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猜想”推动技术革命,改变观念,积累经验,体验成功。
【关键词】猜想,科学探究
提到“猜想”一词大家并不陌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被美国教育界提出和接受,而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探究-体验式教学的推广,“猜想”也早已步入科学的课堂,成为探究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科学猜想”不同于毫无根据的幻想,而是在生活经验和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大胆推测,它是科学性与假定性的辨证统一,必须经过科学验证,科学就是“问题——猜想——验证——问题”,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因此,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猜想的习惯,培养科学探究的火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观念让学生敢于猜想
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就是权威,不容质疑。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的理论就是昨天的猜想,今天的有些理论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明天的证实,而今天的猜想就有可能变成明天的理论。科学不是权威,而是一个辨伪存真的过程。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敢于猜想,我常常从学生常见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学。例如:“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在这个实验中,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双脚平放前方,双手放在两腿中间,坐直,问学生“你来猜一猜,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来吗?”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中的猜想,学生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大部分学生的说不能。接着让实验的学生试一试,当他站起来时下面的学生又愣了一下。我想学生的两次“愣”应该是两次思维调整的过程,也是两次尝试猜想的过程,有了这次的猜想做前提,再进行实验时让学生猜想,学生都能动脑思考,有自己的主观猜测及猜想的理由,不敢猜测或随声附和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对猜想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2.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有利于学生猜想
知识经验是产生猜想的源泉,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是制约猜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书籍、参与课外兴趣小组,为科学猜想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在班内原有的《图书角》中建立闻一个“科普天地”。里面存放着很多家长为学生购买的科普书籍以及我订阅的《科学课》,为了把“科普天地”充实起来,我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把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科普小知识,制作成“资料库”。存放在“科普天地”中,便于学生借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动画片绝对是他们的最爱,我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收看《蓝猫淘气三千问》、《海尔兄弟》等能增长科普知识的动画片,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对科学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索的卡通人物也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使科学课中的猜想变成了学生大胆展示个人才华的地方,它们的猜想有理有据,底气十足,俨然是一个个小科学探索者。
3.在猜想过程中培养学生猜想
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猜”还要让学生“想”,想这样“猜”的根据是什么。给足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猜”和“想”。并让他们说出来。例如:实验“隔着物体能吹灭蜡烛吗?”有的学生猜:隔着课本吹不灭。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让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一组,说说他们认为吹不灭的理由是什么,他们的观点一致后,学生汇报“我们认为风被课本挡住了,从课本四周跑掉了。”在学生验证猜想之后,我表扬了他们并继续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大家相信风是从课本四周跑掉的?”又经过一翻讨论实验,有的学生提出“风吹到手上凉凉的,我在吹蜡烛时,一只手放在课本边上,手就会感觉到凉凉的,有风,所以风从课本边上跑掉了。”这种“猜想”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有理可“猜”。从而摒弃了那种漫无边际的瞎猜、乱猜。成功的猜想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正确的方向,缩小探究的范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验成功有助于学生猜想
在学生经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探究成果与已有结论进行对比,既要让学生看到差距,也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如在《哪杯水多》中我做了这样一个设计,出示三杯水(杯子形状不同,水位不同,很难看出哪杯水多),问学生,你认为哪杯水多?当学生有自己的猜测后,我让他们根据观点组成小组,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兴趣十足,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学生想的最多的一个办法,学生是这样汇报的:“老师,我们可以用'曹冲称象'中画线的办法来测量。我们把三杯水分别倒在同一个杯子中,在水面处画上标记,哪个标记高,哪个杯子里的水就多”我就此引导:“我们来做一做吧”。当学生把标有标记的杯子做好后,我出示量筒、量杯让大家分析三者的相同之处,并告诉他们:科学家就是用你们的'曹冲称象'中画线的办法制造了量筒和量杯,看来我们也可以象科学家那样来做科学,说不定有一天别人也会用我们发明制造的东西呢!这时,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畏缩、犹豫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敢说敢做,成功让学生变的勇敢,让学生看到了探究成功的希望,更重要的是逐步让他们学会了科学猜想的思维方式。
“猜想”推动了一一次次的技术革命,成就了一代代伟人,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牵引力。科学课中的“猜想”,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让我们在科学课中注重猜想,努力培养科学探究的火种,让其结出香甜的科学果实。
