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习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病,也是学生谈语文色变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大家一直在找寻教好语文,尤其是习作的方法。不是舍近求远,就是舍本逐末,补来补去,不是效果甚微,就是孩子写出的作文很好,好到都是一种调调,可是孩子心中依旧对习作很迷惘。其实孩子在校时间最长,学到的东西不比校外补习的少,主要是他们不会融合,不会从学科间汲取写作的素材,本文我将从美术教学对习作教学的借鉴和影响,来浅议学科融合可能性。
【 关键词 】习作 学科 美术 创新
实行素质教育,创新课堂教法,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仅是一堂课的创新,一门课的创新,而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创新,这就需要各学科间,各科目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激发学生对每一门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作为术科的美术,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作文教学的创新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而燎燃学生胸中的创作火花,让学科融合切实可行起来。
一、观察积累,使创造火花"萌"动于胸。
美术是一门直观性、形象性很强的学科,他入门的第一课莫过于观察,然后然后再较形象的描绘出来。这和习作是相同的,习作贵在真实,美术重在形象,而这些恰恰是观察积累的结果。
1、重在"恒、常"。观察不能随心所欲,心血来潮,更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绩,重在持之以恒。徐悲鸿为了画马,常常和马呆在一起,观察积累,了解其生活习性,久而久之,画中的马才会栩栩如生。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子......无不如此。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表达事物,美术中有一门课叫写生课,就是让学生走出去,去观察,去感受,去获取更为直观形象的材料,我们习作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走出去,切实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自由的感觉,让学生自主地观察、感受,长期的积累,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习作的渠道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2、 追求"新、奇"。千篇一律的内容和形式是学生习作的一大弊病,同样是观察的结果,为何会如此?除了破除学生脑海中定性的思维外,就需要学生对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于细微处见斟酌"。抓住事物的典型性,追求事物的"新、奇",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
正如美术史上许多绘画大师一样,他们的作品由于不符合当时人
们的欣赏和认知水平,而遭受鄙视或被遗弃。但历经时间的洗礼,岁月的见证,他们终究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华。又如美术史上的许多流派:诸如抽象派,野兽派等,他们虽看上去与现实相隔甚远,但却有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他们求新的表现,求异的突破,才使得美术史光辉灿烂。
而我们有的教师却认为学生作文中的部分不符是天理不容,这样既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正如一份调查所言:中国的儿童在画完画后,经常问老师"像不像?"而美国的儿童在画完画后,则常问老师"好不好?"仅仅一句话,就表明了我们的儿童比美国儿童缺乏创造力。同时观察所得,一个是机械的照搬,一个是能动的创造。
可见,观察既要恒、常,又要新、奇,在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的同时,使创造的星星之火萌动于胸中。
二、独立思考,使创造火花"满溢"于胸。
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灌进去的。只有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1、 明确思考的方向
思考的方向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是进取的指明灯。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也许真是基于蒙娜丽莎那甜甜的微笑;《最后的晚餐》或许正是考虑到对耶稣之死的怀念,对杀害耶稣的人的愤恨。
对于学生整体而言,应视其能力与别人的差距而定:后进生的方向在于有所突破;中等生的方向在于保持有所提高;优等生的方向在于创新。这样既提高了个人水平,又照顾了整体,让其在不同的程度上都能有所提高,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2、掌握思考的方法
①真实可信。任何一种思考的方法必须是真实的,可信的,是科学的,不迷信的。如绘画的方法都是些浅显易懂的,真实可信的。你用真实可信的思考方法,定会有真实可信的习作,即使是想象类文章,也应该有它一定的章法可循,即使你要天马行空,也应有人来观赏不是吗?
②现实可靠。任何一种超现实,超感觉的思考创作方法,只能取悦于人,但始终给人以距离感,不真实感,其实那种思维及创作方法,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破而后立"的。他们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却绝不是脱离了现实。
③详实可用。一旦思考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我们就要加以利用,大力推广,尽量让其详实,使其充分,以便更好地为己为人服务。高雅文化,也必须由浅易文化开始培养,束之高堂的文化终究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掩盖。
可见思考既要有方向,又要有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造力,进而使创造火花满溢于胸。
三、训练修改,使创造火花"燃烧"于胸。
1、 多角度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①写意与工笔。绘画中的写意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情趣的抒发;而工笔用笔工整,注重细节的描绘,这就使得写意与工笔,一静、一动,别具妙趣,将其应用到习作中来解释动态、静态描写不是更具形象性、说服性、工具性?
