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1978年12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刘镇诗集《红色的云》。这是1964年该社准备出版的《晨号集》的修订本(后因故未出),“除最后一辑外,多是文化大革命前的部分习作。有些篇选编时稍微做了修改润色。”(刘镇《红色的云·后记》)诗人方冰说:“1961年3月,当刘镇同志的第一组诗(指《咱们是时代的总装工》——笔者注)在辽宁省《文艺红旗》(《鸭绿江》的曾用名)上发表的时候,我读了以后,心里真是无法形容的高兴,我庆幸又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的诗人,在中国诗坛出现了!”(《红色的云·序言》)
“刘镇同志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株新花为什么能开得这样的灿烂呢?”作为《文艺红旗》与《鴨绿江》的负责人之一,方冰喜不自禁,他想把刘镇的成功经验介绍出去,几次邀约刘镇,促膝长谈。“请他把自写诗以来还保存在他手头的或是可以找得到的他的诗稿,包括他初期的写在车间黑板报上的诗,印在挑战书上的诗,在擂台上叫号叫出来的诗……都一起拿来我看看。”(《红色的云·序言》)随之方冰一挥而就,写出《刘镇的成长》,拟为《晨号集》代序,后被《诗刊》登载。刘镇“工人诗人”的称号,自此在全国叫响;东北老工业基地之沈阳铁西区的诗歌表现,有了更加淋漓尽致的现实指向。
若细查,刘镇第一组工人题材的诗是发表在《文艺红旗》1960年第10期上的《青年工人刘镇诗选》,共计五首,代表作《满天飞霞》《父女摆擂》《车间晨号》均在其中。若再往前追溯,1960年第5期《文学青年》(《文艺红旗》姊妹刊,1958年1月创刊,1960年8月终刊,并入《文艺红旗》——笔者注)发表《老钳工和他的自行车》、第7期发表《书记的手》。数十年来,刘镇在《鸭绿江》(含《文艺红旗》,不包括其他报刊)上究竟发表了多少组(首)诗?或许只有诗人自己能够捋得清楚,有准确的数字。
1963年,著名诗人、《诗刊》主编臧克家先生途经沈阳,应编辑部之邀,欣然为刘镇诗歌处女作品进行专业点评,有《马上读诗题数语》短文,言简意赅,对这位青年工人的业余创作成果给予积极肯定。著名编辑家、诗人阿红也语吐褒赞:“读刘镇的诗,如见一豪爽大汉放怀高歌,情感炽烈,如火焰照身,语言铿锵,如鼓角震耳。”刘镇十五岁就来到了沈阳铁西这个大工业区,生活、学习、工作,“他就像一颗出色的螺丝钉,牢牢地被安装到这部大机器上了”(方冰语)。一时间,对刘镇的诗,好评如潮。
《矿山云烟》发表于1964年五月号《鸭绿江》(《文艺红旗》1962年10月开始更名为《鸭绿江》),是诗人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你是诗人的同龄人,今天再读,必有重返现场的火热感受。也许有人以“现代诗”的多项标准衡量,会觉得他的诗直观、浅显,尤其是内心纵深有所欠缺。笔者不妨为这组时代与人的痕迹颇重的诗歌简略“开脱”几句:一是中国新诗才四十年光景,意象、境界、语言发展有渐进过程;二是社会刚从自然灾害走出,举国呈建设高潮,需要激情的鼓角感召;三是当时人朴素、真诚、单纯、热烈,情思传达、交流“暗喻”极少;四是即使能够有限地阅读到外国“现代诗”,也多有传统的语句翻译模式。
被生活和信念锁定的刘镇等这一代诗人,没有理由也没有条件成为“超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者,有限的一点“跨越”,仅为“浪漫主义”,而居于“现实主义”之后。打个比方,如果以今天高度,品读胡适先生1920年的《尝试集》,感觉宛如一碗清凉的白水,索然无味。看诗,看人,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从《矿山云烟》中读出时代神采,读出工业生活中的人——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读出诗人在特定时期内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读出汉语的诗歌句子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刘镇呈现的个体走向,就足够了。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
