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魏太和元年。汉相诸葛亮上疏汉帝刘禅一封千古名篇《出师表》后,提兵北上,军屯汉中。在后世的演义和传说中,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六出祁山。
曹魏为何不先发制人?
对诸葛亮的动作,曹睿即时做出反应。他打算先发制人。
但此举马上被他的亲信,散骑常侍中书令孙资劝止。孙资先是回顧了当年汉中之战的艰辛,然后算了下魏国同时对蜀、吴用兵的压力,劝曹睿静守要冲。
汉中地理特殊,秦岭绵延千里,将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隔绝南北,构成蜀中不可犯的天险。千百年来,仅有少数道路可以通行。汉中,就是这些要道的总枢纽。
蜀汉以一州之地,能频频向国力远胜的魏国挑战,这个地理上的不对称占了很大因素。倘若诸葛亮不管不顾,捡一路杀来,倒也罢了。但诸葛亮不动,于是曹魏的很多人都体会到了刀悬在脖子上不落的感觉。
蜀汉第一大将竟然缺乏
起初,汉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战而降。赵云邓芝的偏师也成功吸引了曹真的注意。但此后张郃部迅速赶到,与汉军前部马谡在街亭展开激战。这一战的结果,人所尽知——蜀汉败了。
身在意见的漩涡中心,作为北伐的总策划和总指挥,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自己却显得格外沉默。在史传中,我们只能找到诸葛亮的这样一段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这句话历代都被视作诸葛亮的自我批评。但它其实隐含着更多的东西。“一人”者,具体指挥官也。当时的蜀汉,其实面临一个深刻的困境,即堪以大用的一线军事人才严重紧缺。缺少这种人才,诸葛亮就只能在承受巨大风险和保守缓进之间二选一。
一生距离胜利最近的时刻
建兴六年中,东吴军在石亭大败魏大司马曹休。年末,诸葛亮再次起兵,是为二次北伐。史书记载,诸葛亮全力攻打陈仓,郝昭百般防御,昼夜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拿不下陈仓,曹魏援兵已至。二次北伐无功而返。
建兴七年春,诸葛亮再次出兵,是为第三次北伐。这时东吴孙权称帝了。这件事在相当程度上分散了蜀汉与魏的注意力。此后,这一年在三方互相观望中度过。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是为第四次北伐。司马懿统军与战。这次直接对话的结果是,魏军大败!这是真正的大败,因为诸葛亮重创的是以司马懿为首的曹魏主干力量。更要命的是,诸葛亮还成功抢割了魏军的麦地,一举解决了粮饷问题。司马懿继兵败之后又临断粮危机,行将崩溃。
在关键时刻,一封来自后方的告急文书逼停了诸葛亮东进的脚步。事后查明,这是负责后方镇守的李严谎报军情。然而再怎么处罚李严,良机一去即不复返。
于是,历史终于走到了五丈原。
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再次起兵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舍弃了常走的陇西大道,改由褒斜道进军。无论是进攻的诸葛亮还是防守的司马懿都清楚地知道,这很可能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了。从建兴五年到十二年,蜀汉一国的存亡全压在诸葛亮一人的肩上,54岁的诸葛亮已油尽灯枯。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曹魏为何不先发制人?
对诸葛亮的动作,曹睿即时做出反应。他打算先发制人。
但此举马上被他的亲信,散骑常侍中书令孙资劝止。孙资先是回顧了当年汉中之战的艰辛,然后算了下魏国同时对蜀、吴用兵的压力,劝曹睿静守要冲。
汉中地理特殊,秦岭绵延千里,将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隔绝南北,构成蜀中不可犯的天险。千百年来,仅有少数道路可以通行。汉中,就是这些要道的总枢纽。
蜀汉以一州之地,能频频向国力远胜的魏国挑战,这个地理上的不对称占了很大因素。倘若诸葛亮不管不顾,捡一路杀来,倒也罢了。但诸葛亮不动,于是曹魏的很多人都体会到了刀悬在脖子上不落的感觉。
蜀汉第一大将竟然缺乏
起初,汉军势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战而降。赵云邓芝的偏师也成功吸引了曹真的注意。但此后张郃部迅速赶到,与汉军前部马谡在街亭展开激战。这一战的结果,人所尽知——蜀汉败了。
身在意见的漩涡中心,作为北伐的总策划和总指挥,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自己却显得格外沉默。在史传中,我们只能找到诸葛亮的这样一段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这句话历代都被视作诸葛亮的自我批评。但它其实隐含着更多的东西。“一人”者,具体指挥官也。当时的蜀汉,其实面临一个深刻的困境,即堪以大用的一线军事人才严重紧缺。缺少这种人才,诸葛亮就只能在承受巨大风险和保守缓进之间二选一。
一生距离胜利最近的时刻
建兴六年中,东吴军在石亭大败魏大司马曹休。年末,诸葛亮再次起兵,是为二次北伐。史书记载,诸葛亮全力攻打陈仓,郝昭百般防御,昼夜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拿不下陈仓,曹魏援兵已至。二次北伐无功而返。
建兴七年春,诸葛亮再次出兵,是为第三次北伐。这时东吴孙权称帝了。这件事在相当程度上分散了蜀汉与魏的注意力。此后,这一年在三方互相观望中度过。
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是为第四次北伐。司马懿统军与战。这次直接对话的结果是,魏军大败!这是真正的大败,因为诸葛亮重创的是以司马懿为首的曹魏主干力量。更要命的是,诸葛亮还成功抢割了魏军的麦地,一举解决了粮饷问题。司马懿继兵败之后又临断粮危机,行将崩溃。
在关键时刻,一封来自后方的告急文书逼停了诸葛亮东进的脚步。事后查明,这是负责后方镇守的李严谎报军情。然而再怎么处罚李严,良机一去即不复返。
于是,历史终于走到了五丈原。
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再次起兵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舍弃了常走的陇西大道,改由褒斜道进军。无论是进攻的诸葛亮还是防守的司马懿都清楚地知道,这很可能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了。从建兴五年到十二年,蜀汉一国的存亡全压在诸葛亮一人的肩上,54岁的诸葛亮已油尽灯枯。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