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支持性研究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gaow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决定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本文分析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认清大学生德育工作对农林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主要措施,从而合理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弘扬志愿精神,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工作;支持性;研究
  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志愿者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更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支持作用。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研究其制约因素,寻求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主要措施,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开展的主要方面。
  1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背景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群体的核心力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的巨大力量。1993年12月共青团重要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后来,以高校大学生为主力军的青年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领域越来越深入。
  1.1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刻内涵
  大學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自愿、无偿是大学生志愿精神两个基本的品质,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宗旨,发展、进步是大学生志愿事业生存的主题,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这种质朴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内涵却极其丰富,它务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以自己的实践行为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体现了大学生志愿者自立、自强、自我完善的主人翁精神。
  1.2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1949年12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青年学生必须积极投身学工、学农、学军时间活动的教育总方针。历年来,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培养工作,将社会实践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1980-1986年初级发展阶段,1980年,教育部要求在大学生培养方案中,要求大学生参加不少于两周的劳动环节。1984年5月,团中央向全国青年发出“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号召,大学生志愿服务从自发活动到有组织开展,形式也转向多样化,服务领域也成扩大的趋势。
  1987-1998年深化提高阶段,1987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进入了有组织、有制度、有规模阶段,各层级建立完善的评奖推优机制。
  1998年至今创新拓展阶段,1998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成为全国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组织管理结构。在新形势下,大学生青年志愿深入社会各个方面,参与到高知识、高水平的志愿服务中去,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平台上大学生志愿者担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服务形象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代言。
  1.3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
  乐于助人、爱国奉献、尊老爱幼是我国传统美德,大学生志愿服务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原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仁爱”之德,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以真、善、美的文化思想贯穿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倡“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他们参与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接触基层群众,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认清自我的社会定位,追求自我完善,从而将志愿服务精神和我国传统文化价值深入的结合起来。
  2 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农林职业院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也逐渐进入规范化、制度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农林职业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但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志愿服务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此背景在下深入分析制约因素,努力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2.1 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团中央自1993年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领域不断地拓展,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从社会角度来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推动了社会文明建设的进程,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从自身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角色的转换,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不断衍生,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各层级的政府部门也积极地搭建服务平台,引导大学生有组织地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去,特别是2003年由团中央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农林职业院校作为高职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愈加重视。特别是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方面,不断拓宽创新思路,积极成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以社团建设为平台,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社团进行科学化管理和引导,确保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发展方向。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逐渐增多,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在册人数也日益增多,从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在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首先,大学生对志愿精神认识不够。呈现低年级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热情高涨,高年级大学生比较冷漠的现象。盲目追求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项目,不能踏实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的项目。活动形式创新力不够,基本流于形式,缺乏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建设。其次,大学生服务团队管理不规范。从农林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职责设置来看,相当一部分农林职业院校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社团管理,大学生志愿者协会都是挂靠在团委,由于团委工作面较为宽泛,很难从实际角度顾及青协的发展,特别是在资金支持方面较为缺乏,对志愿服务工作指导的全面性不够。   2.2 制约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农林职业院校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从发展的实效性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发展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知识储备和对社会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从而影响到志愿服务技能的提高。由于存在专业趋向,农林职业院校涉农方向的志愿项目有一定的比例,涉及到志愿服务地域和环境较为艰苦,因此对大学生志愿者责任心以及公益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由于我国志愿服务日益走向专业化,因此要求农林职业院校对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管理更具有专业性。然而现实中往往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团的管理者由团委的辅导员老师兼任,其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存在一定的短缺,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队伍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3 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现状及现实意义
  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四个方面。随着农林职业院校的发展,德育工作体系较为完整,对大学生个体成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1 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德育是农林职业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个体角度去分析,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是知识传授及内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了解外在和内在的思想状况,并达到融合和一致。从社会角度看,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主要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相关工作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方向,从而规范其社会行为,增强他们主人翁意识。
  近年来,随着农林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高速的外在进步与内涵化建设步调不一致,主要表现在校学生主流思想意识越来淡薄,缺乏远大的理想,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较为突出。从一定层面上分析,主要是指导思想上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校风、学风建设流于形式。此外,德育手段创新不够,说教模式显然不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德育工作仅限于课堂以内的时间,而缺乏对课堂外的教育空间延伸。
  3.2 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方向性教育和引导,牢固树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强化大学生政治观念,增强个体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从而保证大学生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农林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是培养社会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高等人才教育,德育为先。农林职业院校各专业主要为社会行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注重高技能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从事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政治素质强、思想品德端正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往前进,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向良性方向发展。
  4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支持作用