1978年12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刘镇诗集《红色的云》。这是1964年该社准备出版的《晨号集》的修订本(后因故未出),“除最后一辑外,多是文化大革命前的部分习作。有些篇选编时稍微做了修改润色。”(刘镇《红色的云·后记》)诗人方冰说:“1961年3月,当刘镇同志的第一组诗(指《咱们是时代的总装工》——笔者注)在辽宁省《文艺红旗》(《鸭绿江》的曾用名)上发表的时候,我读了以后,心里真是无法形容的高兴,我庆幸又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的诗人,在中国诗坛出现了!”(《红色的云·序言》)
“刘镇同志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株新花为什么能开得这样的灿烂呢?”作为《文艺红旗》与《鴨绿江》的负责人之一,方冰喜不自禁,他想把刘镇的成功经验介绍出去,几次邀约刘镇,促膝长谈。“请他把自写诗以来还保存在他手头的或是可以找得到的他的诗稿,包括他初期的写在车间黑板报上的诗,印在挑战书上的诗,在擂台上叫号叫出来的诗……都一起拿来我看看。”(《红色的云·序言》)随之方冰一挥而就,写出《刘镇的成长》,拟为《晨号集》代序,后被《诗刊》登载。刘镇“工人诗人”的称号,自此在全国叫响;东北老工业基地之沈阳铁西区的诗歌表现,有了更加淋漓尽致的现实指向。
若细查,刘镇第一组工人题材的诗是发表在《文艺红旗》1960年第10期上的《青年工人刘镇诗选》,共计五首,代表作《满天飞霞》《父女摆擂》《车间晨号》均在其中。若再往前追溯,1960年第5期《文学青年》(《文艺红旗》姊妹刊,1958年1月创刊,1960年8月终刊,并入《文艺红旗》——笔者注)发表《老钳工和他的自行车》、第7期发表《书记的手》。数十年来,刘镇在《鸭绿江》(含《文艺红旗》,不包括其他报刊)上究竟发表了多少组(首)诗?或许只有诗人自己能够捋得清楚,有准确的数字。
1963年,著名诗人、《诗刊》主编臧克家先生途经沈阳,应编辑部之邀,欣然为刘镇诗歌处女作品进行专业点评,有《马上读诗题数语》短文,言简意赅,对这位青年工人的业余创作成果给予积极肯定。著名编辑家、诗人阿红也语吐褒赞:“读刘镇的诗,如见一豪爽大汉放怀高歌,情感炽烈,如火焰照身,语言铿锵,如鼓角震耳。”刘镇十五岁就来到了沈阳铁西这个大工业区,生活、学习、工作,“他就像一颗出色的螺丝钉,牢牢地被安装到这部大机器上了”(方冰语)。一时间,对刘镇的诗,好评如潮。
《矿山云烟》发表于1964年五月号《鸭绿江》(《文艺红旗》1962年10月开始更名为《鸭绿江》),是诗人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你是诗人的同龄人,今天再读,必有重返现场的火热感受。也许有人以“现代诗”的多项标准衡量,会觉得他的诗直观、浅显,尤其是内心纵深有所欠缺。笔者不妨为这组时代与人的痕迹颇重的诗歌简略“开脱”几句:一是中国新诗才四十年光景,意象、境界、语言发展有渐进过程;二是社会刚从自然灾害走出,举国呈建设高潮,需要激情的鼓角感召;三是当时人朴素、真诚、单纯、热烈,情思传达、交流“暗喻”极少;四是即使能够有限地阅读到外国“现代诗”,也多有传统的语句翻译模式。
被生活和信念锁定的刘镇等这一代诗人,没有理由也没有条件成为“超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者,有限的一点“跨越”,仅为“浪漫主义”,而居于“现实主义”之后。打个比方,如果以今天高度,品读胡适先生1920年的《尝试集》,感觉宛如一碗清凉的白水,索然无味。看诗,看人,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从《矿山云烟》中读出时代神采,读出工业生活中的人——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读出诗人在特定时期内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读出汉语的诗歌句子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刘镇呈现的个体走向,就足够了。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