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火花先燃于胸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0711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习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病,也是学生谈语文色变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大家一直在找寻教好语文,尤其是习作的方法。不是舍近求远,就是舍本逐末,补来补去,不是效果甚微,就是孩子写出的作文很好,好到都是一种调调,可是孩子心中依旧对习作很迷惘。其实孩子在校时间最长,学到的东西不比校外补习的少,主要是他们不会融合,不会从学科间汲取写作的素材,本文我将从美术教学对习作教学的借鉴和影响,来浅议学科融合可能性。
  【 关键词 】习作 学科 美术 创新
  实行素质教育,创新课堂教法,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仅是一堂课的创新,一门课的创新,而是整个教育教学的创新,这就需要各学科间,各科目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激发学生对每一门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作为术科的美术,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作文教学的创新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而燎燃学生胸中的创作火花,让学科融合切实可行起来。
  一、观察积累,使创造火花"萌"动于胸。
  美术是一门直观性、形象性很强的学科,他入门的第一课莫过于观察,然后然后再较形象的描绘出来。这和习作是相同的,习作贵在真实,美术重在形象,而这些恰恰是观察积累的结果。
  1、重在"恒、常"。观察不能随心所欲,心血来潮,更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绩,重在持之以恒。徐悲鸿为了画马,常常和马呆在一起,观察积累,了解其生活习性,久而久之,画中的马才会栩栩如生。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子......无不如此。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表达事物,美术中有一门课叫写生课,就是让学生走出去,去观察,去感受,去获取更为直观形象的材料,我们习作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走出去,切实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自由的感觉,让学生自主地观察、感受,长期的积累,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习作的渠道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2、 追求"新、奇"。千篇一律的内容和形式是学生习作的一大弊病,同样是观察的结果,为何会如此?除了破除学生脑海中定性的思维外,就需要学生对事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于细微处见斟酌"。抓住事物的典型性,追求事物的"新、奇",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
  正如美术史上许多绘画大师一样,他们的作品由于不符合当时人
  们的欣赏和认知水平,而遭受鄙视或被遗弃。但历经时间的洗礼,岁月的见证,他们终究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华。又如美术史上的许多流派:诸如抽象派,野兽派等,他们虽看上去与现实相隔甚远,但却有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他们求新的表现,求异的突破,才使得美术史光辉灿烂。
  而我们有的教师却认为学生作文中的部分不符是天理不容,这样既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正如一份调查所言:中国的儿童在画完画后,经常问老师"像不像?"而美国的儿童在画完画后,则常问老师"好不好?"仅仅一句话,就表明了我们的儿童比美国儿童缺乏创造力。同时观察所得,一个是机械的照搬,一个是能动的创造。
  可见,观察既要恒、常,又要新、奇,在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的同时,使创造的星星之火萌动于胸中。
  二、独立思考,使创造火花"满溢"于胸。
  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灌进去的。只有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1、 明确思考的方向
  思考的方向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是进取的指明灯。如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也许真是基于蒙娜丽莎那甜甜的微笑;《最后的晚餐》或许正是考虑到对耶稣之死的怀念,对杀害耶稣的人的愤恨。
  对于学生整体而言,应视其能力与别人的差距而定:后进生的方向在于有所突破;中等生的方向在于保持有所提高;优等生的方向在于创新。这样既提高了个人水平,又照顾了整体,让其在不同的程度上都能有所提高,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2、掌握思考的方法
  ①真实可信。任何一种思考的方法必须是真实的,可信的,是科学的,不迷信的。如绘画的方法都是些浅显易懂的,真实可信的。你用真实可信的思考方法,定会有真实可信的习作,即使是想象类文章,也应该有它一定的章法可循,即使你要天马行空,也应有人来观赏不是吗?
  ②现实可靠。任何一种超现实,超感觉的思考创作方法,只能取悦于人,但始终给人以距离感,不真实感,其实那种思维及创作方法,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破而后立"的。他们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却绝不是脱离了现实。
  ③详实可用。一旦思考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我们就要加以利用,大力推广,尽量让其详实,使其充分,以便更好地为己为人服务。高雅文化,也必须由浅易文化开始培养,束之高堂的文化终究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掩盖。
  可见思考既要有方向,又要有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造力,进而使创造火花满溢于胸。
  三、训练修改,使创造火花"燃烧"于胸。
  1、 多角度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①写意与工笔。绘画中的写意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情趣的抒发;而工笔用笔工整,注重细节的描绘,这就使得写意与工笔,一静、一动,别具妙趣,将其应用到习作中来解释动态、静态描写不是更具形象性、说服性、工具性?
  ②白描与渲染。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加色彩渲染;渲染则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这又使绘画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将其运用到习作中,就形成了文字洗练和辞彩绚斓的两种写作风格。
  2、多层次的修改,唤醒学生的时间欲望
  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步之遥,你努力了,就离成功近了;不努力了,就与成功渐行渐远。在实践中让学生多尝试,使其了解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改,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美术中的雕刻便是如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反复修改,甚至于全盘否定。唐代诗人贾岛作诗时的"苦吟、推敲"等无不表明修改是迈向完美的必由之路,是唤醒学生创造实践欲望的磨刀石,见证碑。
  总之,创新教育要成功,不能依赖某个学科的单兵作战,他需要集团化协作,默切的配合,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会贯通,彼此汲取有益的养分,相互影响,互相进步,使创造火花先燃于胸,继而燃遍整个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资本与土地两者间的替代关系,不仅可以衡量土地与资本的投资比例,同时还隐含着地租与建筑密度的变动,它是分析城市各类建筑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分析研究资本与土地两者间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有人戏称为"半壁江山"。如何攻取这"半壁江山"成为所有语文老师和参加考试的同学攻克的难题。笔者认为,加强仿写训练,以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增加作文的文采,增添作文的亮点。  关键词: 材料 仿写 语段 提升 文采  高考作文语言发展等级要求有文采具体要求是: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仿写句式的重点是什么呢?一是抓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在税收政策方面我国作出了很多调整,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以来,国家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不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力、情操、理想、价值观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力求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中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整体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马斯洛把人的本质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另一位代
期刊
期刊
开发区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但随着我国外汇的富余,政策优势弱化,入世后要素配置国际
【摘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教师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经过梳理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或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 探究 有效性  "问题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教师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经过梳理问
摘 要: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力网络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电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为了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为了确保我国电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将电力网络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结合,电力企业的政工干部要加强群众工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全新全意为群众服务。本文主要介绍电力企业政工干部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
新课程倡导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作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讲解清晰化、条理化、生动化,学生能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下面结合《化学反应的方向》的具体实例,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教材: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  内容:第二章 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一、教材分析  在高中教材中出现熵变及化学反应方向
期刊
临近毕业之际,很多六年级的学生纷纷让老师、同学写毕业赠言,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畅谈着初中生活,整个校园洋溢着眷恋小学生活,向往初中生活的氛围。我觉得此刻上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呀!满怀期望直接走进班级,准备和孩子们来一次心灵的沟通,想象着师生其乐融融,畅谈心声的美好愿望,结果因为没有让学生事先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课堂没有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而导致希望彻底破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