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与新中国文学经典·刘镇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an8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1978年12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刘镇诗集《红色的云》。这是1964年该社准备出版的《晨号集》的修订本(后因故未出),“除最后一辑外,多是文化大革命前的部分习作。有些篇选编时稍微做了修改润色。”(刘镇《红色的云·后记》)诗人方冰说:“1961年3月,当刘镇同志的第一组诗(指《咱们是时代的总装工》——笔者注)在辽宁省《文艺红旗》(《鸭绿江》的曾用名)上发表的时候,我读了以后,心里真是无法形容的高兴,我庆幸又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的诗人,在中国诗坛出现了!”(《红色的云·序言》)
  “刘镇同志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株新花为什么能开得这样的灿烂呢?”作为《文艺红旗》与《鴨绿江》的负责人之一,方冰喜不自禁,他想把刘镇的成功经验介绍出去,几次邀约刘镇,促膝长谈。“请他把自写诗以来还保存在他手头的或是可以找得到的他的诗稿,包括他初期的写在车间黑板报上的诗,印在挑战书上的诗,在擂台上叫号叫出来的诗……都一起拿来我看看。”(《红色的云·序言》)随之方冰一挥而就,写出《刘镇的成长》,拟为《晨号集》代序,后被《诗刊》登载。刘镇“工人诗人”的称号,自此在全国叫响;东北老工业基地之沈阳铁西区的诗歌表现,有了更加淋漓尽致的现实指向。
  若细查,刘镇第一组工人题材的诗是发表在《文艺红旗》1960年第10期上的《青年工人刘镇诗选》,共计五首,代表作《满天飞霞》《父女摆擂》《车间晨号》均在其中。若再往前追溯,1960年第5期《文学青年》(《文艺红旗》姊妹刊,1958年1月创刊,1960年8月终刊,并入《文艺红旗》——笔者注)发表《老钳工和他的自行车》、第7期发表《书记的手》。数十年来,刘镇在《鸭绿江》(含《文艺红旗》,不包括其他报刊)上究竟发表了多少组(首)诗?或许只有诗人自己能够捋得清楚,有准确的数字。
  1963年,著名诗人、《诗刊》主编臧克家先生途经沈阳,应编辑部之邀,欣然为刘镇诗歌处女作品进行专业点评,有《马上读诗题数语》短文,言简意赅,对这位青年工人的业余创作成果给予积极肯定。著名编辑家、诗人阿红也语吐褒赞:“读刘镇的诗,如见一豪爽大汉放怀高歌,情感炽烈,如火焰照身,语言铿锵,如鼓角震耳。”刘镇十五岁就来到了沈阳铁西这个大工业区,生活、学习、工作,“他就像一颗出色的螺丝钉,牢牢地被安装到这部大机器上了”(方冰语)。一时间,对刘镇的诗,好评如潮。
  《矿山云烟》发表于1964年五月号《鸭绿江》(《文艺红旗》1962年10月开始更名为《鸭绿江》),是诗人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如果你是诗人的同龄人,今天再读,必有重返现场的火热感受。也许有人以“现代诗”的多项标准衡量,会觉得他的诗直观、浅显,尤其是内心纵深有所欠缺。笔者不妨为这组时代与人的痕迹颇重的诗歌简略“开脱”几句:一是中国新诗才四十年光景,意象、境界、语言发展有渐进过程;二是社会刚从自然灾害走出,举国呈建设高潮,需要激情的鼓角感召;三是当时人朴素、真诚、单纯、热烈,情思传达、交流“暗喻”极少;四是即使能够有限地阅读到外国“现代诗”,也多有传统的语句翻译模式。
  被生活和信念锁定的刘镇等这一代诗人,没有理由也没有条件成为“超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者,有限的一点“跨越”,仅为“浪漫主义”,而居于“现实主义”之后。打个比方,如果以今天高度,品读胡适先生1920年的《尝试集》,感觉宛如一碗清凉的白水,索然无味。看诗,看人,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从《矿山云烟》中读出时代神采,读出工业生活中的人——一代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读出诗人在特定时期内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读出汉语的诗歌句子在19世纪60年代通过刘镇呈现的个体走向,就足够了。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
其他文献
1  马秋芬是活跃在辽沈地区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我父母一辈的写作者。我读她的作品,带着一个子辈观看父辈文化成果时特有的心理与态度:尊重,但又抱有某种距离感。只有在某个瞬间,发现她笔下与我父母、与我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发生呼应时,被一下子戳到了,才会猛然想起:我父母在她笔下知青返城函授大学的这个年龄,是不是正好忙着上电大呢?而我那时上小学了吗?我爸开始教我打羽毛球了吗?爸爸那蓝黑色钢笔在绿色稿纸上写下
