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夸美纽斯说过:“要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烦厌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而最近热门的话题“生态课堂”则正是“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它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方面有一定作用。
我校实行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大体是这样的:它不是对学生的“满堂灌”,而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组,教师经常在上课后把下一课该讲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回去看书,准备资料,然后上课时由各组派代表围绕题目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则负责挑毛病。这种方法很巧妙,讲解的学生在上课时等于又巩固了一遍;听课的学生由于抱着挑毛病的心理,所以分外认真听,而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时争论起来就差“拳脚相加”了,最后再由教师“盖棺定论”。这种方法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地听课、接受,变为现在主动地讲课或“挑毛病”,学生思维活跃,效果颇佳。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中吸引注意、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不但要让其“看”和“听”,而且让其“读”和“练”、“做”和“演”,在头脑中建立多种联系,彼此接通,留下记忆痕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最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让学生多读
生态课堂的出发点是要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而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前提。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预习题,则需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因此,我是这样教学生进行阅读的:首先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通过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读懂的。接着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关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这样一来,教师教得轻松,同时学生的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正如吕叔湘所说:“总的原则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地教。怎么主动地学?首先,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一学期读它八十到一百万字不为多。”
二、让学生多讲
除了要让学生多读外,还要让学生多讲。如果说“读”有助于把教材完整、原本地交给别人,那么可以说,“讲”则有助于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让学生多讲,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言堂”,不能只是自己“滔滔不绝”,而要注意给学生讲的机会。如通过叙述计算过程、讲解疑难问题、设计实验过程、回答教师提问及讨论某个问题等许多途径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如果教师每次都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做到语言准确、精练生动,或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则会使其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譬如,每堂课前总要进行复习,传统的方法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我现在改变了这种方式,把这一环节基本上交给了学生,“学生提问,学生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同时学生还会提出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三、让学生多练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多练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使所学知识得以致用,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长进,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发展。正如澳大利亚康纳尔所说:“教师成为这样一种人,他们的主要的技巧在于理解学生,在于用种种方法帮助学生在能力方面获得发展。”当然,多练并不是盲目追求数量,而是在有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还要讲求质量,即应通过练来训练学生的速度,通过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练来培养学生解题的思路、技巧。哲学家培根说过“演算使人精密”,同样,物理课的练会使人深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现在的中考试卷上实验题比较多,这也是学生较容易失分的地方。因此我们平时课上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四、让学生多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喜欢沉思默想,并动手制作小玩具。读小学时,就制成了令人惊讶的精巧的小水车。在读中学时,自制了一个小水钟。美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侯喜欢看书做实验。书上说,摩擦起电,他便在猫背上进行摩擦,做摩擦生电的实验。这两个事例说明要让学生多做:做实验,做试验,做题目等。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双手“捆绑”起来,“捆绑”双手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智力的发展。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便会认为:教师讲一遍,不如学生自己看一遍;教师演示十遍,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遍。
当然,让学生多做,也并非放任自流。如课上的实验,如果没有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则有可能铸成大错,因此需要教师严格要求,适时指导。有效的指导,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知,同时又可以得到能力的培养,还能从中得到很多乐趣。如在教学《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时,我先布置学生将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分别按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及连接方法进行实验,然后看谁的路线正确且灯亮得快,结果大部分学生在紧张的操作之后都获得了成功,并且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很浓。由此看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做、多动手,便会达到能做、会动手这一教学目的。正如荀况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总之,每一位教师,要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要记住,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要让学生多参与,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我校实行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大体是这样的:它不是对学生的“满堂灌”,而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组,教师经常在上课后把下一课该讲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回去看书,准备资料,然后上课时由各组派代表围绕题目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则负责挑毛病。这种方法很巧妙,讲解的学生在上课时等于又巩固了一遍;听课的学生由于抱着挑毛病的心理,所以分外认真听,而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时争论起来就差“拳脚相加”了,最后再由教师“盖棺定论”。这种方法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地听课、接受,变为现在主动地讲课或“挑毛病”,学生思维活跃,效果颇佳。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中吸引注意、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不但要让其“看”和“听”,而且让其“读”和“练”、“做”和“演”,在头脑中建立多种联系,彼此接通,留下记忆痕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最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让学生多读
生态课堂的出发点是要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而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前提。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预习题,则需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教材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因此,我是这样教学生进行阅读的:首先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通过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读懂的。接着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关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这样一来,教师教得轻松,同时学生的学习的效率也提高了。
正如吕叔湘所说:“总的原则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地教。怎么主动地学?首先,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一学期读它八十到一百万字不为多。”
二、让学生多讲
除了要让学生多读外,还要让学生多讲。如果说“读”有助于把教材完整、原本地交给别人,那么可以说,“讲”则有助于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让学生多讲,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言堂”,不能只是自己“滔滔不绝”,而要注意给学生讲的机会。如通过叙述计算过程、讲解疑难问题、设计实验过程、回答教师提问及讨论某个问题等许多途径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如果教师每次都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做到语言准确、精练生动,或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则会使其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譬如,每堂课前总要进行复习,传统的方法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我现在改变了这种方式,把这一环节基本上交给了学生,“学生提问,学生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同时学生还会提出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三、让学生多练
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多练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使所学知识得以致用,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长进,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发展。正如澳大利亚康纳尔所说:“教师成为这样一种人,他们的主要的技巧在于理解学生,在于用种种方法帮助学生在能力方面获得发展。”当然,多练并不是盲目追求数量,而是在有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还要讲求质量,即应通过练来训练学生的速度,通过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练来培养学生解题的思路、技巧。哲学家培根说过“演算使人精密”,同样,物理课的练会使人深刻。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且现在的中考试卷上实验题比较多,这也是学生较容易失分的地方。因此我们平时课上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四、让学生多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喜欢沉思默想,并动手制作小玩具。读小学时,就制成了令人惊讶的精巧的小水车。在读中学时,自制了一个小水钟。美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侯喜欢看书做实验。书上说,摩擦起电,他便在猫背上进行摩擦,做摩擦生电的实验。这两个事例说明要让学生多做:做实验,做试验,做题目等。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双手“捆绑”起来,“捆绑”双手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智力的发展。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便会认为:教师讲一遍,不如学生自己看一遍;教师演示十遍,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做一遍。
当然,让学生多做,也并非放任自流。如课上的实验,如果没有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则有可能铸成大错,因此需要教师严格要求,适时指导。有效的指导,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知,同时又可以得到能力的培养,还能从中得到很多乐趣。如在教学《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时,我先布置学生将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分别按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及连接方法进行实验,然后看谁的路线正确且灯亮得快,结果大部分学生在紧张的操作之后都获得了成功,并且学生情绪高涨,兴趣很浓。由此看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做、多动手,便会达到能做、会动手这一教学目的。正如荀况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总之,每一位教师,要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要记住,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要让学生多参与,使其在快乐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