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一样”里,丰富文学感受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hui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子涵的短篇小说跟小学教材里的那些小说不太一样,跟别人创作的儿童小说也不太一样。
  我们的孩子理应看到不一样的文学作品,在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阅读里,丰富自己的文学感受,形成自己的文学见解。
  就是写自己,就是写过去
  我们现在的儿童小说,基本以迎合为主,孩子喜欢什么写什么,现在流行什么写什么。幽默小说简直就是《爆笑校园》的文字版,校园小说简直就是郭敬明小说的儿童版,主人公的名字,熙啊,旭啊,都是城市风格、港澳腔、韩国调的。
  梅子涵的这些短篇小说,不一样。他完全以“我”为主,写的不是现在的孩子,不是现在的校园,不是现在的流行。他写的是自己,是过去。在这些短篇小说里,没有肯德基,没有“爱疯六”,没有耐克鞋,没有“点赞”这样的热门语言。在这些短篇小说里,出现的是栽着枇杷树的墙角、故乡的“爬蟹矶”、光明牌棒冰、绿皮火车……完全是那个年代的景物,是那个年代的事件。
  在梅子涵的小说里,甚至有对“饥饿”(《饭票》)、对“集体疯狂”(《麻雀》)、对“大串联”(《我们没有表》)、对“文革”(《押送》)的回忆……梅子涵对于这些敏感而深奥的事件都不回避,我到现在都不明白这些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是怎么发表出来的。你读这些小说,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觉得这些小说很不一样,梅子涵的小说与现实人生是有关联的,与社会苦难是有关联的,与生存问题是有关联的。
  有人说:这类作品成人文学里不是已经很多了吗?孩子能读吗?读得懂吗?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你还得自己读读这些短篇,你会发现梅子涵写死亡,写苦难,写特定历史事件下人性的扭曲,是很“儿童文学”的。爸爸为什么突然就成了坏人?年轻人为什么会“押送”自己的父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捉麻雀?梅子涵适当模糊了发生的时间,适当虚化了那些历史事件,有时梅子涵用意识流,或者在作品里加一点荒诞元素(例如让麻雀说话),让读者进入一种亦真亦幻的阅读感觉里。梅子涵总是有办法把历史的沉重和残酷写得很輕,甚至让人感觉那些真实的历史就像童话里的森林女巫、魔鬼城堡一样,只是故事的背景,好像发生过,又似乎只是一个隐喻。
  按理说,我们读这样的跨越时空的小说,会有隔阂,会疏离,甚至会拒绝。“你们会不喜欢吗?”梅子涵在小说里直接询问他的读者。但是,我们在读这些小说的时候,并没有违和感。为什么?
  因为小说里有真正的“孩子”。梅子涵是能见到孩子的。有些人天天跟孩子在一起,但眼里看不见孩子,有的人心里却永远住着一个孩子。对于梅子涵的这些短篇小说,孩子们总能从中轻而易举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侦察鬼》里的那些孩子对黑暗、对危险、对鬼怪既害怕又迷恋;《警察理想》里的那些孩子对英雄、对庄重天然向往,而且他们总是用游戏来表达这种向往;《蓝鸟》里的孩子对什么都好奇,都好胜,总是对身边的一切赋予天马行空的幻想和希望……实际上,哪一个孩子不是这样成长的呢?
  因为小说里有基本的人情。《写信》里那个奶奶像个祥林嫂似的,求儿子求别人将生活里的鸡零狗碎写信给老伴;《十三岁的故事》里那个儿子每天都跑步,妈妈骑自行车,他跑步,他跑在妈妈的自行车边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爱”。这个系列的短篇小说,都在表达“爱”,这种爱包括对人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儿童的爱,包括人间的亲情之爱、男女之爱、手足之爱……梅子涵的短篇小说,读久了,就像童话,或者就是童话,他的小说相信爱是可以战胜一切的,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这似乎说“大”了,但确实是这样。
  因此,大家读梅子涵这些写自己、写过去的小说,并没有什么阅读障碍,因为真正的写作,写自己就是写大家,写过去就是写现在。好作品都是这样的,就说《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吧,哪一个国家的孩子不喜欢?哪一个时代的孩子不喜欢?