期刊
浩然的短篇小说《新婚》发表在1986年第二期《鴨绿江》,并获得《小说月报》第二届优秀中、短篇小说奖。这篇作品距离浩然1959年12期《文艺红旗》(《鸭绿江》曾用名)发表的短篇小说《炊烟》有26年,尔后在《辽宁文艺》前大段时间的“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期间,也没有浩然的只言片语,好像这“一个作家”在辽宁就未曾出现过。  “文革”的辽宁与上海,遭受伤害深。上海《朝霞》丛刊、《朝霞》月刊和《辽宁文艺》无疑
期刊
1  街上的房子密集如葱,一个挨着一个,无厘头地挤在一处。伸个胳膊就能摸到邻居的床,放一个屁,八个门都能听到响动。淑媛有本事在这样的房子里生活得悄无声息,把生活的苦辣酸甜都调成了静音。  刘响动就不喜她屁不放一个的性格,你做什么得有个声啊,也不怕把自己憋死。  刘响动在邮政局工作,钱挣得不多,响动闹得挺大。他今天喝、明天闹的,于是,人们把他大名忘了,称他刘响动。  早上,刘响动出门上班,淑媛也出门
期刊
1  读艾青的《诗论》,是在颠簸的绿皮火车上。有时候火车进入隧道,车厢一下子暗下来,我就闭上眼睛,休息片刻,然后再看。那光芒里喷涌的字句,像是诗人跳动的心,“从生命感受了悲与喜,荣与辱,以至诚的话语报答生命”。  诗歌来到世间,有三个轮子:真、善、美。“我们的缪斯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窗外是雪野、村庄、河流、电线杆,嘶吼的北风卷带着大地乳白的晶体,仿佛在天与地之间演奏着生命
期刊
一  什么花开花红缨缨  什么人领导咱闹革命  金桃秫①开花红缨缨  共产党领导咱闹革命  天上黑云追白云  穷人革命要翻身  前沟里晴来后沟里阴  穷人革命靠红军  对面沟里桃花开  横山的红军开下来  村子小来路又窄  呼啦啦红军开了来  鸡不叫来狗不咬  婆姨娃娃都围严了  村子小来可有名  清涧山里阎家坪  二十二年变了红②  豪绅地主一铲平  腿短的窝在绥德城  腿长的逃进西安省③  红
期刊
20世纪最后十五年,我有超过十三年的时间为《鸭绿江》服务,若用歌德的“成长小说”套我的经历,那段勤勉而又困惑的光阴,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它可谓我技艺上的“学习时代”与思想上的“漫游时代”。但我从没想过“报答”。我认为,感念的最佳方式是对美好的传承,若以一報还一报或有借有还的反哺方式对待过往,不能说不对,但未免刻意。我愿意顺其自然地听命于因缘。  现在,久疏编务的我化身浪里白条,重返“鸭绿江”戏水弄波
期刊
浩然曾经在较长一段时期成为中国“唯一的一个作家”,诞生于这一时期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也成为浩然的标签和代名词,这样高度符号化的后果其实就是对其认识和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浩然的艺术生命周期很长,需要对其打通进行全盘的考量,才能获得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在浩然文学创作的早期和晚期,都诞生了不少的作品,且整个风格有一定的延续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整个文坛活跃起来,浩然也在继续他的书写。这
期刊
1  他和她相对而坐,一个在椅子上,一个在床上。房间被电水壶的噪声充满。他坐在床上,因为没有靠背,便佝偻着腰,像是在接受讯问。她斜倚着扶手,左手放在右膝上,右手叠在左手上,头略略前倾,盯着他。而他正盯着轻轻颤动的电水壶,想着该如何婉拒她同游大洋山的邀请。  他和她应该算是笔友,都是应邀来参加这次采风的。在成为笔友之前,他跟她就吃过几次饭。其中某一次,她丈夫(曾经的)也去了,全程揽着她的腰,很亲密的
期刊
理解黎幺,一定要从他的《山魈考残篇》开始。这部长篇在结构上戏仿的是文献学学术专著的形式。通常来说,随着语言的铺展和篇目的增多,描述对象的意义会有逐渐增殖、明晰的过程。而这部小说恰恰把语言的积累和文献的增多,展现为意义逐步衰减乃至虚无的过程。这样的“虚构”所带来的阅读感受,是很难用简洁的语言向别人来传达的。那种高妙需要沉浸到文本中的叙事、思辨脉络中去感受,正如有些奇幻只有那些主动接受施巫的人方能体会
期刊
吴文莉用八年时间写作《叶落长安》,她通过讲述一群河南人逃难至长安城后的艰辛生活,表达了对长安城这座古城的无尽爱意。在那又脏又窄的锦华巷中,以郝玉兰和梁长安为代表的两代人,以极强的韧性努力奋斗着,尤其郝玉兰一家的奋斗史,正是当时河南难民群体的富强史,也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中提到长安城的小东门、钟楼、城墙、回民坊、广济街和革命公园等地方时如数家珍,作家把对长安城的喜爱之情深深地浸润在了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