  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能够端正自身的政治方向、激发自身的友爱、热情,同时还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未来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1 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内涵。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同时志愿服务工作逐步走向日常化、规范化,其育人功能日渐明显。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大学生思政方面的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2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修养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通过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4.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农林职业院校主要为社会行业市场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而农林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由于社会意识形态较为复杂,农林职业院校90后在校生接触来自现实和虚拟网络的双重影响,是思想意识成形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阶段,农林职业院校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走上社会,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鼓励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积极融入社会,感受自我社会价值,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4.4 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对比传统的说教德育工作方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投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将农林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从狭隘的课堂教学引领到社会上,通过各种志愿服务形式,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深刻体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社會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因此,大学生通过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中,从一定意义讲创新了农林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5 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主要措施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未来、希望,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刻不容缓。
  5.1 普及志愿者服务理念,弘扬志愿精神
  自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但是缺乏全面的推广和宣传,社会对志愿服务理念认知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的日渐成熟,志愿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宣传。2003年,团中央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首批6001名应届大学生毕业,高喊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奔赴我国西部相对欠发达省市,开展为期1—2两年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持续至今,截止2013年已有1600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一活动的开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对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西部计划活动涌现出的优秀事迹的宣传,使志愿服务意识深入人心,从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极大地弘扬志愿的精神。   5.2 改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习惯
  学校是志愿精神宣传的重要主体,在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应重视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并能将这一精神贯穿到实际行动中。其次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要自身不断地进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创作能力等,并能端正社会道德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5.3 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首先完善组织机制。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农林职业院校的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是依托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立独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的核心;搭建良好的宣传沟通平台,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组织内部志愿者的管理和培养,让大学生志愿者有较强的归属感。其次完善培训机制,在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涉及的领域较广,甚至由于专业不对口很难圆满地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能更好地展示志愿服务精神。同时积极地关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理念,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志愿者。
  5.4 合理引导志愿服务活动方向
  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但是大学生对社会意识不够,在实践活动中有可能会偏离志愿服务的主导思想。这时农林职业院校应合理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志愿者站在长远的利益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正确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让志愿者有更好的成就感,从而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宣传志愿服务精神。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农林职业院校一种崭新的德育工作形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志愿者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步伐。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是决定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方向,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行为,发展志愿者队伍,培养的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展示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泓.论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价值[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刘淳.王丽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体系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0年17期
  [3]沈东华.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3期
  [4]张玉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1年06期
  [5]周围,刘继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2期
  [6]李慧.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D].吉林大学.2012年
  [7]李志.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魏立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作者简介:
  刘梅,女,1982年9月,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汉,讲师,研究生,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朱锦,女,1984年2月,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汉,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钱枫,女,1983年9月,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汉,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国内大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对学习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在学生中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应对专业行业发展和国家科技转型带来的知识变革挑战。鉴于“发光材料”这门课知识繁多,知识更新快和涉及行业多、新兴行业多的特点,有意通过布置课前调研作业,课后多方实践,假期实地实习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创造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及价值观。  
期刊
【摘 要】教育对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不仅可以更新人类的思维,还可以带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以教学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事情,但由于近年来信息技术过于发达,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断被冲击,导致教师不断地更改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型的教学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而化学老师就可以选择小组教学这个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化学知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学习效率 
期刊
【摘 要】在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浪潮中,初中物理实验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完善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加强实验展示成果,让物理实验的知识变的具体形象,有效解决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和多媒体的有效结合,是现代初中物理教学的全新模式,促进了物理实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物理实验教学;运用分析  在开展物理实验的时候,演示物理
期刊
【摘 要】工程制图是工科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新一轮科技发展与时代要求,传统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与其不相适应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一些优化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工程制图;教学策略;课程改革  Abstract:Engineering drawing is a compulsory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engineering stud
期刊
【摘 要】在教学体制改革背景下,中职教育体系也发生很大的转变,中职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策略,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掌握中职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提升自身数学能力的同时,也同步提升综合素养。本文是对新常态下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探究出有效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出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
期刊
【摘 要】群文阅读指的是师生围绕议题形成结构化文本,学生通过阅读关联议题文本提高读写能力。本文探讨了群文阅读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提出了从单元主题入手,从单篇课文入手,从片段入手去构建阅读文本,并借助主题阅读活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群文阅读;结构化文本;读写能力;高中英语  读写能力是语言学科中的核心能力,涉及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拓展、实践等各个方面,读写能力与学生的语
期刊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而这些信息包含了很多负面消息,这就会对高中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造成了极大影响,甚至会引起高中生的偏激思想。鉴于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必须采取科学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高中政治;教学  目前,我国新
期刊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的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初中生班级自主管理中,应立足于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不同想法,制定出更加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同时,教师还应该创新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初中生班级自主管理形式,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方式,使学生更加适应管理工作,主动地顺应管理策略,提升以小组合作为核心的初中生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小组建设;班级管理  1初
期刊
【摘 要】核心素養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国家要求高等教育教师首先提高高等教育学生的素养。中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作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手段,以便高中学生能够参加课堂活动并发展必要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重点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研究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当前过程中,一些高中化学老师承受着高考
期刊
【摘 要】责任教育作为学校生涯规划下的一项必备内容,不仅是社会的需要、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家庭意识培养的需要和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生涯规划下的责任教育做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如何从故事出发,触发自己的内心,从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并从成为“问题的解决者”、“终身的运动者”和“优雅的生活者”阐述如何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愿每一位有责任的孩子“一生努力,一生被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