律、规则及学校权威。  我会公平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  我会爱护
【摘 要】针对六年级上册 “有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单元,教师可以课文为抓手,以指导阅读整本书为目标,通过“据标—定段—得法—延拓”等方式,联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切实提高策略运用意识,实现高效阅读。  【关键词】有目的地阅读;阅读策略;整本书阅读  《竹节人》作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较之前所学文本,有其特殊性。正文开始之前先明确提出了三个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根
一、关于主题  《搭石》是教师和学生都比较喜欢的一篇课文,据对3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喜欢率是77.9%,居本册第五位。师生们反映这篇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能体现双基,实用性较强。这样一篇课文,处在主题为“人间真情”的第六组中,教师备课时首先跳出的总是一个“美”字,而且根据文本的结构,将美具体分解为“风景美”“节奏美”“心灵美”三个方面,这是非常自然的。但在教学中真的想强化“美”,似
【摘 要】特级教师施燕紅一直以来立足教研员的身份,在小语界深耕细作,潜心钻研,以研促导。她提出基于“简单、轻松、开心”的“大语文教学观”,研发极具操作性的“读写一体课”,对作为课程难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展开课题研讨,还以多种方式推动教学评价改革。她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财富,在研究和实践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研究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智慧”。  【关键词】教研;实
传说清朝有位钱秀才,写文章最啰嗦,人们都叫他“啰嗦先生”。这回啰嗦先生上京应考,临走妻子再三嘱咐他写文章一定不要啰嗦,他答应了。在京城他给妻子写了这样一封信:“吾妻:前日啰嗦而今日不复啰嗦矣。吾在下月即将反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所以不写三十日,下月因小月之故也。家中存有棉鞋一双,希吾妻拿出来拍拍打打,因多灰尘之故也,希吾妻千千万万
【设计意图】  阅读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能沉潜于文本生动、形象的情景之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现“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本课教学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积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使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积累中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