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好的课堂氛围则使师生如沐春风,和谐愉快地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本文结合了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六个方面浅谈了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物理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起物理来感觉较困难,厌学情绪高,学习成绩差。教师教苦口婆心,学生心不在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们喜欢物理,是新课程下物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本人就此谈一些体会。
一、师生实现角色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而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多多表扬、支持、鼓励他们。而且教学过程设计一定要让学生学习"活"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生动场面,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习"活"起来,教学课堂不一定局限在教室里,也可以到室外。例如,在教《功率》这一课时,为了探究如何测同学爬杆的功率,我让学生到操场去进行爬杆比赛,课前我事先从家里带来了体重称。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他们自己分组,男和男比、女和女比、男和女比等,这既是一节物理课,同时又是一节体育课,他们即学会了物理知识,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还体会到了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精神,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育。
二、做好情景导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活跃的氛围,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学法。例如,在教《变阻器》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开晚会时学生进场时的情景,同学们看到视频中一下子出现了自己,便兴奋起来,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此时我便抛出问题:"当你们入场时,舞台的灯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由暗变亮了",此时我再问:"灯为什么会变亮或变暗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此时我再告诉他们,这是由于调光师在后台对灯进行调光,然后又说,其实这项工作我现在也可以做,我适时地拿出了电路示教板,介绍并调节滑动变阻器,同学们好奇心又被我大大提起来了,注意力也就大大地集中了。达到课堂应有的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而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重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因此教师在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我一改以往的演示实验,事先准备了很多的气球,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那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不用任何器材能把气球弄破更多,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实验过程中学到知识,还发现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我又让他们分小组比赛制作一小张钉床,看哪个小组做的钉床不易把灌了水的气球扎破。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参与到器材制作当中,同时还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演示课件集图、文、声音于一体,具有更强的可控性和直观性,它可快可慢,良好视觉听觉效果冲击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文。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音调、响度和音色》时,找不到各类乐器,怎么办呢?我急中生智,在网上搜集了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听、分辨各种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引出音色的概念。学生掌握效果较好。
又如在讲解《内燃机》时,我把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用flash课件反复播放,把各部分结构和工作过程配合动画分解开讲解,再使其连续工作,其动态的工作过程,效果要比演示实物模型好得,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我抓住学生的好奇与兴奋,继续展示本節课内容,不知不觉中一堂课结束了。这极大刺激了学生们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我们的物理课堂更有活力。
五、语言生动而又形象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们语言应机智和"俏皮"。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而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时,同学们都不太理解,我灵机一动,又这样说:"屁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我放了多少个屁,而不能说我现在肚子里含有多少个屁"。学生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同时也就深刻理解热量这一过程量了。这些风趣的语言使枯燥无味物理变成生动活泼和有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21期
[2]《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年第19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物理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起物理来感觉较困难,厌学情绪高,学习成绩差。教师教苦口婆心,学生心不在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们喜欢物理,是新课程下物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本人就此谈一些体会。
一、师生实现角色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而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多多表扬、支持、鼓励他们。而且教学过程设计一定要让学生学习"活"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生动场面,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习"活"起来,教学课堂不一定局限在教室里,也可以到室外。例如,在教《功率》这一课时,为了探究如何测同学爬杆的功率,我让学生到操场去进行爬杆比赛,课前我事先从家里带来了体重称。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他们自己分组,男和男比、女和女比、男和女比等,这既是一节物理课,同时又是一节体育课,他们即学会了物理知识,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还体会到了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精神,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育。
二、做好情景导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活跃的氛围,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导学法。例如,在教《变阻器》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开晚会时学生进场时的情景,同学们看到视频中一下子出现了自己,便兴奋起来,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此时我便抛出问题:"当你们入场时,舞台的灯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由暗变亮了",此时我再问:"灯为什么会变亮或变暗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此时我再告诉他们,这是由于调光师在后台对灯进行调光,然后又说,其实这项工作我现在也可以做,我适时地拿出了电路示教板,介绍并调节滑动变阻器,同学们好奇心又被我大大提起来了,注意力也就大大地集中了。达到课堂应有的效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而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重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因此教师在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我一改以往的演示实验,事先准备了很多的气球,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那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不用任何器材能把气球弄破更多,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实验过程中学到知识,还发现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我又让他们分小组比赛制作一小张钉床,看哪个小组做的钉床不易把灌了水的气球扎破。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参与到器材制作当中,同时还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四、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演示课件集图、文、声音于一体,具有更强的可控性和直观性,它可快可慢,良好视觉听觉效果冲击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文。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音调、响度和音色》时,找不到各类乐器,怎么办呢?我急中生智,在网上搜集了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听、分辨各种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引出音色的概念。学生掌握效果较好。
又如在讲解《内燃机》时,我把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用flash课件反复播放,把各部分结构和工作过程配合动画分解开讲解,再使其连续工作,其动态的工作过程,效果要比演示实物模型好得,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我抓住学生的好奇与兴奋,继续展示本節课内容,不知不觉中一堂课结束了。这极大刺激了学生们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我们的物理课堂更有活力。
五、语言生动而又形象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们语言应机智和"俏皮"。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而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时,同学们都不太理解,我灵机一动,又这样说:"屁是一个过程量,只能说我放了多少个屁,而不能说我现在肚子里含有多少个屁"。学生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同时也就深刻理解热量这一过程量了。这些风趣的语言使枯燥无味物理变成生动活泼和有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21期
[2]《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