  可以读出这个,也可以读出那个
  梅子涵的短篇小说确实有“童话属性”。真正杰出的小说或多或少都会带一点童话的味道。
  许多现代童话,例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等等,故事很简单,很“清淡”,但总是充满了各种人生的隐喻,有无数的解读可能性。
  梅子涵的短篇小说就有这个特点。在这一套丛书里,每一册都由三个短篇组成,每一个短篇故事都不复杂,情节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完毕。但是你读这样“简单”的小说,很难用一个“主题”来涵盖。就说《麻雀》吧,你觉得这篇小说用“爱护鸟类”或者“自然之道”这样的词语概括得了吗?当你看到几乎所有的人像被精神催眠似的疯狂地敲锣打鼓去捕鸟的时候,当你听到麻雀突然喊出“当心”并用小巧的嘴努力救“我”的时候,你总觉得这个小说并不简单。再说《小脚奶奶》吧,很多人从中读出了对奶奶的思念,可是换一个时间读,换一个年龄读,换一个身份读,你总能读出不同的感觉。“不许话多”是一种无奈还是智慧?爸爸的心冷如雪以及“我”总是热气腾腾的,对比的背后是什么?里面有太多的细节,让你觉得这个小说可以反复读。
  因此,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梅子涵的短篇小说,小学生读了,往往觉得自己读懂了,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成人读了,也欢喜,从中得到抚摸,得到安慰。这个人读出这个,那个人又读出那个。
  作为老师,我是希望遇到这样的小说的,因为读这样的小说,需要有解释隐喻及象征的能力。越是优秀的小说,往往越有发掘的空间,越能培养高级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感。
  孩子的阅读菜单里,应该有这样的品种。否则他们长大以后,即使看电影,也只能看纯粹的爆米花电影。碰到稍微节奏“慢一点”,有点意蕴和隐喻的,就只能睡觉和频繁上厕所,然后大骂电影差劲,错过精彩了。
  这样的语言也很“文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比较稀缺真正的文学作品。选入的文学作品,也往往带有“标准化”的倾向。其实,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尝试教材以外的阅读。
  然而,我们引进了这么多获奖儿童文学作品,安徒生奖、纽伯瑞奖……成百上千,故事确实有个性,有创意,但总让人感觉是一个作家写的,因为庸常的翻译“格式化”了语言上的风格差异,这真是莫大的遗憾。
  再看我们本土的儿童文学。原创的作品中,语言上形成鲜明风格的也很少,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里找,几乎没有。
  梅子涵的语言是有风格的,是有强烈个人印记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梅”语体。例如他那种绕口令式的故意反复,故意“啰唆”,故意“夸张”;例如他那种不加标点的长句子,那种意识流语言。很多孩子初读梅子涵的小说,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刚读时感觉太吃劲了,重复几行字,表达的意思就一个,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初学写作的孩子写的,像流水账一样。可是读着读着就适应了,甚至着迷了。
  一个优秀的作家,语言就应该是有风格的。一个孩子,就应该在阅读中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的存在。单一的阅读不仅会影响孩子对文学的判断,而且也扼杀了许多潜在的作家。
  例如孩子们读梅子涵这个系列的短篇小说,就能感受到:好的写作未必要使用成语,未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如《走在路上》这一作品中,在明显的偏正结构的短语里,“的”和“地”的前面大部分在交代时间、地点,很少用形容词。其他的几篇小说,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况。
  没有成语、没有形容词的作文可以成为文学作品吗?当然可以。
  一个小孩子写了一句诗:“花开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听到了。”诗人一定会把“无边无际”拿掉,大海依然是大海,诗却更像诗了。“诗歌就是要做减法,成语不要,形容词不要,不要,不要,减掉,减掉,留下来的就是诗,就是精妙。”仔细感觉梅子涵的这些短篇小说就会发现,他时时刻刻都在做这样的减法。所以梅子涵的小说感觉上就像诗。
  很多文学家批评小学生的作文矫揉造作,堆砌词语,过于迷恋好词好句。其实他们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只不过他们伪装得巧妙一点,隐藏得更深一点而已。
  所以我希望孩子多读这样的语言上也很“文学”的小说。让他们明白:作文,其实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好的考试作文,一类是好的作文。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310006)
其他文献
【课堂实录】  一、体认文体特点,把握学习起点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板书课题),是一部剧本。一起读课题。剧本长得跟我们以往的文章都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PPT出示课文前半部分内容)  生:都是人物的对话,但是没有冒号、引号。换另一个人说话,文章就会另起一行。  生:人物的表情、动作等都用括号显示。  生:课文一开头就有“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  师:刚刚我们讲到的这些不同(PPT用