【关键词】猜想,科学探究
提到“猜想”一词大家并不陌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被美国教育界提出和接受,而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探究-体验式教学的推广,“猜想”也早已步入科学的课堂,成为探究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科学猜想”不同于毫无根据的幻想,而是在生活经验和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大胆推测,它是科学性与假定性的辨证统一,必须经过科学验证,科学就是“问题——猜想——验证——问题”,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因此,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敢于质疑、善于猜想的习惯,培养科学探究的火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观念让学生敢于猜想
传统的观念认为科学就是权威,不容质疑。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天的理论就是昨天的猜想,今天的有些理论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明天的证实,而今天的猜想就有可能变成明天的理论。科学不是权威,而是一个辨伪存真的过程。
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敢于猜想,我常常从学生常见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学。例如:“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在这个实验中,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双脚平放前方,双手放在两腿中间,坐直,问学生“你来猜一猜,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来吗?”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中的猜想,学生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大部分学生的说不能。接着让实验的学生试一试,当他站起来时下面的学生又愣了一下。我想学生的两次“愣”应该是两次思维调整的过程,也是两次尝试猜想的过程,有了这次的猜想做前提,再进行实验时让学生猜想,学生都能动脑思考,有自己的主观猜测及猜想的理由,不敢猜测或随声附和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对猜想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2.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有利于学生猜想
知识经验是产生猜想的源泉,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是制约猜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书籍、参与课外兴趣小组,为科学猜想奠定基础。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在班内原有的《图书角》中建立闻一个“科普天地”。里面存放着很多家长为学生购买的科普书籍以及我订阅的《科学课》,为了把“科普天地”充实起来,我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把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科普小知识,制作成“资料库”。存放在“科普天地”中,便于学生借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动画片绝对是他们的最爱,我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收看《蓝猫淘气三千问》、《海尔兄弟》等能增长科普知识的动画片,学生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对科学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索的卡通人物也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使科学课中的猜想变成了学生大胆展示个人才华的地方,它们的猜想有理有据,底气十足,俨然是一个个小科学探索者。
3.在猜想过程中培养学生猜想
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猜”还要让学生“想”,想这样“猜”的根据是什么。给足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猜”和“想”。并让他们说出来。例如:实验“隔着物体能吹灭蜡烛吗?”有的学生猜:隔着课本吹不灭。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让相同观点的学生组成一组,说说他们认为吹不灭的理由是什么,他们的观点一致后,学生汇报“我们认为风被课本挡住了,从课本四周跑掉了。”在学生验证猜想之后,我表扬了他们并继续追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大家相信风是从课本四周跑掉的?”又经过一翻讨论实验,有的学生提出“风吹到手上凉凉的,我在吹蜡烛时,一只手放在课本边上,手就会感觉到凉凉的,有风,所以风从课本边上跑掉了。”这种“猜想”的思维训练让学生有理可“猜”。从而摒弃了那种漫无边际的瞎猜、乱猜。成功的猜想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正确的方向,缩小探究的范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验成功有助于学生猜想
在学生经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探究成果与已有结论进行对比,既要让学生看到差距,也要让学生看到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如在《哪杯水多》中我做了这样一个设计,出示三杯水(杯子形状不同,水位不同,很难看出哪杯水多),问学生,你认为哪杯水多?当学生有自己的猜测后,我让他们根据观点组成小组,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兴趣十足,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学生想的最多的一个办法,学生是这样汇报的:“老师,我们可以用'曹冲称象'中画线的办法来测量。我们把三杯水分别倒在同一个杯子中,在水面处画上标记,哪个标记高,哪个杯子里的水就多”我就此引导:“我们来做一做吧”。当学生把标有标记的杯子做好后,我出示量筒、量杯让大家分析三者的相同之处,并告诉他们:科学家就是用你们的'曹冲称象'中画线的办法制造了量筒和量杯,看来我们也可以象科学家那样来做科学,说不定有一天别人也会用我们发明制造的东西呢!这时,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畏缩、犹豫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敢说敢做,成功让学生变的勇敢,让学生看到了探究成功的希望,更重要的是逐步让他们学会了科学猜想的思维方式。
“猜想”推动了一一次次的技术革命,成就了一代代伟人,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牵引力。科学课中的“猜想”,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他们科学思维的发展。让我们在科学课中注重猜想,努力培养科学探究的火种,让其结出香甜的科学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