②白描与渲染。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加色彩渲染;渲染则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这又使绘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将其运用到习作中,就形成了文字洗练和辞彩绚斓的两种写作风格。
2、多层次的修改,唤醒学生的时间欲望
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步之遥,你努力了,就离成功近了;不努力了,就与成功渐行渐远。在实践中让学生多尝试,使其了解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改,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美术中的雕刻便是如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反复修改,甚至于全盘否定。唐代诗人贾岛作诗时的"苦吟、推敲"等无不表明修改是迈向完美的必由之路,是唤醒学生创造实践欲望的磨刀石,见证碑。
总之,创新教育要成功,不能依赖某个学科的单兵作战,他需要集团化协作,默切的配合,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会贯通,彼此汲取有益的养分,相互影响,互相进步,使创造火花先燃于胸,继而燃遍整个教育教学。
【 关键词 】习作 学科 美术 创新
实行素质教育,创新课堂教法,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仅是一堂课的创新,一门课的创新,而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创新,这就需要各学科间,各科目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激发学生对每一门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作为术科的美术,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作文教学的创新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而燎燃学生胸中的创作火花,让学科融合切实可行起来。
一、观察积累,使创造火花"萌"动于胸。
美术是一门直观性、形象性很强的学科,他入门的第一课莫过于观察,然后然后再较形象的描绘出来。这和习作是相同的,习作贵在真实,美术重在形象,而这些恰恰是观察积累的结果。
1、重在"恒、常"。观察不能随心所欲,心血来潮,更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绩,重在持之以恒。徐悲鸿为了画马,常常和马呆在一起,观察积累,了解其生活习性,久而久之,画中的马才会栩栩如生。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子......无不如此。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表达事物,美术中有一门课叫写生课,就是让学生走出去,去观察,去感受,去获取更为直观形象的材料,我们习作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走出去,切实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自由的感觉,让学生自主地观察、感受,长期的积累,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习作的渠道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2、 追求"新、奇"。千篇一律的内容和形式是学生习作的一大弊病,同样是观察的结果,为何会如此?除了破除学生脑海中定性的思维外,就需要学生对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于细微处见斟酌"。抓住事物的典型性,追求事物的"新、奇",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
正如美术史上许多绘画大师一样,他们的作品由于不符合当时人
们的欣赏和认知水平,而遭受鄙视或被遗弃。但历经时间的洗礼,岁月的见证,他们终究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华。又如美术史上的许多流派:诸如抽象派,野兽派等,他们虽看上去与现实相隔甚远,但却有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他们求新的表现,求异的突破,才使得美术史光辉灿烂。
而我们有的教师却认为学生作文中的部分不符是天理不容,这样既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正如一份调查所言:中国的儿童在画完画后,经常问老师"像不像?"而美国的儿童在画完画后,则常问老师"好不好?"仅仅一句话,就表明了我们的儿童比美国儿童缺乏创造力。同时观察所得,一个是机械的照搬,一个是能动的创造。
可见,观察既要恒、常,又要新、奇,在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的同时,使创造的星星之火萌动于胸中。
二、独立思考,使创造火花"满溢"于胸。
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灌进去的。只有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1、 明确思考的方向
思考的方向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是进取的指明灯。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也许真是基于蒙娜丽莎那甜甜的微笑;《最后的晚餐》或许正是考虑到对耶稣之死的怀念,对杀害耶稣的人的愤恨。
对于学生整体而言,应视其能力与别人的差距而定:后进生的方向在于有所突破;中等生的方向在于保持有所提高;优等生的方向在于创新。这样既提高了个人水平,又照顾了整体,让其在不同的程度上都能有所提高,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2、掌握思考的方法
①真实可信。任何一种思考的方法必须是真实的,可信的,是科学的,不迷信的。如绘画的方法都是些浅显易懂的,真实可信的。你用真实可信的思考方法,定会有真实可信的习作,即使是想象类文章,也应该有它一定的章法可循,即使你要天马行空,也应有人来观赏不是吗?
②现实可靠。任何一种超现实,超感觉的思考创作方法,只能取悦于人,但始终给人以距离感,不真实感,其实那种思维及创作方法,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破而后立"的。他们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却绝不是脱离了现实。
③详实可用。一旦思考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我们就要加以利用,大力推广,尽量让其详实,使其充分,以便更好地为己为人服务。高雅文化,也必须由浅易文化开始培养,束之高堂的文化终究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掩盖。
可见思考既要有方向,又要有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造力,进而使创造火花满溢于胸。
三、训练修改,使创造火花"燃烧"于胸。
1、 多角度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①写意与工笔。绘画中的写意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情趣的抒发;而工笔用笔工整,注重细节的描绘,这就使得写意与工笔,一静、一动,别具妙趣,将其应用到习作中来解释动态、静态描写不是更具形象性、说服性、工具性?
②白描与渲染。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加色彩渲染;渲染则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这又使绘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将其运用到习作中,就形成了文字洗练和辞彩绚斓的两种写作风格。
2、多层次的修改,唤醒学生的时间欲望
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步之遥,你努力了,就离成功近了;不努力了,就与成功渐行渐远。在实践中让学生多尝试,使其了解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改,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美术中的雕刻便是如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反复修改,甚至于全盘否定。唐代诗人贾岛作诗时的"苦吟、推敲"等无不表明修改是迈向完美的必由之路,是唤醒学生创造实践欲望的磨刀石,见证碑。
总之,创新教育要成功,不能依赖某个学科的单兵作战,他需要集团化协作,默切的配合,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会贯通,彼此汲取有益的养分,相互影响,互相进步,使创造火花先燃于胸,继而燃遍整个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