描写是记叙文主要的表现方法之一。  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环境和人物,所以描写就可以分成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这一期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环境描写。  记叙文当中,常常会出现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那么,环境和地点有什么不同呢?  地点往往是一个单一的、具体的地名,一个准确的地方。比如“南昌市”“人民公园”“学校图书馆”等等,都是具体的地点,而环境就不同了。  那么,什么是环境呢?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无论经历了多长时间,依然散发思想和艺术的魅力。而不少文学名著中的开头,往往是整部作品的神韵所在,定下整部作品的基调。它们或将人深深吸引,或令人陷入深思。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  1801年,我刚刚拜访过我的房东回来—就是那个将要给我惹麻烦的孤独的邻居。这儿可真是一个美丽的乡间
《鹿角和鹿腿》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讲的是一只鹿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难看的腿,而当他被狮子追赶的时候,美丽的角差点儿让他送命,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课文前后内容对比明显,对于学生来说,感兴趣的首先是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因为它有着生动可感的形象,然后才是故事里蕴含着的深刻寓意。  对于这样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在设计和执教本课时,笔者定准目标
一、教学价值  1.健身价值:提高学生内脏器官、神经和肌肉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及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灵敏和速度素质,提高快速起动的能力。  2.教育价值:在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战胜自我,逐步增强快速起动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快速跑是由人类基本技能演变发展过来的田径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为学习故事。故事都有一个共性:篇幅较长。如《漏》一文共有20个自然段,四页纸,是一篇很长的民间故事。教学长篇幅的故事,如果“全面开花”,品词析句,教学时间显然不允许。因此,教师要弱化讲析,强化实践,也就是要简化教学过程,采用简洁明快的板块式教学方式。  一、示范引领,评选“朗读大王”  朗读是学习、吸收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漏》这篇民间故事,语
教材中对习作的要求一般仅寥寥数语,仅仅限于写作范围的指向和要求的提示,这导致了许多教师纷纷抛弃习作教材,另辟蹊径,于是漫画作文、新闻作文、绘本作文等风生水起。  但对于大部分尚未构建自身完整的作文体系的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如果全部放弃教材中的作文,这是不合适的。  如何让教材习作贴近孩子当下的生活,使习作贴近儿童的地面生长?对单元习作进行拓展,使习作表达儿童化,不失为破解这一难题的良
“长辫子”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小女孩。由于她留着一条长辫子,于是大家都叫她“长辫子”。  这天,她独自去逛街,走着走着,忽然在一座荒废的别墅前停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她看到别墅前的花坛里长满了杂草,花儿已没有了生气。这也许是主人离去已很久,没有人管理的缘故吧!  “长辫子”心中很是不忍,立刻飞一般地跑回家,提来了水壶。她首先把里面的杂草拔干净,然后细心地洒起水来。水点滴在花儿的叶上、根上,渐渐
【摘 要】“部编本”教科书第一次明确地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是让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以之为起点,从勾连生活、整合学科、“悦”读绘本、诵读经典等多个角度开发课外阅读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真正体现“教材只是个例子”,从而达成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目标。  【关键词】课外阅读 资源开发 和大人一起读  儿童在阅读的初始,是经由和大人一起阅读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的。儿童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構建审美课堂有三条路径:理读中发现美,叩问中感受美,练笔中表达美。教师要着眼于字、词、句、段、篇,通过听、说、读、写,将审美教育紧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归真求美、感悟人生、升华人格,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课堂;审美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