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能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生活,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二、运用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体验生活经验,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很快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的,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还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等等。这些物体固有物理属性,但是蕴含着数学知识。因为在设计房屋屋顶时为了稳固牢靠,就采用了数学中三角形特具的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的不稳定性,用它来做成拉链门,可以做到伸缩自如,又不占用地方,使用起来还特别方便;圆的旋转具有不变性,圆形的车轮能够稳稳地滚动。学生既感兴趣,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买东西”,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8元,每双球鞋98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100元,再用28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8-100 2”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五、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就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如教学应用题“一本故事书,小平看了75页,还剩35页。求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经过逆向思维用加法解答。这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读题理解,独立分析,组织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经验上的点拨。教师手拿一本书,边念题边做一页一页阅读的动作,说“看了75页”后,再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35页,怎样才能找到这本书有多少页呀?”待学生都明白表示的意思后,用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两部分合并,成了整本书。这一点拨,将学生生活画面再现,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使其产生顿悟,真正理解题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好这一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2]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魏汉生.学生策略初探.教育研究,1992.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能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生活,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二、运用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以直观性、开放性、体验性而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体验生活经验,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很快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的,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还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等等。这些物体固有物理属性,但是蕴含着数学知识。因为在设计房屋屋顶时为了稳固牢靠,就采用了数学中三角形特具的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的不稳定性,用它来做成拉链门,可以做到伸缩自如,又不占用地方,使用起来还特别方便;圆的旋转具有不变性,圆形的车轮能够稳稳地滚动。学生既感兴趣,又自然地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买东西”,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8元,每双球鞋98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100元,再用28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8-100 2”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五、激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就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如教学应用题“一本故事书,小平看了75页,还剩35页。求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经过逆向思维用加法解答。这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读题理解,独立分析,组织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经验上的点拨。教师手拿一本书,边念题边做一页一页阅读的动作,说“看了75页”后,再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35页,怎样才能找到这本书有多少页呀?”待学生都明白表示的意思后,用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两部分合并,成了整本书。这一点拨,将学生生活画面再现,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使其产生顿悟,真正理解题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好这一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
[2]刘电芝主编.学习策略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魏汉生.学生策略初探.教育研究,1992.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